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本书不是一本版式设计基础知识教程,而是一本版式设计观念宝典。极简、抽象、变形、拼贴、重叠、双关 从字型和事物的转化与变换、媒介和技术的使用与引用、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元素的运用,到文字和图像的融合、节奏和韵律的营造、叙事和观点的表达,史蒂文 海勒和盖尔 安德森精选了出自设计大师之手的版式方案,涵盖了书籍、杂志、海报、广告、标志和字体等各种版式设计的应用领域,描绘了每一个出色的版式设计方案从方法到风格的创意历程。
《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将信息图的呈现方式分为: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图形符号(Pictogram)。结合丰富的案例,分别介绍了信息图设计的72个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适合各行业进行信息呈现的设计人员阅读。
黑川雅之被称为“东京的达芬奇”,是当今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师。本书以日记形式的设计感悟,让读者从黑川雅之的思绪中体会他对设计与生命的理解,是奉献给所有那些在“深不见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夹缝中生存,并有志于进行创意与设计的人们。“生命与性”的哲学理念是他设计的永恒主题,他如同一个诗人,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探索,寻找着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我的本设计书》,选取这几年工作室积攒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字体设计为主题,还涉及一些海报、招贴、图形、名片等相关的设计思路及基本方法。书中再现了每个设计实例的过程。从前期的沟通到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绘制草图、软件实现、提案效果等一一呈现,去分享这些没有加入任何杂质的案例实现过程,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使读者既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小型商业提案的过程,也可从中学到一些跟客户沟通的技巧和汉字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图形设计软件的操作技术讲解。 本书适合于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工业设计、CIS企业形象策划、印刷制版等工作人员以及电脑美术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培训学校、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或上机实践指导用书。
本书由平面设计业的机构奇文云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知名设计顾问曹琦和李晓斌两位老师创作设计完成。 全书以访谈的形式与香港设计界九位知名人士沟通互动,通过这些业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设计家(平面、服装、建筑、插画等视觉艺术)的从业经历,透析他们面对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面对社会时的种种反思。 访谈者在书中反思了如下问题:从设计生活中反思设计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如何保存、研究和在发现(艺术价值);如何学习、应用和再创造‘透过对内地与香港两地艺术、设计界业内精英的分享,从文化、地域、业态等多层面、多领域探究艺术设计的核心。 本书旨在推动文化、艺术设计领域的相互提升,推动良性、开放性的探讨氛围;提升社会层面、设计者、文化艺术从业者,甚至普通大众对艺术设计的了解、尊重;在社会层面
蔡慧贞,她是历来台湾在德国iF传达设计奖上获奖最多的设计师。在2008年iF传达设计奖受邀的16位国际评审中,她也是的东方面孔和少数的女性设计师之一。在以“欧洲”与“男性”主导的设计国度中,蔡慧贞成为首位主流高度推崇的亚洲女性设计师。 但关于本书,她是这么说的: “本书不是在发表我有多少的得奬作品,也不是在宣告世人这些品牌有多么的成功,而是用单纯的心念在记录,成就这些品牌的过程中,我的每一个感动与学习。这里的每一个品牌都不是世界的,但都有自己独特的DNA与美丽的内在,并且与土地、文化紧紧的相扣与联结。希望透过设计美学的形塑让这些仍在进行式的品牌故事呈现东方之美,透见本土之爱!” 蔡慧真的设计常从汉字、台湾等东方文化经验出发。例如,透过“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概念将拉面以五色呈现,将原本庶
严格来说,“设计”(或“好”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后知后觉的语言--毕竟我非生于以设计著称的都会里,亦不在设计腾达的年代--我只是一个80后的小孩,手机和MSN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可却在完全不懂什么是“设计”,更甭提什么“家具展于设计业中的代表性”的情况下,抵达米兰。 在这个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的地方,若非这里还算(I)是个国际性的城市,相信我早就患上严重的文化冲击症。但所章设计给予我安抚。在这一个世界设计源头的国度里,米兰家具展成为我的第二个家。尽管世界各大区域都在举办着类似的家具展,但米兰,作为意大利家具业的龙头,似乎高高在上,也如2011年的展览口号--“50YearsYoung”,是历久弥新,越老越年轻。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
名校名师,设计新锐、倾情打造全新的设计专业教材,让教育与设计接轨! 现代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构成同其他设计课程脱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很难领悟到构成的作用,只是机械盲日地重复包豪斯以来几十年不变的程式化练习。而这些枯燥的理论、练习和当今无数新鲜的视觉设计的关系何在?学了构成怎样才能应用到设计之中呢? 本丛书使用大量当代鲜的图像和设计资料,用最直的方式再次征明了构成对于设计的核心和基础作用。 这套书作为设计的起点,可以让您一览平面,色彩以及立体构成设计的多样景观。其强烈的实验性与可操作性,将助您成为极富开拓性、拥有无穷创意的设计人。
哈尔·福斯特的批评近年一直启发着一种充满政治力量的后现代主义抵抗思潮。《设计之罪》对这股思潮所针对的目标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分析。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因资本主义力量而膨胀,其影响力已不仅限于杂志等媒体,连医药等行业也受到设计的影响;在我们这个永不满足的消费主义社会,设计就是其燃料,设计既具有限制性,又具有去区域性,既自恋,又空洞。福斯特的前几篇论文以盖里和库哈斯等建筑师为例,地分析景观建筑和全球城市的崛起;而后半部分的文章则是主要去挖掘艺术史、艺术博物馆、艺术批评和“艺术之死”这一系列富有争议性的话题。《设计之罪》结尾为二十一世纪艺术指出了一条可行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