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锣鼓,是中国为重要的乐器,“无鼓不成乐”;锣鼓,是中国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锣鼓”;锣鼓,是中国为古老的乐器,四千多年前的“鼍鼓”,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中大同小异的35种“鼓”字,汉代的铜锣,魏晋时期的铜钹;锣鼓,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延展为广阔的乐器,宗教、政治、军事、劳动、生活,几近于无处不在…… 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完美结合,艺术领域与非艺术领域的交相互动,是构成中国锣鼓文化独特个性和无穷魅力的根本要素,而从雅文化的特质研究、介绍入手,探求俗文化的渊源与成的一个古老幽深且又充满了动感的景观。在这个景观中,既有着中国锣鼓蒙昧之初的智慧之光,又有着中国锣鼓神秘之中的天真烂漫;既有着中国锣鼓血与火的壮怀激烈,又有着中国锣鼓生与死的一往无前;既有着中国锣鼓的威严与瑰丽,又有着中国锣鼓的
本书是以贵州民族大学吴秋林为主的调查收集整理组,在贵州省盘县羊场布依族地区进行了数年田野调查和收集整理后的成果。该成果为布依族盘歌民歌部分的国际音标记音、翻译。是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仪式歌之外的民族民间的称为 户外歌 的部分。总计有200多首,是布依族人歌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仪式歌已经出版,这是其出版的补充部分。
本出版物包括一本约30万字的图书和55张CD。图书部分包含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特点描述、歌曲大意或歌词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CD部分采集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近600首原生态民歌的音频,是非常珍贵的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一手文献资料,高品质的录音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听觉要求,利于传播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尝试在线听的出版新形态,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天籁。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是一本对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整体描述与介绍的音乐专业书籍,旨在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参考与学习的专业书目。该书打破了以往介绍少数民族音乐书籍中按照每个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书写的体例,将我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做整体考虑编写。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分类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种,笔者考虑到南、北方多民族音乐存在的现状,故在传统音乐分类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基础上,在对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各类音乐仪式进行分别介绍。本书按照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分类进行撰写,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十二章。在每一章中基本分为两节,对该章中的主体分部分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进行介绍。笔者还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描述与剖析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城区及长安、周至、蓝田等地。它脱胎于唐代燕乐,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古乐演奏的形式、结构、曲牌及谱式。本书收录了729首(套)唐代流传下来的各类曲目(牌)。本书是西安鼓乐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广、*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歌从曲中来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乐器图像、音响集萃》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及其下属的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编纂,旨在通过文字说明、图像照片和录音光盘等载体,全方位、多侧面地对“十二木卡姆”及“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所沿用的各类乐器及各种不同的组合,作逐一介绍。以便增进社会各界,尤其是关心、支持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工作的人士,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了解,从而喚醒各族人民对维吾尔木卡姆、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今年6月9曰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化主管部门,作为保护、研究、传承维吾尔木卡姆和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业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历代文人雅士、民间艺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它种类繁多,积淀丰厚,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长期以来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模式,在民间、宫廷、宗教和文人群体中传承。进入20世纪后,整个中国社会进行变革,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尤其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已经成为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音乐艺术院校的民族音乐教学建设,要落实在课程建设上。在它的背后,需要一整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尤其是系统的教材来支撑,并且通过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构建音乐教学体系,使得民族音乐在高校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推广。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国内一所专门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和科研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