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秀梅所剪作品具有深厚的原始图腾内涵。例如“生命树”剪纸,除具有生命之树鹿头花的演变外,还在树下有石头和两只狗。这是“因为出自历史上古羌族和匈奴鲜卑聚居过的镇原,可能与古羌族认为石头是生命之源的白石崇拜和匈奴盘瓠的犬图腾崇拜的遗存有关”(靳之林语)。祁秀梅剪刀下的形象都具有神奇怪异的特点,夸张变形出乎常人想象。技巧娴熟,拿起剪刀就剪,从不描画底样,不愧为一位大写意风格的民间艺术大师。 她一生创作的作品,代表作有虎、狮子、道佛合一、牛命树、娃娃折莲、莲生子、柳鹤同春、莲花树、盆莲坐娃、海棠开花、蛇盘兔、鹭鸶绕莲等等。她还创作了不少反映农村新变化的新题材作品,深受外专家好评。
32开632页,大量图版。本书共收有关祥瑞词条共616条,分别阐释了其来源、寓意、应用、附记等,均附多幅图版。
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宁波朱金漆木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硖石灯彩、嵊州竹编,匠心独具,精美绝伦,尽显浙江“百工之乡”的聪明才智。 本书作者张雁洲、南碎开详细介绍了乐清细纹刻纸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制作流程等,并对乐清细纹刻纸名家、名作作了解读。本书让乐清细纹刻纸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使更多的人了解它、亲近它。
一部中国民间手艺人的传奇缩影木匠、石匠、泥水匠、铁匠、篾匠、打更匠……在四川西部的农村和乡镇,曾活跃着一批这样的能人,他们或游走于乡间,或设摊于街道,他们以一技之长赚取生活,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他们的手艺成就了他们的人生。本书以手艺人为载体,通过人物和故事将川西的民情风俗展现给读者。在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带领读者重新体味那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追忆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与乡愁。
绵竹年画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产于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绵竹是全国年画的主要产地之一,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始于明末,清代乾隆、嘉庆前后为鼎盛期。据道光二十九年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绵竹年画不仅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深受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喜爱。 绵竹年画构图通俗易懂,生活活泼。风格粗犷豪放,朴实大方,形式多样,装饰性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一般分为红货(门神、斗方、中堂等)、黑货(木版拓片等)两大类。题材大多以迎祥、祈福、欢乐喜庆为主。 绵竹年画被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 作为剪纸艺术发展的一种传承,吉语剪纸中的“年年有余”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民间吉语剪纸丛书:年年有余》作者孙朝林遵循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整理出“年年有余”吉语剪纸,供广大剪纸爱好者参考。
中国是个公认的烹饪大国。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与美食有关的传奇故事,一般都涉及重要人物,本意是借此表达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有惩恶扬善的劝喻作用。至于近现以来传遍天下的名人美食故事就*加多了。孔家花园董事长杨子江先生对历史经典名菜和民国名流菜的研究、 发现 ,代表了餐饮行业精英人士对饮食文化的热爱,对海派文化的研究深度,以及对餐饮风尚的精准把握。现在,杨子江先生主编了《一菜一故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来讲述中国名流美食故事,由*名连环画家罗希贤先生执笔创作,*名作家沈嘉禄先生进行文字整理,谨以献给知味的美食家和连环画爱好者,书中收录的33道名菜由孔家花园饭店经过筛选定型,日常供应,希望食客通过享用这些美食来感受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和由此传导的正能量。
民间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并在生产、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本书收录了许多从古至今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钟馗嫁妹”等并配有文字说明,内容新颖、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石窟艺术》内容选自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均由国家著名学者编撰,是一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工具书。书中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宗教石窟艺术及其规制和石窟艺术的源流。主要读者对象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爱好者、美术爱好者和广大青少年读者。
2008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杂技理论较为薄弱的现状,举办了有中国杂技界领导、专家、学者、艺术生产与经营者参加,论题专一、探讨深入的“北京杂技产业发展论坛”,谋求从理论的角度探讨杂技艺术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制约因素,使杂技界同仁形成更多共识,推动中国杂技事业走上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轨道。本论文集以此次论坛的论文和重点发言为主,并收集了2004年以来其他相关活动的研讨发言、综述等,集中反映了近5年来杂技界探讨的典型性问题和理论水平,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理论深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浦东新区社区教育萌芽于新区成立之际。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浦东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促进,经济、文化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小康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得益彰,融入其中的浦东新区社区教育,受众面不断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习型社会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社区教育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全体民众提供全面、全程教育服务与学习支持。以社区教育为重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了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面对二次创业,浦东新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础上,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制和终身学习机制,构建覆盖全区域、面向全体浦东市民的终身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力和文化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区域创新力
本书全面介绍了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镇街变化等等,从道路、转型等几个角度,讴歌了平湖街道从一个贫穷落后地区变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之乡这一过程背后的其人其事,并试图以小窥大,从基层的视角,展现深圳乃至广东、全国改革开放大历史中的小故事。
这本《浙罗》由袁宣萍著,为“中华锦绣”丛书之一。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浙罗的发展历史、浙罗的结构与产品遗存、浙罗的生产工艺、浙罗的装饰工艺及图案、浙罗的用途与市场。全书针对浙罗的生产历史、传统工艺、主要种类、艺术风格以及文化现象等,娓娓道来。
徽州木雕是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 徽州木雕作为明清时期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内容自然打着宗法社会的烙印。宗法社会这一页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永远地翻过去了。
年画是中国民间古老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品之一。过去每值岁末,人们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装饰门户,增强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祝愿新年吉庆,驱邪迎祥。年画一年一换,张贴后供一年欣赏之用,故有“年画”之称。中国年画文化内涵丰富,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国民众为广泛的年俗文化观赏品和吉祥挂图,被称为农耕时代百姓的“墙上电视”。民间年画的欣赏使用对象大多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年画是他们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惩恶扬善、寄托理想的一种特殊话语。中国民间在历史上创造的大量经典性年画作品,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馥郁气息,如今已成为中国一些地域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早在汉代,中国就有贴门画的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这是年画的前身。两宋时称作“纸画”,其题材也扩大到表现美好
《成语密码(民间美术中的典故由来)》由沈泓、陈瑀所著,这是一本以作者收藏的民间年画、剪纸等为线索写作的书,它不是成语词典,不可能将数万条成语都收录进去,一些著名的成语,因为没有民间年画表现而未能收录;而一些不太著名的成语,因在民间年画中表现较多,本书也多有收录介绍。或许你以前接触的成语都是方块字的黑白世界,那么,愿这本图文解码书,带你走进另一个绚丽多彩的成语世界。
《织工马南》强调了因果报应这一道德观念,因其严谨的结构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被认为是爱略特的重要作品之一。 作品一开始便描写了织工马南因朋友背信弃义而被诬为小偷,不得不解除婚约离开老家的场面,对神和人彻底绝望的织工马南心怀忿恨,变得冷酷无情,把积攒钱财作为人生的要义,成了十足的守财奴,可是,积攒了十五年的钱财却全部被人偷走,织工马南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企图结束生命的织工马南因为一个三岁的孩子改变了人生。他收留了被遗弃的孩子,荒芜的内心也渐渐为人间的温情包围,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