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谢明良先生为陶瓷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陶瓷手记5:中国陶瓷的器形、纹饰与图像》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集中展现出作者近年对陶瓷品研究的新思考。本书共分为五个板块——器形篇、纹饰篇、贸易陶瓷和茶碗篇、图像交流篇、明器陶俑篇,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对汝窑青瓷舟形杯、陶瓷倒灌壶等器形特殊的器物,作者通过风格及文献的把握,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对卡拉克样式瓷及象嵌云鹤纹碗等,作者通过对纹饰样式的分析、对比,亦推导出新的结论。总之,每一主题的新阐释、理解,均由具体的实物出发,以图证史或以图论史,展现出作者扎实的陶瓷史素养及学术创新能力。本书可称为近年陶瓷史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之作,值得推荐。
刘嵘、刘永红著的《景德镇陶瓷史(2唐五代宋元卷)(精)》为《景德镇陶瓷史》的第二卷,从一个 为全面、综合的视角,阐述了从原始社会至元代各个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状况,着重介绍唐代到元代这一阶段景德镇陶瓷的原料、工艺、装烧、材质、器型、釉色、装饰与纹样、鉴定要点、科技测试等,力求从陶瓷历史文化、陶瓷生产工艺、陶瓷艺术鉴赏的角度全面总结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该书不仅解读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工艺史和陶瓷经济发展史,也全面阐述了景德镇陶瓷生产所演绎的文化、民俗史, 是对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文化艺术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描述和理论总结,是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提升。全书选取了大量出土的实物图片及藏品照片,考据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将丰富深刻的文字表述、珍贵的图片资料、史实叙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
本书是汉服纹样和配色的设计类图鉴,精选了35类传统中国色和35种传统纹样作为逻辑线,拓展介绍了数百种中国色和纹样,并且根据朝代梳理了当时流行的汉服款式、颜色、纹样的搭配,讲解了关于汉服的小知识。 全书分析、展示了不同朝代的服装主流配色和常见的纹样。 章汉与魏晋·衣袂翩跹,展现典雅与不拘交织的风格;第二章唐·雍容华贵,展现盛世华服之美;第三章宋·俏窄风雅,展现淡雅舒适的质朴风;第四章明·精细雅致,展现等级森严的大美之服。 本书适合设计师、画师、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
珐琅是 古老的金属装饰技术之一,它通过将珐琅釉料烧熔到金属底胎表面,创造出丰富多彩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作者琳达·达尔蒂,作为当代珐琅艺术领域的代表性艺术家,在书中与您分享了手工制作的 与乐趣。《珐琅艺术》将向读者详细阐述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艺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灵活运用,以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本书将从基础知识开始,带您了解每种类型的珐琅釉料,帮助您创立一个珐琅工作室并列举出制作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工具和设备,以及珐琅制作的前期准备、烧制、清理、完成等各环节的详尽信息。 接下来我们会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多种技法当中,例如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和透光珐琅。同时您还将学习到 多的实验性的技法,比如在网格或金属丝上烧制珐琅,并通过运用铁屑、沙粒等创造出 为独特的表面肌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从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开始,到从黔东南到黔西北,惊鸿一瞥,感受到蓝色蜡染的族个性:“(亻革)蜡”的大气和执著,绕家的犷和雄放,小花苗的俏丽和纤巧,布依族的平实和深沉,歪梳苗的精细和密致。由于这些蜡染都内在的信息内涵。 蜡染,在古代中国称作“蜡缬”,和“夹缬”、“灰缬”并称四缬。 蜡缬的工艺在秦汉之际已经成熟,新疆尼雅东汉遗址出土的花贲人物蜡染蓝色布残片,显示了娴熟的点蜡技巧,和的染蓝工艺。“丝绸之路”出土南北朝时代的蜡染,不但有棉织物,还有毛织物。唐代的蜡染则以丝织物为材质,大量用作装饰屏风。
凯尔特艺术的图案为手工制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本书里收集了很多不同的种类,从简单的图案到更为复杂的形象,无论是新手还是富有经验的手工制作老手,都会发现它们很有吸引力。本书中的这些图案,许多都取自两本伟大的手绘稿《凯尔斯书》和《林迪斯凡福音书》。本书的“模板”部分,注意到了一些图案的历史溯源,但绝大多数图案都不能视为历史图案的严格复制,它们常常只是原来历史图案的一部分,而且为了实用已经进行了简化。在绘制这些图案时,作者考虑到手工制作的便利,用清晰和简单的线条来代表那种古代风格。有一些图案突出着古代凯尔特设计的原汁原味,而另外一些则进行了现代处理。不管你的口味是什么,所选择的制作方式是什么,也不管你的能力是什么水平,你都会在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既识真假,亦辨美丑”,“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
《时光漫步》精选84幅中国古代典型文物与文化遗产,充满活力的线条将带你走入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涂色世界。一笔一色,绘出你的中国风。《时光漫步》图案精致巧妙,采用中国古代典型文物与文化遗产,包括长城、兵马俑、珐琅彩、青花、景泰蓝等代表古代文明的典型文物。
《“陶”向“瓷”的过渡与并存》以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为主,辅以中国陶瓷的相关材料、工艺、装饰、美学等基础知识,后者为更好地阐述前者而存在。内容主要包括:陶瓷艺术初探、陶器综观与起源、陶器的早期发展、原始瓷器的出现、瓷器的发展与成就、陶瓷的并存时代等。本书论述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本书收录了30多种花卉的图案集,主要包括:水仙、百合、兰花、蝴蝶兰、文殊兰、荷兰玉兰、梅花、牡丹、菊花等。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基础图案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启发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去捕捉美的素材。产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表现形态,不同的表现技法,体现作者的审美品位及创意。 黑白艺术是运用黑与白两个极色经过画家的精心的运作,来构建展现一个无限的精神世界。黑白存在于万物之中,又能超脱万物之外,它们代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黑与白不但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且黑色和白色自身的组合构成,能创造出另一奇异的世界——黑白世界。 黑白艺术的创作与制作程序的单纯,造型语言的简练,表现手法的概括和画面效果的明快是它显著的艺术特色。艺术创作的原则是以少胜多,
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灿烂的民族文化现象,这里有许多原生态艺术形式,多年来有许多的专家学者部进行过探索,但都没有系统地做出对苗族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全面介绍。苗族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保持着古老的传承形式,他们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工艺,有民族建筑的鼓楼、风雨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刺绣、蜡染、挑花、织锦等艺术;有银饰、剪纸、铜鼓、芦笙等民族工艺。这些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性强,内容广博,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就此,本书尝试从以上的各个角度去挖掘和整理,从苗族侗族的世代生活的地域里寻找他们灿烂的足迹。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交通的立体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改造,城市精神的物质化体现与对形式载体设计的高度重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人性化和理想化。许许多多大中城市对城市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注意塑造小区,街道、交通等各类公共场所的人性化环境,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在形式的载体上开始了多方位的设计,其中也包括城市标识。 城市标识设计看起来是设计领域中一个很不引人注目的板块,但很多不同类别的设计案例都涉及城市标识的设计。为了使这些标识能更有效地体现出现代城市的气息,进一步与日益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的导向作用,一些高校的设计专业开设了城市标识设计的专业课程,这正是我们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