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 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 漫游、偶遇、感知 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 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全球艺术史 的路径。
儿童似的涂抹、混合着粪便的颜料、挑战常识的主题 现代艺术富有争议,它似乎在挑衅,似乎在哗众取宠,它让人迷惑、不安、愤怒、追捧,或者发出自我防卫般的嗤笑。 我五岁的时候就能画成这样。 这不是艺术! 人们常常这样说。然而这些想法,往往是成见的结果。 《现代艺术慢慢看》会让你卸下成见,懂得如何欣赏现代艺术。 要看 懂 艺术,需要先阅读艺术史吗?需要了解作者生平吗?或者看一眼作品的名称? 不,千万不要这样做。请你 无知 地走进美术馆。 普通人羡慕艺术内行丰富的知识,可是,艺术内行也在羡慕普通人的 无知 。因为你对艺术品知道得越少,就越能真正地欣赏它,作者迈克尔 芬德利告诉你,你需要的只是 慢慢看 。 当然,他会教你观赏技巧:如何看艺术品的材质、笔触、色彩,用怎样的步骤逛博物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什么样
本书精选了六十多位名家的散文作品,从各个方面畅谈那些关于痴玩、癖好的事。 我们可以在吴组缃的《谈癖》、周汝昌的《自家的癖性》等文章中,聆听名师大家们 谈痴说癖 ;在周瘦鹃的《夏天的瓶供》、张中行的《砚田肥瘠》等文章中,鉴赏名家的 案头清供 ;在钱歌川的《藏书与读书》、黄苗子的《藏书与藏书印》、周国平的《爱书家的乐趣》等文章里,领会大家名人 淘书品画 的心得;在冯骥才的《遛摊》、陆文夫的《得壶记趣》等文章中,领略文化名家们的 玩古趣记 。另外,还可以借老舍的《小动物们》、王蒙的《猫》、汪曾祺的《草木春秋》等散文名篇中,感悟名家对 草木鱼虫 的爱;在孙犁的《戏的梦》、叶广岑的《戏缘》、刘绍棠的《每日 堂会 》等文章中,领略名家 戏缘戏梦 ;更有初国卿的《秋思莼鲈》、宗璞的《风庐茶事》等文章,
本书稿是作者的收藏记录。用纪实笔法叙述作者在潘家园的收藏经历及其心得,文中再现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的原始照片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红色特务潘汉年冤案始末;中共创始人张申府1949年给周恩来的信;国民党元老陈修夫解放后写的自传;国民党中将张丰胄抗战期间日记;宋希廉回忆瞿秋白被捕及就义经过的材料;朱光沐与赵五的情书;平民知识分子董毅在抗战期间于北平写的日记;12 9活跃分子魏东明的自传;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的信,吴印咸在文革期间的遭遇等配合相关的图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收藏故事中让读者体味古玩的文化意蕴与沧桑的历史时间与人物,读来轻松有趣。
《行走在鉴定、缄赏之间》一书是有关收藏的入门书籍,以具体的藏品为实例,为收藏新手介绍关于收藏、鉴定和鉴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书中,作者主张纠正收藏的心态,提倡对小门类的重视,如此才能更好地入门、避免误入歧途。作者结合了本人的收藏实例和经验,分别列举了玉石、铜镜、青花、紫砂壶、念珠、铜炉等诸多藏品,将谨慎的考据与准确的判断结合起来,对这些藏品进行了科学严谨、有理有据的断代和鉴定,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鉴定范例。同时,作者在鉴定和鉴赏的过程中,紧密地结合了古代相应时期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做到了以小见大、意近旨远,将收藏从单纯的占有上升为鉴赏、研究和陶冶情操的更高层面。
《荣斋随笔(文博篇)》编著者锡荣刘锡荣。《荣斋随笔(文博篇)》内容提要:将古董生活化,恢复传统文化与士 大夫的生活情状,是此书有别于古往今来所有收藏类书籍的*亮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国,自然有许多承载着高度文明的古董传世,而能查得到的此类书籍却寥寥几部。皇家与士大夫们,拥有众多好古董, 因忙于公干,没有著书立说。没能入仕的文人们,倒是留下几本古玩书籍,惜文气有余而贵气不足。本书作者既藏之原物,又将之分门别类的撰 文考据三十篇,将著录与传承逸事并举,且用之为自家的生活常态文章,堪为填补古今文博与生活的工具用书。
透过古今中外的历史帷幕,揭开人类文明史上有关收藏的神秘面纱。无论是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是扑朔迷离的传奇,皆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和世界收藏文化的岁月过往。从皇家宫廷到普通民间,从国家博物馆的珍奇公藏到个人收藏家的私房宝贝,无不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并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蜿蜒了神奇诡异的收藏旅程。
“文玩”是一种书斋文化。其物半是文人书生的实用器,半是纯观赏的艺术品。由于古来智慧的艺术惯于“常用合一”地将实用品作为施展技艺的载体,故而连实用的笔、黑、纸、砚,也都寄托着不凡的匠心,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性,成了后人珍爱有加、赏而勿用的文房珍玩。 所谓“文玩”不只是“文房四宝”,还包括文人书斋中的小用品、小工具和小摆设,是文物中的一脉。雅与巧是其基本特征,可亲可爱是其独特个性。纵贯上下数千年,选收珍品三百件,由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韩元衡公子娓娓道来,或述说鉴赏之道,或指点辨伪迷津,陪你掀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角,对精彩绝伦的文玩艺术作一次快速检阅,你怎么会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本书图文并茂。你不妨将家中的文玩也细心摆出,一一对照,从中可以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本辑《博古》丛刊共收录二十余篇文章。 从知识性方面来说,在陶瓷方面有朱裕平的《浅绛彩的工艺方法和绘画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收藏和鉴赏浅绛瓷的必要知识;在玉器方面,有华慈祥的《神游于宗教与世俗问的佛像——玉佛》和张明华的《吉祥玉及口彩》两篇,可资参考。徐建融先生的《艺术市场上的书画鉴定》一文,密切结合市场,针对书画鉴定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应对方法,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分四节,上期已刊两节,本期续完。 来新夏教授对于新近发现的一批有关北洋军阀史的信札,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辨析,认为:“新史料之发现并及时报道,应是研究者的福音。但共望能于发表前有一基本评什,不过事夸张,以求实际。”反映了老先生对于史料工作的重视与严肃态度,同时也是对我们办刊工作的要求
人生“路漫漫其修远”,这一路的“上下求索”,才是快乐的。求索领域无穷尽,倒也无妨任情秉志,率性而为,苦乐由之,竞也常收一以当十之效。志趣是天赋的,心情是愉悦的,过程是充实的;五花八门中都藏着真、善、美的功德,何乐而不为! 阅读仰东一篇篇求索而得的记录,我从他对各类大、小对象的描述中,欢喜地谛听着历史的箴言、传奇的演绎、艺术的解读、睿智的推演,加在一起,是一部多样又灿烂的文化剪辑,以及这剪辑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今天,有着如此热情洋溢的交会与接待,予我以五味难穷的感触。其中的一味,是他在快乐中寻觅到的真实,结合着他真诚以对的鉴赏把玩,再传送到我辈读者心中涌出的知晓之乐,连外行也不禁醒豁而趣味丛生。 也许,热爱文物到沉醉其中的人,在他们心目中,文物是永生不老的,历史也就依旧鲜活着
"汉宝德,建筑设计是他的本业,古物收藏则是他的兴趣。在四十余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追市场,不作投资之想,既不囿于门类,对品相也不是过分执著。在本书中,他写下自己的雅藏心得,与读者们共享。 古物的迷人之处,是它的美质,是它的时代感。经由一件古物,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穿越时代的迷雾,看到一丝丝古代的亮光。它透露出人性的光辉,隐隐暗示着人生的戏剧。"
《海外拾珍记》的主要内容有牙雕,玉玩,竹雕,木雕,文房清用,漆器,木器,诸艺,书画,古籍善本简札,辨识篇和考据篇。《海外拾珍记》收入所有文物,均为作者长期从国外搜集而来,涉及牙、玉、竹、木、漆、书画、古籍善本、文房清玩诸项。作者不仅对收集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书中汇集了二十余篇作品成集,取名《*儿》,以古玩商说事儿的口吻,讲述了当代古玩圈里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一些玩家的亲身经历,讲述他们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何逛地摊、串老户,从那些浩如瀚海的老货里*捡漏。 “紫檀画案”一篇,就讲述了一个当时的倒爷,偶然涉足明清家具,蒙蒙撞撞间收了一件圆明园的紫檀画案,卖出去后方知道是稀世珍宝,又重新寻觅回来,这是一件真实的实物,不知现在流落何方。还有“蒙事儿”、“摊儿主谢四”,说的都是古玩商早期古玩买卖里面的逸闻趣事,既有捡了宝贝的乐趣,又有卖丢了的酸楚。不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练就了眼力,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特别是“蒙事儿”里的蒙事儿,是古玩商中比较典型的一类,他们学艺不精,只好整天琢磨如何蒙大头,闹出了很多笑话,结局有几分悲情。北京
近年来,作者执著于对所挚爱的漫画艺术的追访,收集了200多幅国内外漫画家的作品,他钩沉背景,探其脉络,品其画艺,寻其故事。通过自己的收藏经历,在嬉笑嘲怨之间,把诸多掌故和传奇娓娓道来。书里包含大量漫人史话、艺坛掌故和鉴赏心得。每一幅漫画的背后,都蕴涵了一段趣味横生的性情故事和人生哲理。 “漫不经心”,追求的是一种洒脱的收藏境界,一种乐活的人生态度。快乐并不在于拥有多少东西,而在于无论拥有什么,都能找到乐趣。
本书它以访问记的形式记述了15位鉴定家在鉴定中亲身历的事情,他们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鉴定家们所讲的情况实实在在,直来直去,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者与失,甘与苦,毫不隐讳。他们客观地评析各类文玩的特征,点破各类珍宝之伪作,中肯而又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其所论所言,决无敷衍应付之词,更无故弄玄虚之意,初学鉴定的朋友很快便从中得其要领。 鉴定是一门学问,任何人要掌握它皆有一定的难度,但鉴定又不是高不可攀,它并不像一些人讲的那样神秘,那样不可思议,对于初学者来说,经过慢慢积累,遵循科学方法,定会有所收益。这是15位鉴定家的共识,也是我采定他们的一点感想。其实,鉴定这道只要说透了,点破了,道理并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