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传统舞蹈的历史、特点及表现展开讨论,同时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本书通过对传统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舞蹈形式,通过深入解析传统舞蹈的起源、演变和表现形式,可以对传统舞蹈的内涵与魅力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本书还分析了传统舞蹈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认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传统舞蹈的传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递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本教材共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类特定的舞蹈技巧展开。在内容编排上,我们注重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过渡,使学习者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同时,我们还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配备相应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并附有动作示范小视频(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创技舞蹈的运用和实践。
本稿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舞的发展史。从戴爱莲开创中国舞到中国早期舞蹈创作,从中国舞的黄金时代到融汇了现代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丝路花雨》,作者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扎实的历史文献、丰富的田野调查和访谈等多种调查研究手法,记录了中国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端、成熟与壮大发展,体现了中国舞从业者坚持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舞蹈形式的重要建设过程,使这一舞种既灵活多变又与时俱进。本稿选题新颖,视野宽广,作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可供舞蹈从业者、爱好者以及舞蹈专业研究者参考阅读。
《贾德森舞蹈剧场:表演的痕迹》是英国舞蹈史家拉姆西 伯特(Ramsay Burt)对后现代舞蹈的深度研究,在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中重新审视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曼哈顿下城贾德森纪念教堂上演的激进实验舞蹈,探讨了崔莎 布朗、史蒂夫 帕克斯顿、伊冯 雷纳及其同人开创的全新艺术理念:他们以反叛姿态打破传统舞蹈范式,摒弃芭蕾的程式化语汇,将日常生活动作纳入创作,强调身体的自然表达与表演者的在场性,甚至模糊观众与舞台的边界,开创了舞蹈作为 身体实践 的全新艺术理念。此外,本书还追踪了他们随后的职业生涯,以及他们关于身体和表演性在场的观念如何促进了欧洲实验舞蹈的发展,例如皮娜 鲍什、安妮 特蕾莎 德 基尔斯麦克和杰罗姆 贝尔的作品。本书充分借鉴了舞蹈研究和艺术史的前沿学术成果,为理解后现代舞蹈的发生机制及其文化意义提供了
《动作中的意义:舞蹈文化研究新探》一书收录论文18篇,此书首次汇集了一批对舞蹈这一独特美学实践所涉及的意识形态、主体、价值生产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论文,既是对以往舞蹈研究范围的拓宽,同时也给文化研究就具身性、身份和再现等重要概念提出新的问题,是所谓批判性舞蹈研究成果的首次集结。
杰拉德 西格蒙德将杰罗姆 贝尔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994-2004,2004-2009,2010-2016),他通过理论结合作品的严密论证,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贝尔从舞蹈话语的构建到对权力(制度)批判的转变。时间之外,本书作者也为我们理解杰罗姆 贝尔的创作提供了三把钥匙,即本书的三个副标题:舞蹈、剧场和主体,而主体又是贝尔所有作品的主旨与核心。通过将主体进一步区分为话语主体、知识主体、批判主体和冒险主体,作者从不同面向来剖析和揭示贝尔作品中的 主体 ,他们是编舞(包括贝尔自己)、舞者、非专业表演者、残障人士,还有观众。贝尔的主体形成于剧场,这些剧场主体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本书作者杰拉德 西格蒙德从结识杰罗姆 贝尔到此书的完成,持续关注贝尔的创作将近二十年,从90年代末到2016年当时的最新作品,他在现场观看了几乎每一部,有些作品
《社会编舞:舞蹈与日常动作中的意识形态表演》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耳曼语言与比较文学教授安德鲁?休伊特的专著。作者通过 社会编舞 这一概念,展示了编舞如何不仅作为现代性的隐喻,还作为思考和塑造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性蓝图。作者将舞蹈史与批判理论相结合,表明意识形态需要被理解为一种具身化和实践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式。他关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时期,考察了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舞蹈家和社会理论家,分析了包括弗里德里希?席勒、西奥多?阿多诺等作家的观点,揭示了他们在身体动作思考上的转变。
《阅读舞蹈:当代美国舞蹈的身体和主体》是美国编舞家苏珊 雷 福斯特的专著。该书主要分析四位著名美国当代舞蹈编舞家 戴博拉 海、乔治 巴兰钦、玛莎 葛兰姆和莫斯 坎宁汉 的作品中体现的编舞路径,追踪从课堂、排练到演出本身编舞意义的发展,并提出一套用于创作和传达一部作品是关于什么的编舞规则,同时引导读者学习欣赏不同类型的当代美国舞蹈。
调查研究人口较少民族舞蹈身体文化传承现状的目的,一是抢救保存当下的舞蹈文化,为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提供基本的史实资料,保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舞蹈文化为载体维护文化多样性;二是丰富民族舞蹈文化教育资源,为专业院校舞蹈文化的教学提供舞蹈多样性和审美多样性选择;三是为舞蹈文化的发展、舞蹈作品创作和创新提供灵感和源泉;四是抢救保存人口较少民族舞蹈及其载体文化,如传统民俗、民族节日文化,研究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力图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为复兴人口较少民族的舞蹈及其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为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提出对策建议。 项目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为带领,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展开。在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本书分为初步建成舞蹈表演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两部分,着力研究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表演理论与实践美学特征和规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交错,平行互动,借此推动中国古典舞表演体系的成功构建。本书通过把握舞台表演艺术这一大系统的美学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比较,继而归纳、总结、提炼出舞蹈表演的特性,进行元素化的细化研究。
袁禾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是国内第 一部从远古到21世纪初中国舞蹈通史专*。该专*从 历史人文的视角,梳理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探 究其文化特点和艺术精神,既保证了通史研究的纵向 完整性,又具备断代史研究的阶段概括性。此外,在 注重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学术的严谨性的同时, 兼顾可读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不仅可 作为舞蹈研究的参考书籍,亦可作为大学教材,一周 一讲,春、秋学期分别完成全书上、下编的内容,有 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适时掌握规定课时内 的重点知识,促使课程教学规范化。
《新中国舞蹈的艺术实践与历史书写》,为构建中国舞蹈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本书以历史意识与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从当代舞蹈艺术实践出发,对中国舞蹈现实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有助于高校舞蹈学的史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建设以及中国舞蹈史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面对这一任务,中国舞蹈、中国文艺现实主义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就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可作为舞蹈史论课程教学的辅助教材,研究生考学与科研人员读本,可引导潜在的刚性需求,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书从曹庄子同利文武高跷、葛沽青云高跷、王秦庄同议高跷、葛沽长乐老高跷、东于庄同乐花鼓、双伞阵图秧歌、高王院莲花落等最具天津代表性舞种的口述史与文献资料入手,深化舞蹈本体的研究,进行舞种分述,完成其历史脉络、风格形态等的梳理与探究,完善天津民间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助力 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 的建设。
《形体训练基础教程》通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法以及对各所高校形体教学的考察分析、调研学生的舞蹈背景等方法,以塑造人物为目的,融合中国故事、民族文化,当下审美,最终整理辅助于表演又具备舞蹈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 形体训练是使用肢体动作对身体达到具有一定目的的训练,在现代中国话剧、影视市场中已然逐渐发展为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教材运用中国故事进行形体普及,将形体基本功、现代舞与流行舞、舞台形体技能、古代历史礼仪、形体与身韵五个部分融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既弥补了该领域研究内容的缺失,又创造性地加入民族文化元素。本书通过市场调研法、教学实践法进行读者背景摸排,也进行组合创作,内容删选,使本教材既不脱离舞蹈训练的属性,又能辅助于表演教学,发挥表演专业学生的优势,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本书是动作分析领域的经典著作,北京舞蹈学院《舞动治疗》课程的核心教材。它从专业视角系统阐述了动作的观察、标记、分析与心理意义诠释方法,是重要的评估工具。作为跨学科的实用指南,本书在舞动治疗、舞蹈表演及科学训练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其理论与技术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适用于舞蹈编导、教育、戏剧表演、动作发展研究、身心健康整合,以及母婴互动等方向的专业人士与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