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 布达拉宫是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始建于公元7世纪,后毁于战火,于1645年重建,高13层共117米,虽历史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做佛事的场所,安放历世达赖遗体的灵塔也放置在宫内。大昭寺是著名古寺,始建于7世纪,主殿四层,上覆镏金铜顶。罗布林卜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中叶,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美丽的古典园林。上述三处,均以其辉煌绚丽的建筑风格、极具价值的文物珍藏,成为西藏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代表。 1994年、2000年和2001年,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 布达拉宫是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始建于公元7世纪,后毁于战火,于1645年重建,高13层共117米,虽历史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做佛事的场所,安放历世达赖遗体的灵塔也放置在宫内。大昭寺是著名古寺,始建于7世纪,主殿四层,上覆镏金铜顶。罗布林卜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中叶,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美丽的古典园林。上述三处,均以其辉煌绚丽的建筑风格、极具价值的文物珍藏,成为西藏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代表。 1994年、2000年和2001年,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举世闻名的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从原古几十万年以前就生息发展着的藏族人民,他们食用野菜野果、各种植物和动物,使自己成为体魄强健、文明发展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生活经验创造了大量的饮食配制方法,并且注意吸取汉族、蒙古族、回族和尼泊尔、印度以及欧洲各国民族的先进烹饪技巧,使藏式食物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且制作工艺独特,味道别具特色,世界各地来藏的友人都特别喜欢食用藏味食品。 藏餐有以下几个特点: ,藏餐具有悠久的历史,藏味食品同时也是一种体现藏民族特色的食物,它有着与西藏地势、气候相适宜的,对人体有益处的,具有与众不同的口味的丰富佳肴。 第二,藏餐的营功效。 第三,藏餐配制法及其特点。
书名: 西藏自治区交通旅游图 出版社: 成都地图出版社 书号: ISBN 9787807047292 审图号: GS(2012)2195号 版次: 2019 成品规格: 88.9cmX119.4cm 语种: 中文 净重: 0.068kg 定价: 10元
拉卜楞寺,全名为“甘丹谢知达尔吉扎西伊苏奇委琅”,意为“兜率天宫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章(佛宫,拉卜楞即为转音)扎西奇”,又因拉卜楞寺寺主世嘉木样曾经学经于拉萨哲蚌寺扎西郭芒扎仓,并出任过该扎仓堪布,所以康藏地区的藏族习惯上称拉卜楞寺为“安多扎西郭芒”(意为安多地区的吉祥多门院)。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似松林苍翠,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状,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圣地。1709的世嘉木样受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贝勒察汗丹津之请,返回故里在此风光宜人之地建寺,历经280多年的修建、扩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六大扎仓(学院)、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
本书*的特点,对西藏人的生活和事件的描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本书显示了藏族人和其他人一样,也有他喜怒哀乐等情感。在本书中作者描述了他和妻子、儿子在西藏东北部萨姆查游牧民族中生活的情景和他在未得到批准在达仓拉莫居住之前的境遇。在本书中,你将与那些非凡的藏族人相识,还可以了解到大量关于藏族人的生活生活和其基本的社会准则。本书既不是讲述一个传教士家庭像传教士们通常采取的冒险行动一样去完成传教工作,也不是记述传教士如何去进行传教、然后提出自己的需要和酬金。书中没有任何想以藏族人的衬托来显示作者和作者的家庭的意图。相反,在那里生活将成为读者了解我的藏族朋友们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窗口。
曹操好借杜康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学无涯,知无涯,行也无涯,但生有涯。 现代人已经没有了古人的潇洒,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似乎是从前的事。 君不见,现代教育制度之规定?读学士需十六年,读完整(硕士、博士)须再加七年。从儿童八岁失去了天真(鲁迅语)之日起,至二十四岁大学毕业止,行基本上是假期偶尔出游。 参加工作至结婚,为攒钱,为爱情,为业绩,为事业,除了一次蜜月旅行,行也无暇。 成立家庭,有了孩子,时间全归家庭。当孩子长大,又将重蹈自己的覆辙,却承担了当年父母责任,远行的梦想仿佛在面对夕阳红时。 除了时间,还有钱。寻常百姓举家黄金周出游,至少花费一年储蓄。对收入颇丰的白领人士而言,也有量入为出的问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因此,制定
《中国民俗·旅游丛书》是为广大旅游者、文化工作者编辑的知识性民俗与旅游丛书。它着眼于对祖国和旅游胜地民俗风情的介绍,以弘扬祖国优秀民俗文化,了解中华各族人民生活,饱览壮美河山,名胜古迹,能晓各地风土民情为宗旨,为游人提供丰富的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心旷神怡,乐以忘忧。对未经旅游或准备旅游的人,也是一个知识的先导,兴味的储备、精神的满足。 《中国民俗·旅游丛书》是一部大型系列丛书,它以旅游为线,把广阔的中国分成若干文化区,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在对区域文化的分析和描述中,突出旅游的点、线及重要景物、风土民情。因而它既是旅游民俗丛书,又是区域民俗丛书,既是区域文化的展现,又是整体文化的纷呈。书中所述的内容大多为实地考察所得,经过研究考察,再用轻松的笔调写成
这不是一部学术巨著,只是一本薄薄的考察随笔,文字算不上老辣,也难称之为优美,有的地方甚至还显得有些稚嫩,但这朴实无华,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因而具有可读性。当然,我欣赏的是书中关于门巴和珞民族风俗习惯的记述。 本书的作者进入喜马拉雅丛林,是进行科学考察的,所以,不同于一般观光者的猎奇笔墨,又由于作者是民族学者,有独特的、专业的观察社会的视角,所以取材多注重其文化研究价值。这些,也正是本书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另外,应该特别说明的是,作者离开将近20年后,生活在喜马拉雅密林深处的门巴和珞巴族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人民一样,生活和文化有了巨大进步,风俗习惯也必然会有很大改变。但是,本书作为古老民族风俗的一种“历史定格”,其研究参考价值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消失。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米,藏文意为“神地”或“圣地”,是西藏自;台区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和交通的中心。拉萨始建于唐初,原为湿地地带,居民以放牧为主。并修寺庙、建宫殿、筑道路,奠定了拉萨的雏形。
布拉达宫的主体由红宫和白宫组成,光看颜色就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来。红宫居中,墙上都刷红土。白宫横贯两翼,从东西南三面与红宫衔接,墙上刷白浆。宫体主楼外观13层,内为9层,高约117米,东西长360多米,南北宽270米,建筑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1000间组成。 红山是西藏首府拉萨市西北部的一座小山,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心中,它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语称之为布达拉(普陀之意)。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就依据此山山势蜿蜒修建,直至山顶。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后来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是通过寺庙产生的。 西藏寺庙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 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奴隶制度的解体,封建农奴制的形成,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座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离省会西宁市仅26公里,是国务院1961年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所在地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为了纪念他,在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介议下兴建该寺,逐渐成为藏族、蒙古族、土族等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世、九世、十世班禅活佛驻锡过该寺。塔尔寺盛时期活佛多达70余位,有僧侣3600人,诸多高僧活佛曾被清朝政府封为驻京呼图克图和就任北京雍和宫及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因此塔尔寺以其盛大规模和影响成为格鲁派(也称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共有四大扎仓(即僧院),其中参尼扎仓(显宗学院)中喇嘛多,要逐级学习《因明》、《般若
甘丹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早建造、规模*的寺院之一,位居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首。一译噶丹寺、噶尔丹庙,或甘当寺,藏文直译为“喜足尊胜洲”,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它是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创立“祈愿大法会”后所建,其兴建和“祈愿大法会”的创立标志着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正式形成。寺院建成后,宗喀巴在此锡居,著书立说,弘传格鲁派教法。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他的弟子贾曹杰接任了该寺主持“甘丹池巴”的席位。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寺殿建筑和宫殿建筑融为一体的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扎仓和米村及其附属
本书约13万字,配有西藏自治区旅游线路图1幅,彩照22张,黑白照27张。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本书简述了西藏自治区有关市区、县城的概况,使游客在游览当地名胜时对所到地区的地貌、历史、民族、经济、文化、土特产等有所了解。 二、本书撰写了55个西藏旅游文化知识小品,有助于游客对西藏自治区的方方面面有所认识。 三、本书标明了参观名胜景点所需的少时间,以便游客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自己的旅游日程。 四、本书对名胜景点试用星级评定,撰写了约80个西藏风景名胜景点,有些地方的景点因交通不便,或旅游设施尚欠完善,尚未列入。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南部。东接四川,东北毗连青海,并以唐古拉山同青海交界,东南与云南和缅甸接壤,南邻印度、不丹、尼泊尔,西与克什米尔地区相连,西北连接新疆,并以昆仑山为界。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层脊”之称,是世界上年轻的高原。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4500米,面积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这里有壮丽的河山、气象万千的林海雪原,也有春意盎然的草地风光和如画的高原景色。 西藏历史悠入,藏族的先民早聚居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崖。 西藏地区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以牧业为主,藏系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农业以青稞为主,间有小麦、豌豆、荞麦、蚕豆等农作物。 西藏的灿烂文化丰富和祖国的文化宝库,藏医藏药、天文历算、文学、戏剧、歌舞、藏画等都有独特的风格。
哲蚌寺,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座落在拉萨西郊十公里外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是格鲁派(俗称黄教)宗师宗喀巴之著名弟子绛央曲结·扎西班丹创建的,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成功地创办了传昭大法会,同年他亲自倡建格鲁派祖寺甘丹寺,至此标志着他苦心创立的新教派格鲁派已经形成,得到全藏僧俗群众的信奉。格鲁派势力日益强大,信徒与日俱增,哲蚌寺的兴建就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创立起来的。 哲蚌寺创建人绛央曲结诞生于西藏山南桑耶地区,从小勤奋好学,以后拜宗喀巴为师,专攻佛教经典,终成精通佛教显密宗经典的著名人物。为了进一步弘扬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嘱托他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并赠给他一件象征吉祥的右旋法螺。于是在内邬宗本(“宗”
西藏旅游小丛书之一的《西藏导游日记》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为去西藏的游客准备的一本好书。 西藏,地球上这片海拔的土地,以其悠久的历史、瑰丽的景观、丰富的民俗的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去西藏旅游是许多人一生的梦想。然而,由于距离遥远,交通不便,语言交流困难和文化习俗差异,使许多旅游爱好者对西藏望而却步。本书正是考虑到这部分读者的需要,以一位热情、内行的导游身份,引领你一步一步走进西藏。不但向您介绍人文、自然景点的风光和概况,而且告诉你进藏旅游的必要准备以及如何选择*路线,所需时间,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你渴望了解情况。 本书内容生动,读来如身临其境,是一本实用、生动的的进藏旅游工具书,实为进藏旅游者的*伴侣。 本书作者以一个导游的身份,以日记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西藏壮丽神奇的自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