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斫琴记》由王亚雄主编
《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由湖北省博物馆编
《古琴重奏曲集(2)/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系列》所选曲目均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八届民乐作品比赛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入围作品。包括孔志轩作曲的《水墨意韵》(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王之弋作曲的《舞·殇》(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李晨瑶作曲的《空城引》——古琴与琵琶二重奏等作品,这些很好获奖曲目的出版有助于古琴重奏未来的发展,为古琴重奏教学带来了新鲜素材。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
卡姆是维吾尔族古老的音乐之一,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而刀郎木卡姆被认为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有生命力的一种,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广为流传,其曲调高亢,体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刀郎木卡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 这部科学著作内容包括了学术论文、曲谱及多幅彩色照片、CD光碟等。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作品次配印了很多表现生态、社会生活及音乐表演的图片,次以多声部总谱式五线谱为《刀郎木卡姆》记谱,次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了测音,次在曲谱下用国际音标填配了原文唱词等。
《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 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内容简介:本书是在深入而扎实的田野考察基础上,结合跨学科交叉理论,针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问题等给予的分析与研究。本书主要涉及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音乐口述史理论与方法、音乐民族志电影、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学科问题及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工作与研究的人员,以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兴发同志对畲族民歌做了全面、系统的采录与编辑。内容丰富,保持了畲族传统特色,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畲族文化遗产,也是提供研究畲族民间文学的珍贵资料。畲家人看到什么就能唱出什么。从天上星星月亮、地上草木鸟兽到人间甜酸苦辣事,他们都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歌言中给人们带来智慧和欢乐,把畲家的山山水水,随着歌手们的感情倾吐出来,体现出畲民的性格和气质。畲族民歌是民间口头文学,多是畲族歌手以畲语借用汉字记音的零星手抄本或是民间流传的口头诗歌,在民间传学传抄。蓝兴发同志把它收集起来,编辑成册。今与族人见面,是畲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按畲家祖训:“歌是山哈写文章,劝你齐人学点唱,谁人不学山哈歌,好似学子断书堂。”让畲族民歌与现代先进文化合拍得更有节奏,更有新意,更富有现实内容。
本出版物包括一本约30万字的图书和55张CD。图书部分包含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特点描述、歌曲大意或歌词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CD部分采集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近600首原生态民歌的音频,是非常珍贵的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一手文献资料,高品质的录音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听觉要求,利于传播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尝试在线听的出版新形态,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天籁。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乐器图像、音响集萃》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及其下属的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编纂,旨在通过文字说明、图像照片和录音光盘等载体,全方位、多侧面地对“十二木卡姆”及“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所沿用的各类乐器及各种不同的组合,作逐一介绍。以便增进社会各界,尤其是关心、支持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工作的人士,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了解,从而喚醒各族人民对维吾尔木卡姆、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今年6月9曰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化主管部门,作为保护、研究、传承维吾尔木卡姆和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业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
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嬗变、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I)中相关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实践重塑传统器乐“母语文化”特质、探寻其历史性认知与中外文化参照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不仅在我国大陆地区专业化、正规化剧场艺术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外华人世界也有较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有关这一乐队模式的文化属性与本体价值,则长期困扰和制约着这一器乐形式的创作表演与理论探索。笔者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为基础,综合并借用相关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将京、沪、鲁三地相互影响的民族乐团(队)作为参照对象,结合中国传统乐队演变与相关地域民间器乐文化流布的关系,对195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民族乐队建制的形成与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系统地研究了怒江中游地区傈僳族民歌传承的历史与现状,对民歌传承中的变异与稳定、群体与个体、艺术与环境、歌唱与生活、历史与现状等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深化和丰富了傈傈族民族艺术史的内容,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传承及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
《蒙古贞文化大系:蒙古贞东蒙短调民歌(蒙汉对照)(套装上下册)》编选了较典型的蒙古贞民歌30首翻译成汉文节录。蒙古贞民歌题材主要分为酒歌、婚礼歌、祭祀歌、赞颂歌、情歌、讽刺歌、训喻歌、玛尼歌、儿歌等,有的歌颂英雄,有的赞美家乡,有的描写爱情生活,有的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腐朽,还有的表现僧侣生活。其中歌颂英雄人物的短调民歌大多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展示出蒙古贞短调民歌的特点,表现了蒙古贞的地域文化,记录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民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习俗活动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编写《蒙古贞文化大系:蒙古贞东蒙短调民歌(蒙汉对照)(套装上下册)》的目的是挖掘整理
本典按现代乐器纲目分为四章十九节,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今一千一百多种乐器,涉及到乐器的历史沿革、构造规格、用材制作、品种改革、性能用途和乐曲演奏,以及重要的乐器发明、研制、改革、制作和演奏家的概况。文笔生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融入*科研成果,是我国乐器学空前的鸿篇巨著,填补了国家空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典适于各族广大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以获得必要的乐器知识,了解各民族音乐民俗;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行业广大职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广、*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