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是1933-1937年陆续连载于《柏林画报》上的漫画作品,战后才得以集结出版。全书内容取材于作者卜劳恩与父亲和儿子的生活点滴,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对儿子的浓浓爱意。书中有对于普通生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偶获巨额财富后依旧保持本心的生活观,有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而在这所有爆笑捧腹的图画背后,则是饱满到溢出的亲情和爱。
《父与子》是1933-1937年陆续连载于《柏林画报》上的漫画作品,战后才得以集结出版。全书内容取材于作者卜劳恩与父亲和儿子的生活点滴,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对儿子的浓浓爱意。书中有对于普通生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偶获巨额财富后依旧保持本心的生活观,有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而在这所有爆笑捧腹的图画背后,则是饱满到溢出的亲情和爱。
《父与子全集》被誉为德国幽默象征的《父与子全集》系列漫画,是德国幽默漫画大师埃 奥 卜劳恩的作品,创作于1934~1937年之间,开始在《柏林画报》上连载。当时,德国正处于纳粹政府的统治之下,报刊审查极为严格,刊登的内容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父与子全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与希望,它使人们在纳粹恐怖的阴影下看到了一个明朗清澈的世界:没有政治,也没有战争,只有一对享受美好生活的父子。由于充满幽默与温情,《父与子全集》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父与子全集》的情节非常简单,在漫画中,父亲和儿子的生活和平常人一样,但每一个平凡之处都充满欢乐,饱含温情。父子俩热爱生活,天性乐观,偶尔会有奇遇,但环境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本性。《父与子全集》的幽默情节时时让人忍俊不禁,父子深情
《父与子》的故事取材于现实中奥塞尔与爱子克里斯蒂安的生活。克里斯蒂安年仅三岁,天真可爱又调皮非常,他为父亲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灵感。德国的《斯卡拉》杂志曾发表了一幅奥塞尔伏在地上给儿子当马骑的照片,并写道: 尽管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很短暂,但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多来源于此。
《永远的珍藏》(袖珍本礼盒装)精选中外经典漫画中的优秀篇章,以作家专辑盒装形式出版。为更符合当下小读者的接受习惯,对黑白原作加上颜色,同时请专门作者对部分作品配上简短的幽默文字。力求以所收作品的经典代表性、书籍装帧设计的精美以及图文并茂的幽默效果,使之成为令小读者一生受益的经典漫画典藏。本套为《父与子》,作者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他在《父与子》中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一束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被人们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父与子》是卜劳恩(埃里克?奥塞尔)的传世名作,书中的一张张小画面充满了父子俩浓浓的天伦之乐,每一个故事都让那些生活在灰暗统治下的人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每一个情节都给那些终日奔波忙碌的的家庭带去了一丝快乐一缕温馨,时至今日,《父与子》仍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1934年,奥塞尔被《柏林画报》的编辑库尔特?库森贝格邀请担任专栏漫画家。《柏林画报》是当时德国权威的画报社,通过和有关当局交涉和协调,奥塞尔被获准发表非政治题材的作品,至此改用笔名 埃?奥?卜劳恩 ,这个笔名是由他姓名的*个字母以及他童年生活过的城市卜劳恩构成的。 1934年,《父与子》的发表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卜劳恩一举成名。书中的父子俩就是卜劳恩与自己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生活写照,那时的克里斯蒂安只有3岁
《父与子》是 1933-1937 年陆续连载于《柏林画报》上的漫画作品,战后才得以集结出版。全书内容取材于作者卜劳恩与父亲和儿子的生活点滴,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对儿子的浓浓爱意。书中有对于普通生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偶获巨额财富后依旧保持本心的生活观,有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而在这所有爆笑捧腹的图画背后,则是饱满到溢出的亲情和爱。故事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又是人类*无私的亲情,所以《父与子》才会历经七十余年而不衰。
《父与子》在我国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父与子》便传入我国。当时吴朗西先生在《美术生活》杂志上次将《父与子》介绍到中国。他送了一本50套的《父与子》画集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非常喜欢这本画集。丰子恺先生也曾高度赞扬过《父与子》。在他的推荐下,195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在次以画册的形式出版了《无字连环漫画父与子》。丰子恺先生还为这本画集写了序。华君武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写过一篇专门介绍《父与子》的文章,十分推崇卜劳恩的艺术才能。在他的建议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图加特对外关系协会于1984年4月l4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漫画家卜劳恩作品展览》。方成先生在他的连环漫画论著中也多次以《父与子》为例证,并创作了自己的《父与子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父
长篇连环漫画《父与子》发表于纳粹统治下的1934年至l937年,这归功于乌尔斯泰恩出版社,当时该社希望卜劳恩专为《柏林画报》画长篇连环漫画,以提高发行量。经过交涉,纳粹当局暂时允许卜劳恩在《柏林画报》上发表无任何政治倾向的漫画,于是他开始使用笔名埃·奥·卜劳恩,这个笔名是由他姓名的个字母以及他童年生活过的城市卜劳恩构成的。这部漫画在《柏林画报》上犹如一片人性的绿洲,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卜劳恩的灵感来自于父子之间的亲情,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完成近200套漫画杰作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和--德国漫画的经典”。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部饱含父子之爱的漫画已经影响了几代人,一直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感动着我们。
埃·奥·卜劳恩(EO Plauen),原名埃里西·奥塞尔(Erich Ohser),德国漫画家,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福格兰特山区阿尔多夫附近的翁特盖滕格林村。卜劳恩的父亲保罗出生于一个磨坊主家庭,服过12年兵役,之后在边境海关工作;卜劳恩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1907年,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全家迁到了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Plauen)。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奥塞尔去当了钳工学徒。三年艰辛的学徒生活,并没有削减他对艺术的追求。学徒生涯结束后,他踏上了去莱比锡皇家绘画与出版学院求学之路。 1921年~1926年在莱比锡皇家绘画与出版学院的这五年中,前两年奥塞尔边打工边求学。19岁时,奥塞尔的作品首次在卜劳恩市的画展上亮相,获得了高度评价。从此他开始参加各类的绘画比赛,获奖作品频频出现在报刊上。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