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本书是一本图文结合的瓷器鉴赏图书,定位于瓷器欣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三百多个器物,内容包含器物基本信息、整体图、局部图、微观图几个方面。与一般纯粹靠经验和手感鉴定瓷器真伪好坏不同,作者使用瓷器切片的微观图来辅助判定瓷器的真伪,从微观图上气泡的有无、大小、颜色以及气泡是否破碎、是否清晰等作为器物新老的参考依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部分现代器物,在区别老器物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赏玩思路。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本书是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钧瓷泰斗晋佩章先生穷其大半生编著的一部学术专著。首版后售空,应广大读者、收藏家及钧瓷爱好者要求修订再版。这次修订,增加了作者及钧瓷专家新的研究成果及禹州、神垕众窑新烧制的钧瓷珍品图片,增加了挖掘复活北宋钧官窑柴烧工艺的资料,补充了“神垕钧瓷大事系年”。全书图文整合为六章:图版分传世国宝、晋窑珍宝、群窑竟宝三章;文版分拙著探钧、专家论钧、媒体传钧三章,概括为“三宝”、“三钧”。从图文两方面突出了北宋官钧、历代及当代钧瓷国宝。全书条清缕晰,重点突出,更方便阅读、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是一套馆藏重要文物著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著作。本书为瓷器卷,基本涵盖了中国清代博物馆馆藏中的瓷器。内容基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录、图释文字。图录包括器物的全形照片及必要的细部、纹饰、铭文、款识、题跋、题签和拓片、线图,图释文字则是对文物形制特征、艺术特征以及出土时间、地点、流传情况、著录情况、近今人研究情况等作简要的描述和说明,必要时附释文和简洁的考释文字。另一部分是论述文字。论述文字是各卷的文物研究部分。
青花瓷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烧成的,幽青翠丽的青花和莹润如玉的釉面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宁静舒美又深沉宽广的视觉享受。青花瓷的出现可追溯到大唐盛世,在扬州出土过充溢着异域情调的青花瓷枕残片和其他标本,这是当年专供出口的贸易瓷。在广东、浙江和江西,曾发现过一些两宋时代的青花瓷。这些唐宋青花瓷在工艺上非常稚拙,带有初创的不成熟性,属原始青花瓷。元代的建立打破了唐宋以来原有的社会秩序,疆域的扩大和制度的变异,使经济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运行并获得新的活力。因战乱造成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迁移,使唐宋时期各地积累下来的制瓷经验得以交流和升华。北方磁州窑成熟的彩绘方法和南方景德镇优异的胎釉工艺相结合,为青花瓷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前提。当元代因外贸的扩大而带来新的商业契机时,用钴料
本书为中国德化白瓷研究的专著,是对中国德化白瓷运用考古学和统计学方法分型分式的次尝试,并排出了九个器物形式演变的谱系。本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广泛收集的近4000件德化白瓷器物资料和尽量详尽的中外学者研究成果。这个分期谱系框架的初步成型,是百年来德化白瓷研究的一大进步,它使得德化白瓷数以万计的藏品的断代研究,获得了一个总体的定位系统。这本书是德化白瓷专题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也是文物学研究方法论的尝试。 本书适用于文博、考古专业的研究者、学生阅读参考,对瓷器收藏者有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清晰的彩色图片胜过的文字说明。清晰的彩图,有得于读者直观地了解瓷器的造型变化、釉药呈色、装饰技巧、纹饰特征等,同时,欣赏到古瓷药含的艺术美学。用肉眼判断年代,鉴别真伪,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惟有多看、勤练眼力,才可以掌握其中奥妙,初学者亦可借此机会练习,以提高视觉记忆。本书收录元青花瓷271件,蓝釉瓷31件,元釉里红瓷120件,青花釉里红17件,元末明初瓷器20件,具有相关研究参考的插图116件,总计575件。
中国的青花瓷萌芽于唐,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不但是其主流,更是青花瓷研究的重点。青花瓷的本质是瓷画,因此鉴定的重点在于会“看青花”。“青”为色,“花”为纹饰。无论官窑民窑,掌握了青花的一般规律,也就把握住了时代与分期;再结合时代风格,看胎釉、造型、款识、工艺、使用痕迹,就可获得比较合理、正确的判断。本书主要介绍了青花瓷的一些基本知识及鉴定知识。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内容包括: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青花瓷纹饰;明清青花瓷题语款识;景德镇地区以外生产的青花瓷等。
古琴艺术经历了从上古、中古、近古,直至近现代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它几乎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这期间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不同时期的文化理念,都对它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都对它进行过不同时期的人文完善。在这种悠久丰厚的文化背景下,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古琴艺术,不可避免的被历代文人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将诸多的人文附加信息,不断的进行着化合分解,交汇衍变。根据古琴自身的属性和发展模式需要,去俗留醇、去粗取精,兼容并蓄,形成了显著而独特的中国古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