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多的机构,藏有元、明、清三代及民国时期的金属胎珐琅器六千余件,其中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绝大部分由明御用监、清内条府造办处珐琅作等皇家专门机构制造。《故宫珍赏:掐丝珐琅》这套明信片为“故宫珍赏”系列组,遴选故宫博物院所藏元、明、清三代具有代表性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皿八件。
时至今日,古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古玩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昔日深锁皇宫深院、富贵豪门中的古陶瓷精品纷纷亮相,成为古玩投资的一大热门,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但是,古陶瓷市场好比一座藏满奇珍异宝的殿堂,不得其门而入,终究不能观奇览胜。虽有珍贵的古陶瓷精品陈列于前,不明辨识真伪的要领,往往不敢轻易涉足这一领域。而此书以古陶瓷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社会背景、造型、工艺、材质、种类等入手,并辅以陶瓷辨别的常用方法,系统阐述了各个时代的陶器和瓷器特征。浅显的基础知识、实用的鉴定方法、精美的实物图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专家们的点评,多方面的内容相互融合,立体诠释了古陶瓷收藏与鉴赏的要点,是古陶瓷收藏投资者的不败宝典
孙瀛洲先生是20世纪文博界著名陶瓷专家,是集收藏、鉴赏、鉴定、学术研究于一身的知名人士,当时被同仁们誉为“老法师”、“宣德青花大王”,20世纪50年代,孙老就对历代陶瓷了如指掌,早于常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对宋代官、哥窑之鉴、定,仅用手指捏瓷器的圈足就可判定身份,令人钦佩折服。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孙瀛洲先生捐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将筹款悉数捐献给国家。1956年,他建设社会主义心切,毅然将其精心收集珍藏的祖国文化遗产,各类文物精品30OO余件,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爱国惊世义举,为一般收藏家、鉴赏家所望尘莫及,他将作为爱祖国、爱文化、爱文物的文物界时代先躯之一,名传千古,永载史册。
近年來,古代文物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中國陶瓷的研究更是其中的一個熱點。唐三彩作為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受到眾人的關注。“唐三彩”是今天人們的俗稱,唐代沒有這個稱呼,它以經過淘洗的陶土作胎,以黃、白、綠、黑、赭、藍等色釉裝飾,成品以其生動傳神的造型和色彩絢麗的釉色深深地吸引人們的注意,本書試圖透過唐三彩去尋找先輩們的足跡,更展現了這一歷史留給今人的文化遺產。
中国古代文献对瓷器的记载可以上溯到瓷器创制的初期。宋代以后,瓷器珍品已成为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对古瓷器的研究自此代有其人。本世纪以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古代瓷器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个个疑案和难题被解决,使我们今天已可以基本把握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还有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地研究、探讨。 本书结合中国古代文献有关瓷器生产的记载,以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和新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追寻中国古代瓷器发生、发展、繁荣的轨迹,就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发展进程和伟大成就向读者作一简单的叙述。同时,介绍一些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以及热点问题,使读者了解一些古陶瓷研究的成果和动向。
本书收录了我国文物鉴定专家关于陶瓷鉴别与欣赏的文章,从这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中,读者不仅可对陶瓷鉴别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从书中大量的实例中吸取经验,是文物爱好者收藏者的工具书。
本书是从2005年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的瓷器拍品里,选择成交价的前100名,按顺序排列,并请有关专家对每件拍品和名家做了简要介绍和评述,编辑成书。此书可作为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参考。
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枝奇葩——斗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表面,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独特的艺术装饰工艺。 已有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斗彩瓷器早出现约在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斗彩是预先在高温下(1300℃)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或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素有中国国瓷之称的青花瓷器,自唐代创烧以来,经宋代的缓慢发展,至元代完全成熟,明清以后成为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经历晚明至清初暂短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数量之大,质量之精,行销泛围之广,均达到光辉的*。正如清人陈浏在《陶雅》中所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收藏1000余件康熙青花瓷器,与清代其它时期的瓷器相比较,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精,在有清一代独领风骚,充分展示了“独步本朝”的时代特征。 圣祖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时期,对瓷器烧造所投八的心血,远远地超出明代君王,制作出一大批格调高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精品。清代康熙御窑厂开始以督窑官吏的姓
本书是“老古董养护袖珍手册”之一。主要介绍了陶瓷砖瓦的养护技巧。如清洗与脱盐、粘接、修补、加固、着色等工序,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图文并茂,文物资料照片精美丰富,讲解细致通俗,雅俗共赏。
晚清宫廷瓷器一般指嘉厌、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的官宝瓷器而言,在中国陶瓷史上这时期的瓷器一般很少有人提及,因为无论从瓷器造型、颜色、纹饰、品种、数量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不能与前朝鼎盛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相比,它是一个衰落时期。但是这段历史却极具时代内容,一方面它让人们深刻了解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制瓷工业,是如伺在帝国主义列强步步八侵下,从昔日“执世界之牛耳”的优势上一落千丈,反成为洋瓷大量倾销的市场,另一方面它为人们提供了非常翔实的末代王朝帝后生活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一、慎德堂款瓷器与道光皇帝;二、“大雅斋”款瓷器与慈禧太后;三、同治大婚礼用瓷与同治皇帝大婚;四、宣统瓷器与逊位皇帝溥仪。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个繁荣时期,堪称是中国瓷坛上百花争艳、名品迭出的时代。根据四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在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中,曾相继发现古窑址数以千计。在其中130个县中都发现有宋代窑址,约占总数的75%,真可谓星罗棋布、遍及各地。宋代瓷业之所以如此兴旺,不仅是由于当时科学昌盛,如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采煤业的发达,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它不仅使唐代陶瓷瞠乎具后,还使得代名瓷如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从此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相继崛起并取而代之的是号称“汝、官、哥、钧、定”的五大名窑。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一个王朝,蜚声世界的中国陶瓷业在清代臻于鼎盛。尤其是在康、雍、乾三代,我国制瓷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康熙时期的红釉、青花、五彩、素三彩,雍正时期的粉彩、珐琅彩、单色釉和乾隆时期的特种工艺瓷,都是前所未有之佳作。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无疑是继承了前代制瓷的成果,但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瓷器的特殊爱好和重视却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康熙晚期的珐琅彩瓷,就是在康熙帝的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它一经问世就享受着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景德镇官窑瓷厂烧制上好素胎,然后送往京城皇宫内“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后八宫内彩炉烘烧等一系列殊荣,在清宫内独领风骚近百年。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成为
创烧于我国唐代的青花瓷器,清新雅丽,质朴纯真,能代表中华民族含蓄内向的审美时尚,素 有“国瓷”之誉。元末明初,随着明帝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深受西域国家和人民喜爱的青花瓷器一跃而起,成为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瓷业史上产量、应用广,博大也平实的釉下彩品种。它的上品御用于皇室宫廷,祭坛庙宇;中高档产品进八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之家;下品遍及穷乡僻壤服务于寻常百姓之家。对内通行全国上下,对外行销世界各地,上至天子下及庶人,雅俗共赏,“无贵贱通用之”。 综观青花瓷器近千年的烧造历史,明代永宣两朝(1402—1436年)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 器堪称一流,它那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隽永雅丽,豪迈雄奇,早已穿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而为全
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收藏有数百件瓷枕,有的源自清代宫廷旧藏,有的是窑址调查采集品,有的是考古发掘品,有的是解放以后本院的征集品,有的是国家调拨品。这些藏品种类齐全、年代连续性强,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瓷枕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瓷枕一是中国古代的寝具。根据已有的考古学资料分析,它早出现在我国的隋代,历经唐代、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等盛行阶段后,时至明、清时期趋于衰落。瓷枕属于民间陶瓷美术的范畴,瓷枕上的每一种装饰绘画、雕塑、书法乃至细小的辅助性装饰纹样,无不表现出各地陶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瓷枕近一千年的发展历程,可简单地用“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南宋)、元瓷枕千变万化”概括之。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宝器物以其精致的造型、滋润的釉质、独特的呈色以及传世器物稀少为历代藏家、研究家关注。由于对汝窑窑址的寻找多年未果,更增添了汝窑的神秘色彩。 对汝窑器物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早期阶段,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努力寻找汝窑窑址的同时,查找有关汝窑的文献资料,以文献列照传世器物进行研究。 关于汝窑,宋、明、清均见有文献著录。宋代,主要有周辉的《清波杂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周密的《武林旧事》和《乾淳起居注》,杜绾的《石谱》,叶寘的《坦斋笔衡》,欧阳修的《归田集》;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承天员的《汝州志》,李日华的《紫桃轩又缀》,王世懋的《窥天外乘》,黄一正的《事物绀珠》,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应文的《清秘藏》,田艺蘅的《留留青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宝器物以其精致的造型、滋润的釉质、独特的呈色以及传世器物稀少为历代藏家、研究家关注。由于对汝窑窑址的寻找多年未果,更增添了汝窑的神秘色彩。 对汝窑器物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早期阶段,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努力寻找汝窑窑址的同时,查找有关汝窑的文献资料,以文献列照传世器物进行研究。 关于汝窑,宋、明、清均见有文献著录。宋代,主要有周辉的《清波杂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周密的《武林旧事》和《乾淳起居注》,杜绾的《石谱》,叶寘的《坦斋笔衡》,欧阳修的《归田集》;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承天员的《汝州志》,李日华的《紫桃轩又缀》,王世懋的《窥天外乘》,黄一正的《事物绀珠》,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应文的《清秘藏》,田艺蘅的《留留青
在中国陶瓷史上,明代嘉靖一朝瓷器,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时代风格,一方面由于明朝政府加强列外交往和贸易的扩展,使瓷器作为主要外销产品大量倾销海外市场,从而极大刺激了国内瓷器生产,致使其品种和釉色迅速创新。据兰浦《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载:当时景德镇瓷器“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其中五彩器的制作,开创了我国彩瓷生产的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与五彩同时发展的另一类叠饰彩釉瓷,如红釉黄彩、黄釉红彩、绿釉红彩、红釉绿彩等等,釉彩搭配也十分醒目。清代粉彩器上色地、轧道等纹饰,就是在继承这种纷繁的釉彩叠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彩瓷极具特色外,嘉靖青花由于其钴料改用回青料,所以色调蓝中泛紫异常浓艳,也构成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色调持续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