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与文丘里所著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文丘里反对密斯 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群众不懂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版、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因此他在本书中呼吁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接受群众的兴趣和价值观,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本书从平民建筑观点角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和视野,是一本值得阅读、珍藏的佳作,本书可供建筑师,各院校建筑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 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 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国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地区保存的古建筑之多, 跨越年代之长,涵盖形式之广,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无所不有,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一书中,作者连达用真诚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 幅精美手绘,将晋南124 处古建之美展现给读者,记录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古建现状,同时也用文字记录了他的行迹和心迹。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传统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同时,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这本书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原本是为1948年他的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品包括19幅石版画和相应数量的诗歌。早年出版于1955年,2012年,Hatje Cantz出版社将其再版。 在这部作品中,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个性的展露,可以说是这位大师完整的世界观的陈述。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作品分七个部分,分别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
古代墓葬壁饰,是当时埋葬制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壁饰的题材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因此,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历史和美术学者关注的课题。 《幽冥色彩:中国古代墓葬壁饰》截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断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时代特点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大体勾勒出墓葬壁饰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感受古代幽冥的缤纷色彩,领略古人精湛的绘画雕刻艺术。或许某段叙述或某些画面,能够激起您一缕怀古幽思,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南京》是一本关于南京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读物。 南京作为的十朝都会,是一座非常值得徜徉历史、流连文化的美好城市。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古都烟水间的寥廓旷远,雄峻伟丽,每一次游目畅怀都会让我们不断深入领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无论莫愁湖的夏荷,还是玄武湖的秋荻,每一位关注古都南京的人士也都会有各自见仁见智的亲身感受。这都源自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繁盛的文化资源。即使我们仅从古代都城史的视角加以考察,南京古都近2000年的时间跨度,相关史料的丰富程度,也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雕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生态理念和田园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共分七个章节。章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背景环境,重点强调了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市场转型机遇、“半城市化”问题的凸显和新消费时代来临对发展乡村旅游事业的利与弊;第二章是对景观设计基础知识的概括介绍,为进行乡村旅游中的景观设计做好理论知识准备;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专著的重点内容,具体介绍了乡村旅游中景观设计的意义、理念、原则、方法和区别于城市景观的审美要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论乡村景观中两大重要元素——植物和水体的设计方法;第七章以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实例为结尾,详述了山东省泰安市徂徕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与机遇,并对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农业提出了建议,强调维护当地村民的利益。
《景观设计流程/景观教学与实践丛书》主要面向本科层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景观设计》,全书共分两大组成部分,部分为专业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景观设计实训。其中重点为第二部分,通过对景观设计中的流程,实例设计过程的讲解,使读者能够对景观设计实战有所掌握并提高实践设计能力。
唐家湾是广东省珠海市少有重量历史文化名镇,近代以来在传统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建筑特征。本书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和整理唐家湾具有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从类型学的角度归纳了唐家湾古建筑的五种基本建筑类型,包括聚落、庙宇、祠堂、民居、典型风格建筑。借助图片和测绘图纸等资料,详细剖析建筑形制、木构架、建筑构建和装饰细部。归纳了唐家湾古建筑艺术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艺术特征,展现了唐家湾近代以来立足岭南、衔接港澳、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唐家湾的古建筑艺术是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艺术瑰宝。本书为“唐家湾历史文化丛书”的一种。图片约100幅。
《景观工程设计技术丛书:风景园林工程管理》主要从风景园林工程管理方面进行了总结与论述,全书共分6章,主要介绍了风景园林主要工程类型与发展特点;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的组织管理与建设程序;风景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方法与管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项目、质量、进度、成本、材料、现场、安全文明和档案资料等管理;风景园林工程监理工作机构的人员配备、监理工作的原则、监理工作目标和内容、监理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监理文件和档案资料管理;风景园林工程竣工验收与质量评定管理等内容。 《景观工程设计技术丛书: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可作为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工程质检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还可作为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园林、设计学等专业教学用书或参考书,也可
本书通过对中美两国的城市建筑进行比较,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两国不同的文化审美与取向,验证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16字格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本书是英汉对照形式,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对城市建筑史及城市建筑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论述观点新颖,具有学术价值。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景观生
《中国气质?大宅第》收录了10处观今留存的传统古宅,以及7位当代建筑名家的访谈,是对中华住宅文化遗产的一次发掘,同时也是对中国气质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一次梳理。本书特质有三:一、贯通古今的视野与聚焦未来的立足点;二、重视既有材料,更重视手资料(书中收录近300张图片均从实地拍摄的数千张照片中选取);三、从当代实践和建筑作品个案来检视传统、理解传统。
从一个战俘到明星建筑师,上海成就了邬达克的地位,他是一个"实足"的上海建筑师,其所有重要作品都留在了我们这座城市。本书系靠前部向公众介绍邬达克的读物,抢先发售公布大量历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