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品赏》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几十年制陶生涯的回顾与总结。其中既有对紫砂艺术渊源的回溯,又有珍贵的实际操作技艺的归纳,更有对后学知识、技艺、做人方面的经验传授与教诲。 全书由紫砂壶的历史、宜兴紫砂陶的原料特点、紫砂陶成型工艺技术、紫砂壶的艺术创作四部分组成。 书中附有作者多年创作的紫砂精品,令人在阅读欣赏中体验一次精彩丰呈的文化之旅。 李昌鸿先生在国内紫砂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84年,他与夫人沈蘧华合作研制的“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这也是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近年来他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探讨和发掘,强调紫砂艺术与儒佛道的内在联系,力求擢升紫砂艺术的意境。该书即为他几十年传承与创新的结晶。
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饮茶用具,更是一种集壶艺、诗词、书法、篆刻诸艺术于一体的文玩雅具。本书对紫砂壶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有五章内容,*章 认识紫砂壶;第二章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第三章 紫砂壶的工艺鉴赏;第四章 紫砂壶的历史发展;第五章紫砂壶的真假鉴别。
本书是对国内*家私人普洱茶珍藏馆中三百把紫砂壶的介绍和品鉴。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壶趣、壶赏和壶用。壶趣部分介绍了作者收藏紫砂壶三十余年来与壶的趣事,壶赏部分则是图文结合地品鉴紫砂壶,共三百把壶,九百多张图片,每把壶都配有容量、款识、注释和作者对它的独到赏评。书中涉及的紫砂壶包括明清壶、民国壶、名家壶、出口壶等,一器一物,作者都视为拱璧。这些壶可对紫砂壶发展的历史,进行进一步诠释。其中的某些作品也可能是首次面世,对于紫砂壶的拾遗补缺,或许能尽微薄之力。第三个部分是壶用,向读者介绍紫砂壶的使用技巧。例如:如何选择一把实用的紫砂壶?泡不同的茶应该选什么样的壶?以及养壶的绝招、紫砂壶的美学等。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历史遗留的无穷宝藏,满载着时间的痕迹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岁月的积淀,让文明永恒。流传着、品味着、感悟着,在心灵中荡起波澜,让生活充满奇迹,这就是收藏的魅力。收藏古玩珍宝,也就收藏了一段历史,收藏了一种文化……吴光荣、黄健亮编著的《紫砂壶收藏与辨伪》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紫砂壶收藏与辨伪技术。本书内容翔实,体例严谨,图文并茂。向广大收藏爱好者展现精品,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开开启入收藏、发现精品的一扇大门。
从小,紫砂壶一直是笔者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部分,它们在清洗、整理过程中的变化,泡茶的香韵,笔者都是历历在目、亲身体会的,但是少年时期,笔者的志趣是古典音乐,未曾有目的、有系统地深究过紫砂壶所蕴藏的内涵及意义。直到1998年春,机缘巧合地在西湖畔浙江省博物馆听取了一场关于陈鸣远陶艺研究的研讨会,从这场研讨会中,笔者开始明白,原来自己所熟悉的紫砂壶其实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虽然彼时笔者只是一所知有限的懵懂少年,却对于紫砂的时代风格没有被充分重视深有所感,因为这恰恰是笔者对宜兴紫砂很熟悉的一个部分。这是触动笔者决心投身研究宜兴紫砂这个领域的开始。 在进入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期间,笔者有幸师从刘毅先生,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而且实事求是,尤其注重文献与实物结合的研究方式使我深受启发
《紫砂壶全书》内容凝结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可谓集大成的著作。卷集古今名家名壶二百多件,并以彩版图文精印于册。洋洋五十万言,演绎紫砂掌故,六百幅图,展示天下名壶。书后附有紫砂大师、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名录、部分现代紫砂作坊名录、历年参展参赛获奖名录以及海内外紫砂拍卖行情等瓷料,还附有明清以降五部紫砂古籍(《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宜兴陶器概要》、《阳羡砂壶图考》)影印本汇编。向紫砂壶收藏者、爱好者、经营者、制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关紫砂壶的全面资料,也可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翻阅参考。 《紫砂壶全书》为16开本豪华精装本,图文并茂、内容翔实。
紫砂艺术源于陶都宜兴,是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元素、国艺精粹为一体的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堪称“国粹”。《中国紫砂审美史——暨宜兴紫砂名家谱》一书收录了有以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等为代表的历史大家,有以顾景舟为代表的紫砂七老,有以汪寅仙、何道洪等为代表的当代老一辈艺术大师,有以吴群祥、吴鸣、江建翔、季益顺等为代表的壶坛扛鼎精英,有以吴东元、李寒勇、吴界明、唐彬杰等为代表的中青年紫砂名家,以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堵潮、王强等为代表的八零后紫砂新锐等的名家名品。分为明清篇(上)、明清篇(下)、紫砂七老篇、当代紫砂艺术名家篇、科学理性看紫砂·客观公正论壶艺五部分。该书不仅详尽阐述了紫砂壶的历史及名家名品,还就如何评判紫砂壶的优劣等问题进
暂无内容简介。。。。。。
《名画家刻紫砂壶丛书:韩羽卷》收录了名画家刻紫砂壶,收录的砂壶多种多样,主要介绍其品名,尺寸,陶刻,制壶并配有插图。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装帧精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宜典紫砂,独步天下,寸柄之壶,其趣无穷,曾倾倒多少文人墨客而赞美之词声不绝耳。如今昌明盛世,国人饮茶蔚然成风,茶文化的繁荣彰显了紫砂壶的独特风采,成为风雅人士的寄情所在。毫不夸张地说,玩壶者华夏神州大有人在,五湖四海可觅知音。真可谓:壶中日月畏,壶小乾坤大。 作为民间工艺传统的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但真正大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追其根,溯其源,始于北宋也仅见文字言记载,虽说盛于明清,但明清时期的傅世作品也不多见,好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真是“一壶难求,雉求一壶”。玩家偶得一好壶,实乃缘份所至。常兄媒体报导某某紫砂爱好者藏有明、清砂壶上百,老壶上千把,便怀着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择兴而归。
潮州是中国的瓷都,传统文化之乡,而手拉坯朱泥壶则是潮州*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之一。 本书介绍的是中国手拉坯朱泥壶人章燕明。他不仅是手拉坯朱泥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而且是手拉坯朱泥壶行业中个获得*大师称号的人。他从艺五十多年,技艺精湛。本书对章燕明及其作品进行介绍、点评,并且收入至今为止章燕明的全部代表性作品,图文并茂,并请著名陶瓷艺术设计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张守智作序。本书的价值在于宣传推广潮州朱泥壶,让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手艺流传发扬。 本书作者系知名时评家、杂文家,长期与手拉坯朱泥壶大师章燕明合作,不时参与章壶的设计制作,对每一把章壶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点评到位,几乎每壶都有评论。他的文字加上精美的图片,使章大师的制壶手艺活泛起来,仿佛长了脚,走
本书为“心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以“紫砂器”为主题。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莫不喜欢紫砂器具。紫砂器物,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文人和紫砂艺人的联袂创作,使紫砂器具渐渐摆脱了匠气,从而进入艺术品的行列。文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除了设计器形、壶样,还撰写砂壶铭。那些阅尽沧桑、看透人生的绝句,其实是历代文人的另一种风骨。本书作者龙文,自幼爱好书画金石,早年拜海上著名金石大师朱复戡为师,多得书法、印学真传。早年从事建筑与室内设计,为业内著名设计师。后迷恋紫砂艺术,拜重量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奇敏、华健为师,得到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深研传统紫砂技艺,融入擅长的书画、金石、平面设计理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