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封面、扉页、版式、插图、装订与印刷、纸张这六个部分构成了书籍装帧设计的主体,如何对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设计,使之既各自具备较高的艺术质量,又能协调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而奉献给读者一部设计出色、装帧精美的书籍,是评判该课题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准。
《圣经 创世记》说,上帝用了7天创造世界万物,每一天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想创造自己的事业,也需要做好7件事情。本书讲解了通过做好7件事情,帮你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取得经济效益。 管理一个创业公司需要持续的创新,也需要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本书讲解了如何保持创新力的12个小技巧。这12个小技巧,能够帮助创业者是在自己的公司管理上可以做到持续创新,保持公司的气氛活跃、激发团队的工作激情。 我们现在提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可见,创新是创业活动的核心条件之一。那么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本书详细讲解了创新的概念,并对NP模式、NE模式、NS模式、P D模式、P E模式、P S模式这6种创新的形式进行了详细讲解,告诉读者们如何用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做到创新创业。 本书记录了2015年夏,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
产品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工具,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人”。产品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科,还要考虑到产品对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设计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本书是为高等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编写的产品设计教材,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编撰而成,其内容包括设计、产品设计的定义及史论、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表现技法、产品设计中的色彩运用、设计程序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全书内容全面而概括,并附有大量图例。书后的百余幅优秀产品设计实例,集世界产品设计之精华,以供教学参考。
本书系统阐述了人类工效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介绍了其在工业设计及相关设计领域的应用实例。全书内容分为基础篇、应用篇和资料篇3部分,共14章。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工效学概述、工效学基础知识、人和物的关系;衣服、鞋子、卧具、家具、居住、交通工具座席、器具的工效学、通用设计与工效学;常用人体动作尺寸等。本书吸收了日本人间工学在设计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引用了大量的设计案例和实验案例作为理论的支持和补充,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参考书。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工业设计等各类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其他专业的学生使用,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工效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设计师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傅桂涛等编著的本书作为设计类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产品形态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力图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能力。与平面、色彩和立体三大构成不同的是,这三者强调造型中具体元素的特点和简单的形式规律,而本书则着眼于产品形态内部的各种关系。本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形态及其创造;第2章介绍了“形”的秩序本质;第3章介绍了“形”的构成;第4章介绍了“构形”中的典型结构;第5章介绍了“态”;第6章介绍了形态的符号属性及语意传达。 本书适用于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作为基础课教材,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参考。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引发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培养大量的符合新经济、新市场的技能型人才正是各类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面对社会变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同样也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 为此,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12月两次召开了全国艺术高等职业教育校际交流协作会。与会的20所职业类艺术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共同探讨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会议成果之一是共同组成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系列教材编委会,并确定了相关教材编写计划及要求。大家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教学平台,不断交流各自学院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以达到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本书主要讲述了“传统产品形态与现代产品形态的成因基础”以及“产品形态设计原理”两方面内容。将产品形态问题看做由决定产品形态“应该怎样”的“外部限定因素”与决定产品形态“可以怎样”的“内部构成因素”共同组成的关联性复杂系统。对外部因素研究的欠缺是当今产品形态设计的普遍问题,对此,本书提出了“产品形态设计原理”的体系,旨在追根溯源,从形而上的高度来把握产品形态的创造方法。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工业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合作之作,她由几位多年来从事容器造型教学和学习的年轻同志共同完成。正因为如此,所以本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对容器造型设计的认识和审美取向。这也许是本书的可取之处。 第二,力求满足年轻人对于容器造型设计的快捷理解和运用要求,以适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性不强的缺憾。 第三,年轻人富于创造力和追求个性张扬,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上,而且反映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上,所以该书文风差异甚大。作为主编,本应进行相对统一,但一则为了尊重年轻人的习好,再则为了缩短成书时间,采用了求大同,存小异的方法,只求文法基本准确,符合阅读习惯,而不追求统一。
许多公司为创新和产品战略投入巨资。但是据估计,每一年都有80%的新产品遭遇了失败或者表现明显不如预期,只有少数产品大获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它们的创造者都有无缝整合的设计战略。他们不会生产急功近利的产品,而是致力于创造积极有益的用户体验。在外人看来,这就像是魔法:无法理解,无法复制。但事实并非如此。《设计的魔力》一书为实现这样的魔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富有经验的工业设计师Ravi Sawhney和企业战略家迪帕·普拉哈拉德提出了“心理美学”,一种在客户与品牌之间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的系统化的方法。他们还通过一些全球*公司,包括Sprint, Medtronic, Amana和现代公司等的案例研究,说明了“心理审美”的应用。你会看到这些成功的公司已经在应用这种方法,超越功利主义,创造与人紧密联系的产品,并且屡试
纤维艺术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从技术层面上说,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就某一个具体的作品而言,我们有时很难将它*地界定为是“纤维艺术”还是“纺织艺术设计”,这样的窘境在国内外的许多展览和著作中也是不鲜见的。 我国现阶段的纺织艺术设计,就技术手段而言与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大的距离,笔者认为真正欠缺的则是在现代纤维艺术中鲜明地表现出的从区域文化背景、现代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要求上建立起来的对“形式感
本书是全面的介绍四季花卉的手册,书中包括了日常能看见的从街道到私人庭院中的百余种四季花卉,书中详细介绍了包括郁金香、三色堇、芍药、杜鹃、水仙、睡莲等鲜花名字的由来、常用花语、开花时节、颜色分类、种植信息,等等,使读者能够轻松查阅和对比各类常见的四季鲜花的基本信息与特征。 适合花艺师、花艺学校师生、婚礼策划师、花艺爱好者阅读。
《水彩笔下的100辆小汽车:技法与表现》一书以水彩绘制了一百辆左右的经典小汽车,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品牌汽车的特征。清新的水彩表现出来的汽车,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为绘画爱好者增加了新的绘制对象。 汽车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多数时候,以工业产品的形式出现。 全书部分为水彩绘画的工具和技法介绍,第二部分为作画步骤,第三部分为作品欣赏。每一款汽车都有大致的年代、品牌、车型、特征介绍。
本教材以产品形态创意的基本过陧为线索,分别从构成产品形态的美学特征、形态构成规律、设计原则、思维特征、产品形态创意与形态表达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加以展开,同时辅以大量对国内外优秀设计实例的引证与分析,力求揭示出产品形态创意中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规律。 此次修订对全书作了较大的调整与修改,增加了很多新的图片和案例,使内容更精练、更具典型性和操作性。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设计表现技法教学心得体会,讲述了多种设计手绘表现实用的方法,通过对实用表现技法进行案例解析及重点提示,并经过训练,使读者能够快速领悟要点、掌握方法。全书分为7章,包括使用工具及材料介绍、透视表现方法、线稿表现方法、基本用笔与形体塑造表现方法、材料质感表现方法、快速表现方法步骤图例解析和作品欣赏。 本书适用于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作为基础课教材,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赏读。
《书籍设计:书艺问道》了以往的书籍装帧概念,从现代设计学、编辑学、传播学、美学及工艺学等多种角度,阐述了对书籍形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作者倡导的“书籍设计”新理念。作者结合丰富的设计案例,全面讲解了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流程,介绍了将书稿信息进行逻辑化、秩序化、艺术化和趣味化编排与整合的各种技巧。强调书籍设计不但要赋予文字、图像、色彩等设计元素以富有情感和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必须通过独特的材料和工艺技术实现书籍视、听,触、嗅、味的五感之美,从而使书籍内容与书籍艺术形态达到统一。作为一部写给初学者的书籍设计基础,《书籍设计:书艺问道》对中外书籍艺术发展历程和现代书籍设计的艺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展望。不仅肯定了外国设计艺术对中国书籍设计所具有的借鉴作用
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中国人以其睿智才华创造了独具一格的东方家具体系。从“礼仪”的商周家具、庄重的汉魏家具、华贵的隋唐家具、典雅的宋元家具、简秀的明式家具到繁缛的清式家具中,可以读到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哲学观及设计观,也可以品察到中国人特有的民族个性。《设计的因缘: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通过构建设计的“因缘说”,并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借助现象学的剖析方法,采用“文化悟道,以道释器”的阐释方法,从中国家具赖以形成的物缘、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等方面入手,逐一阐述了中国家具的形成因缘,从而揭示了中国家具的民族性。《设计的因缘: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对重振中国家具的昔日辉煌和当前“新中式”家具风格的创立具有重要价值,也可以为其他
本书吸取了第2版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融入了近几年教学改革的成果和信息;在结构体系上有一定创新,在内容上迎合了科技发展的趋势,并突出了实用性。 本书共分10章,包括图学概论及制图基本知识、AutoCAD绘图基础、物体的视图、轴测图、常用表达方法、产品的零件图与装配图、展开图与焊接图、建筑施工图、室内设计施工图和透视图。 本书介绍了国际*版本的计算机绘图软件 AutocAD2010,并将其内容融入全书各章,与手工绘图同步介绍。 本书与聂桂平编写的《现代设计图学基本训练》(第3版)配套使用,可作为大学本科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高职高专、职大、电大和业大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配有多媒体电子教案,可从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服务网下载。
本书是根据各位授课专家的课堂讲授编辑整理而成的,其中大量的口语被整理成书面语,同时为了全篇的连贯性及可读性,在语序和段落上也做了大量的调整和修改。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A—ONE学研中心(顺德基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广东同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历时三个多月,进行资料的收集、编辑、设计和出版工作。
作者通过对教学和设计实践中的实例进行总结,以产品专题设计为该书的切入点,通过MP3、手机、休闲座椅、儿童电扇、概念汽车5个具体的设计实例,从产品设计的调研开始,探讨有关专题产品的设计思路、创新设计以及设计表现三个方面。本书内容充实、实例特点鲜明、步骤详细。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使读者当接触设计任务时,在掌握相对固定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把握不同设计任务的核心和个性特色,迅速进入设计状态,并能够将自己的设计创意通过手绘和软件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三维设计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影视广告设计、游戏动画设计人员的参考手册,以及各类社会培训班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