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机理和提升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诸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态度的关联度,意在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诸要素在人-地、主-客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机理,最后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角度,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优化提升的策略。鉴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多样性、相对性、动态性、主观性、局部性、指向性,本书的研究仅属于探索性的研究尝试,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以期能增进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认识,并为城市旅游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该书是复旦大学博士陈水云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自然山水与中国古代的审美经验——中国山水文化论纲》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山水与景观”、“山水与艺术”、“五岳文化”、“名山文化”、“江河文化”、“湖海文化”等内容组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水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同时作者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词,适当穿插一些神话传说,使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该书既可作为介绍旅游知识的普及读物,又可作为“中国山水文化”课教材。
本辞典分六个篇目,即:旅游地学总论、旅游地学的理论基础、旅游地学资源、旅游地学应用、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旅游地学类公园及世界遗产地。每个篇目又细分若干个栏目。共收录辞条3000条.全书约100万字。对科学、教学、旅游、管理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现代旅游业只是突出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未很好地发挥,这应该也是世所公认的事实。这里就牵涉到用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旅游哲学是哲学和旅游学的分支学科。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介于哲学和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哲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门清苦活,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和甘于吃苦的精神,加之旅游哲学领域还极少人涉猎,进行旅游哲学研究是一件开拓性、创新性、挑战性的工作,其筚路蓝缕的历程和含辛茹苦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 本书是关于研究“旅游哲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旅游哲学的学术缘起与研究背景、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旅游的定义与概念层次、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旅游的成人成材功能、旅游的
本书从经验科学的角度,对旅游体验的诸多理论命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作为《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一书的姊妹篇,本书更加注重对旅游体验质量的多方面解释,内容涉及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并采用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也吸纳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本书所贯穿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尝试将实证科学的方法应用到旅游体验研究领域。这,一探索具有的创新性,对后续的跟进研究也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书适合旅游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旅游学术界探计相关问题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