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收藏鉴赏古代玉器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的经验和教训,在藏品上不断去伪存真和去粗存精,在对古玉的理论认知上不断归纳和总结,其收获是可喜的。应专业报刊和出版社邀约,数年来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藏品,不仅记叙部分精品重器的收藏历程,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述谈鉴藏古玉的的心得和要领,宣扬中国玉文化的博大和璀璨。作为收藏家,本书作者不但爱玉、藏玉、鉴玉,还分系列写玉,这是件好事,应当在收藏家队伍里大力倡导。现在本书作者把这些大多已在海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重新整理后结集分册出版,相信会给古玉鉴藏爱好者带来启迪和裨益。
古玩,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之精华;承载着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鉴赏古物、收藏古玩一直是帝王、官宦、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特权。这种状况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时至今日,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众多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昔日只见于帝王之家、藏于豪门之室的古玩,亦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然而古玩市场好比一座藏满了奇珍异宝的宫殿,不得其门而入,终究不能观奇览胜,快心悦目。虽有奇玉美瓷、明清家具、名人字画罗列于前,可是面对目前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古玩市场,大多数收藏爱好者由于不得收藏之法,不明辨真识伪的要领,往往不敢轻易涉足这一领域,或是在收藏的大门之外徘徊不前。如何在古玩收藏热潮中,解决这个问题,为更多收藏爱好者和意欲步入收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金银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演变及其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