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你问我答,汇集了资历史、工艺、审美等方面七多个问答,问答简洁明了,将一问一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是系统学习瓷知识的简明读本;下篇为你赏我析,从设计与审美的文化视角,对现代汝瓷典型作品进行简要的赏析,为收藏者、鉴赏者提供一些引领式的赏析参考。书里还配了大量精美而高雅的图片,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值得陶瓷爱好者一赏。 汝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优秀的青瓷,是中国几千年陶瓷发展技术与艺术的积累而结就的硕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弘扬下去,让今天我们的弘扬成为后人的传承,是新时代每个传承人的责任。通过问答、赏析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汝瓷文化便是《问汝窑》创作的初衷。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内容涉及古彩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高峰时期,如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和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与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的面貌特征的全面比较。对古彩内容、题材、装饰方法、古彩的陶瓷造型、古彩瓷绘操作程序、工艺要求、古彩作品欣赏、近现代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和革新等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与论述。这是一部图文并茂,有理论到实例训练为一体的基础教科书。本书的编著、出版目的在于继承传统古彩的艺术精华,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途径。在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料,创造出新的装饰方法和装饰风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繁荣陶瓷古彩艺术的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彩瓷是文物收藏中的热门,因其观赏性强,深受人们喜爱,近年价格一路攀升。本书分时期对彩瓷的有关知识、真伪特征及瓷器鉴定的一般方法和历代龙纹的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书是《收藏鉴赏书系》之一。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了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除了继承了传统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的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伦美奂的珐琅彩等等。本书分时期对彩瓷的有关知识、真伪特征及瓷器鉴定的一般方法和历代龙纹的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书汇集了当代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先生从艺几十年的代表作。徐秀棠出生紫砂世家,早年师从紫砂陶刻名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及书画;后于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工作室随张景祜学习民间雕塑;又随顾景舟先生学制壶,以至制壶、雕塑、陶刻具擅。
瓷,china,瓷器代表中国文化,所以,收藏瓷器便是收藏艺术,收藏历史,收藏上下五千年中国灿烂辉煌的古文化。 本书对瓷器收藏进行了一系列的超前预测和预言,现在许多人看了可能会瞠目结舌,但是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历史的演变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收藏机会在哪里?不在于资本,而在知识和学问,在于读书和过眼、过手。这里,真正体现了知识就是金钱的价值。
粉彩创烧于清康熙年间,因其色彩柔和淡雅并有深浅不同的层次,特别是五彩所不具备的中间色调色使画面更为生动,更具艺术感染力而历久不衰。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粉彩瓷器的成因及发展变化,如康熙时粉彩的初创期,雍正时粉彩的成熟期,乾隆时的全盛期,嘉庆道光时的草率期,咸丰同治时的没落期及光绪宣统时的中兴期,并对各朝代的典型粉彩瓷器加以点评,特别是局部放大图版,使读者可以近距离了解不同色地粉彩的异同。而大量的参考价格或视为读者的入市参考。
本书共录民国陈设用瓷300余件,按器型大致可分为瓶、罐、炉、缸、花盆、瓷塑等几大类。既有作工精细,绘画精细的高档陈设瓷,也有当时广泛流行的一般陈设瓷。在具体介绍每一件器物的外部特征时,以较多的笔墨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评述,同时对器物的生产工艺亦酌加介绍,使读者对民国陈设瓷有进一步理性的认识。对读者极为关注的价格,以80年前外埠商会、景德镇60余年前的商会档案及近10年来国内外拍卖价、业内资深人士估价为依据加以标注,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指导性,为目前仅见的较为全面考证民国瓷器价格的工具书。
青花瓷器为明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官窑青花瓷器以器型古朴、釉质肥润,纹饰严谨豪入为典型特征。民窑青花瓷器以器型丰富、构图疏简、画法随意,题材变化较多为主题特征。本书共收录明代青花瓷器五百九十八件,并附有历代青花瓷器青料色泽及特征、朝青花瓷器大致的市场价格时,对青花色泽及纹饰亦有一初步了解。
《陈立立谈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是“鉴定入门百家谈”丛书之一,立足于尽量向读者提供鉴定实物、鉴定过程与鉴定结果,同时,在思维程式上,要求作者的思路向其他领域发散,以求将读者引到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
本书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陶瓷艺术精品,包括近年来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传世精品、艺术拍卖品以及大量流失海外博物馆的精品,系统地诠释了我国陶瓷艺术品高超的艺术价值,并细致展示了我国陶瓷艺术品精湛的制造技艺,为读者展现古瓷的精美纹饰,清釉脆响,在视觉欣赏的角度回望历史。
乾隆时期白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并行,同时取得了重大成就。白地粉彩器质地如雪,施彩艳丽,绘画精益求精。色地粉彩品种繁多,利用多种色地的不同组合,形成色彩上彩的新品种。而同时出现的仿生粉彩,更是大规模移植姐妹艺术于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织绣、竹编、牙雕及干鲜果品,名珍海鲜无不以瓷代之,质感足以乱真。本书所收乾隆粉彩瓷器300余件,按不同的色彩及施彩方式分为近30种。同时对其施彩工艺、纹饰、款识亦酌加介绍,使读者对乾隆粉彩瓷器有一全新的了解。
民间艺术,门类品种繁多。收藏者往往依其个人所长,奔走全国风餐露宿,费时既久投资也多。修为境界高者,将数十年所学、所得,进行整理,汇编成册,供大家参阅。唐利光先生一直来专注于瓷器收藏,与瓷结缘颇深,当属此列,是吾等民间艺术挽救和保护之友辈。 唐先生所著《民间瓷器藏品赏析》共分三个篇章。其感悟篇叙述平安而情切,娓娓道来,足可见作者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鉴赏篇共收录其个人藏品100余件,格调清新,民间气息浓郁。全篇图片精彩、措辞有据,评述得体,不难看出作者的严谨、求进和博学;资料篇则深入浅出,实用便捷,对艺术品爱好者来说不失作为平日收藏的借鉴和参考。
清明瓷器以文字为装饰的内容极为广泛,有诗词歌赋、民谚俚语、吉祥语句等,更有梵文、藏文、阿拉伯文等。汉字装饰字体或行或楷,或隶或篆;外来文字或书写工整,或书写随意。以文字为瓷器装饰的时代风格为明显,如明初多为单字吉语,永宣时期梵文渐多,明中期梵文、藏文、波斯文占据器物的面积较大,明晚期盘字盛行,吉语再度兴盛,博古图案开始出现,清康熙以长篇诗文别开生面,博占则古拙稚趣,雍正则图文并茂,乾隆、嘉庆时则御制文坛文盛行不衰,博古纹饰多有金石韵味,清中晚期虽承袭前朝,但绘画不精。本书共收明清博古及文字装饰的器物五百余件,按内容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博古、梵文、吉语、诗文、盘字等六部分。在介绍每种装饰的渊源时,对历代装饰风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文字的书写特点进行了评述,使读者能够全方
从西汉经唐、宋,我国先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个 丝绸之路 ,开始对外贸易,瓷器就是主要的贸易商品。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于元代游历中国17年,他的《马可 波罗游记》在欧洲激起 中国热 。明万历年,葡萄牙商人贩去的两船中国克拉克瓷轰动欧洲,连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都纷纷前去争购。欧洲贵族愿出10倍价格订购有自己家族徽章的 徽章瓷 。从 隆庆开 关 到明朝灭亡的70年间,全世界的白银约有1/3流进了中国。清中期,每年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达100万件。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些带有西方情调的外销瓷生产出来之后,基本如数运往欧洲,现在在中国国内想搜集外销瓷反而变得非常困难。《外销瓷》所提供的直接来自欧洲的外销瓷图片和有关息,对国内瓷器收藏者了解和研究外销瓷,相信会有一定的帮助。 《外销瓷》为林瀚编写的《海
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民国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实用价值,而独具审美价值。 清光绪、宣统二朝计37年,虽为清朝末世,但民窑瓷器质量较高,并有近代瓷的特征。有关清代陶瓷书籍对清末瓷器多不屑一顾,虽然此时期器物极为常见,但却讲不出具体的风格特征。本书精选了大量民窑典型器物,从器型、胎釉、底足、彩料、纹饰、款识等方面加以多角度、全方位的阐述,使读者对清末民窑瓷器的时代风格有一直观的把握,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实用性,堪称晚清民窑瓷器的鉴定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