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糊画就是用布糊的画。布糊画的特点是集古今国画技法,有工笔重彩精工,得写意泼墨气魄;似堆绣而非同堆绣,巧堆积可胜似浮雕;人物有绢人外观效果,难在巨型扁体,五官凹凸不平,独幅丝料糊成不见褶皱,半体之身衣着纹理靠抻扯得以流畅自然;线粗不过一毫,糊布金线更现剪纸技巧;镶刻掐丝巧糊无隙,巧取景泰蓝精工;变中国画不经装裱难显珍贵,重在传承发展,贵在与时俱进。其作品设计严谨,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色彩协调,凹凸多变,画面逼真。本书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主要介绍各民族、各地区有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布糊画艺术情况、知识、流派、优秀作品介绍与制作技巧。
本书中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图例和简明的文字,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的语言符号、造型观念、装饰规律,传统刀法及方法步骤,目的是为民间剪纸爱好者、艺术馆与文化站的美术辅导干部及学校美术教师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参考书。
绵竹年画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产于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绵竹是全国年画的主要产地之一,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始于明末,清代乾隆、嘉庆前后为鼎盛期。据道光二十九年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绵竹年画不仅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深受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喜爱。 绵竹年画构图通俗易懂,生活活泼。风格粗犷豪放,朴实大方,形式多样,装饰性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一般分为红货(门神、斗方、中堂等)、黑货(木版拓片等)两大类。题材大多以迎祥、祈福、欢乐喜庆为主。 绵竹年画被
本文介绍了陶瓷经历的不断演化,更新的过程,这个家族日益丰富,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五彩缤纷的彩绘瓷……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璀璨的明珠,结成了一串的珠链,陶瓷了展的历史便是串起来的这条珠链的细线。陶器作为一种生活用品,从它产生之时开始,就和艺术密不可分,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是艺术的创造或模仿。也许,没有一种材料能像陶瓷一样在每一个时代都参与了人类的生活。
本书内容包括:从凄美传说到浪漫七夕、珠村乞巧:广州民俗文化的名片、黄埔乞巧:旅游文化的画卷、穗乡儿女善穿梭、形美色美工美,心巧智巧手巧等。
刺绣、剪纸、木雕、泥人、皮影,中华古老的手工艺术,千百年来代代传承,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贴近自然和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艺术。然而,在现代科技文明和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的双重夹击下,中华手工正渐渐走向衰落。 本书不仅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老手工艺,还反映了依然从事着这些传统技艺的手工艺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他们坚守,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渴望…… 即使我们无力改变某些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渐渐被时光掩没的命运,但至少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起它们,在纸上留住它们,使它们在这里得到永恒。 古老神秘的工艺,后继无人的手工A艺人,精美的图片,使本书析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