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艄,燕赵遗风。余家祖居津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高邻王氏昆仲曰竹、曰松、曰梅。岁寒三友与咱有同里、同窗、同道之谊,过从甚密,遂成莫逆通家之好。竹、松、梅之外公即意拳(大成拳)一代宗师王芗斋。紫气东来,少年嬉戏堂前,耳濡目染,不期近朱者赤,竟作意拳之蒙求。 《意拳蒙求:从入门到精通》虽旨在起蒙,各取所需,亦为深入研习之教材,无论如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入门不难,深究亦指日可待。
在武术界、养生界王芗斋老先生所创之大成拳,以其大道至简的功法、 源于生活,归于自然 的理念,在广泛汲取儒释道、兵武医传统文化精华的前提下,形成了技击与养生合一的 特殊拳学 ,其内用可养生健身、外用可实战技击,故而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并深受广大习练者的追捧与喜爱。本书收录了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亲笔书写的《拳道中枢》原稿、芗老早期弟子齐执度先生的珍贵拳学著作《拳学新编》油印件、杨德茂先生用毛笔楷书亲笔抄录的《形意要论》及芗老语录原件等珍贵资料,还收录了王玉芳老师赠予作者的几十张芗老及弟子原始照片,皆为研究意拳、大成拳乃至中国武术极其珍贵的手资料,可供诸位探求拳学真理时翻阅参详。
《浑元剑经》据传为元末明初毕坤所著,是古代颇为珍贵的武学真传秘籍。其立意传真,宗 三一一三 之旨,昭示以剑术成道的修炼方法。其阐释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颇为全面,传统武学经谱中少有能与其比拟者。 更为特殊的是,《剑经》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古代道家修成剑仙的珍贵法门。马国兴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习武体会,对《浑元剑经》进行了详尽地阐释,以期指明剑经修炼之奥义,使其广为世人所知、所用。
此书以编者数年学拳笔记为主脉,记载了云龙老师数十载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蕴藏着王云龙老师一-生 修炼太极拳的经验与心得,充分展示了云龙老师对太极拳内功的真知灼见。通过授拳实录、悟拳手迹、修拳拾粹三大部分刊载了云龙老师的拳修文章,公开了云龙老师的悟拳手迹。围绕 始终不离太极拳 练内不练外 这一-主体、始终紧扣拳论 凡此皆是意 这一-主旨、始终追求 拳修无止境 这一精神 的主旨和特点。透过这部书的文字,能感受到一个太极拳修炼者由术到道的追求精神。编者甘愿将自己的学拳笔记公之于众,有些内容甚至记述了云龙师在拳修中体悟的秘诀,过去这些秘诀至多传给入室弟子,现经老师允可,将其公之于众,以飨读者。从传统武术角度来看,其资料十分珍贵,是一部揭示内功练内的佳作,无论对太极拳的初学者还是学有经年者,都有借鉴意
本书本着正本清源的务实态度,首先,对站桩的历史渊源以及近百年来的传播发展做了一个认真客观的梳理。通过第一篇《站桩朔源》,使广大站桩爱好者对站桩的渊源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其次,本书介绍了从无极桩 太乙桩 三体式的进阶过程。从易到难,为广大功友指明了清晰的站桩方向,主次清晰。同时无极桩是道家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内家武学中也有提及,但其要素及修炼程序却鲜为人知。本书独家披露了无极式中的独立守神、固气养元、开背展阳三个非常科学紧密的修炼程序。对于调节心智及保健养生非常裨益有效。照书练习可以作为站桩入门,又可以精进深入,简便易行,不易出偏,安全可靠。
本书是一本精心编纂的武术古籍整理校释著作,作者对《拳经 拳法备要》等多部重要武术典籍的版本源流、内容构成、流传演变情况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校勘与整理。在此过程中,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古籍中存在的讹误、疏漏以及深层内涵进行了专业且精准的诠释,并结合自己多年习武的丰富经验与深刻体会,对这些古典武术文献进行了通俗易懂的翻译和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此书的出版,不仅对于现代人学习与研究武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武术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孙厚岭,号赟斋,男,江苏沛县人。长期从事文史工作,并致力于明清古拳谱抄本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先后在大学学报、文学期刊、美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武当》等发表有关内家拳、八卦
本书分为手臂功、眼功、身功、腿功、膝肘功、养息功和养神功七章,系统地阐述了擒拿基础功法。其具体内容有的源于擒拿经典《九重天》的记载及其创新,有的来自恩师赵大元先生和家父刘国良先生的亲身传授,也有一些是与其他武术老师和朋友同仁的交流所得,余下大部分是笔者四十多年来习武的积累和取精,以及二十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创新。
八卦掌作为浩瀚武林中的一朵奇葩,因其独特的习练风格、良好的健身和技击价值,以及历代八卦掌传人的继承与发扬,如今已成为武术拳种中的代表性拳种技艺,与太极拳、形意拳等并称为武术内家拳。 在 武藏 总编委会的指导下,《武藏(一)八卦掌》编委会汇聚了体育院校专家学者、八卦掌名家传人、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武术运动员,并特别聘请国家非遗项目八卦掌代表性传承人刘敬儒老师担任《八卦掌:武藏(一)》顾问。在历时两年多的编写过程中,编委会遵循 武藏 总编委会在分册编撰体例、内容架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通过文献梳理、走访调研,对八卦掌的传承与发展、拳理与技法、价值与功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同时对流传比较广泛、影响较大的基础掌法和拳械套路进行了选编与展示。
气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门研究自我身心和谐的学问。据现有资料考证,气功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源起与人类的形成同步,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诸子的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秦汉以降,流行于社会多阶层。汉朝时,佛教东渐,道教兴起,气功实践与宗教修行相结合,之后在魏晋、隋唐以致明清,又经历数次繁荣昌盛的阶段。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健身气功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锻炼方法,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 进入21世纪,健身气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健身气功史上空前的良好局面。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从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气功功法入手,并汲取当代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先后编创推出了健身气功 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本书由 津京诲言录 习武笔记 五行掌法 形意枪法 形意拳术见闻论 五部分组成。 津京诲言录 为杨立德先生写给高足刘长国的书信精选而成。刘长国1966年师从杨先生学艺,因住在北京,与杨立德先生分居京津两地,杨先生平时经常通过书信方式向他传授拳艺,得暇相见时再口传面授。30余年,累计书信500余封,面授几十次。刘长国精选书信中拳学至要内容集成为 津京诲言录 。此部分是杨先生传授刘长国拳艺的珍言秘语,言语浅俗,析理准确,深入浅出。以其丰富的习拳经验、精诚的实践体悟,将玄妙无形的拳理、功境,讲述得明白无误,真可谓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其文看似散漫无羁,细读方知有暗线穿引其中。 习武笔记 是杨立德先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近20年学拳笔记摘选,这些体悟与经历的记录朴实、真切。 五行掌法 形意枪法 皆为梁氏形意拳之秘法
本书内容分为六大板块:、第二板块为民国初版孙禄堂《拳意述真》校后洁本笺注和孙禄堂先生5篇佚文,很适合普通武术爱好者和孙门研修者学习;第三、第四板块主要为作者对孙氏武学的系统整理、近40年的习武心得和已发表的武学文章,并附录孙禄堂先生及作者的习武拳照,图文并茂,以期对研习孙氏武学的朋友和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带来启发与帮助;第五、第六板块则为民国初版孙禄堂《拳意述真》的系统校勘和其他形意拳谱的摘录,这两大板块更适合需要进一步扩大视野、深入研究孙氏武学和中国传统武术的人士阅读。
《截拳道之道》是由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和武术理论作家吉尔伯特 约翰逊根据李小龙亲笔手稿整理而成,意在将一代武学宗师李小龙毕生的思想火花,以一种有凝聚力的方式汇集在一起。 《截拳道之道》是一部匠心独运的截拳道宝典,也是一本难以被定义的奇特书稿。书中并没有按部就班的招式详解,只有蕴藏着无限意味的连篇妙语。这本书不设任何牢不可破的疆界,不作任何非黑即白的结论,正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李小龙的武学精神 截拳道是没有终点的,想知道怎样做,你要自己寻找答案。也正因如此,它才能保持恒久的生命力,被一代又一代截拳道习练者奉为经典。本书出版后立即风靡全球,被译成九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它已经影响了几代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协助他们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之路。
《中国武术史》是习云泰几易其稿、精心撰写的新中国第一部武术史书,为挖掘整理中国特有的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填补了 新中国武术无史 的空白。本书内容包括:第一篇先秦时代,包括武术的萌芽、殷周时代的武术、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第二篇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包括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隋唐五代时的武术;第三篇宋元明清时期,包括两宋时期的武术、元代的武术、明代的武术、清代的武术;第四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术。
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也是世界宗教史上的奇观。莆田南少林寺作为昔日的武林圣地,曾因 南拳北腿 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 南北少林 。为深度挖掘、抢救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正统的南拳武术,同时也为保护莆田本土拳种,展现莆田 武术之乡 的精神风貌,南少林寺牵头组建课题组,希望通过挖掘和整理莆田地区的传统南拳,以编纂系统的南拳拳谱和器械名录。韦驮拳、食鹤拳以流传范围广、传承谱系明晰等特点率先被系统详细地进行梳理并编辑成书。 此书根据1982年原国家体委提出 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认定拳种的基本标准,从源流追溯、传承人谱系梳理、练功方法、拳术要论、精选徒手套路及精选器械类等内容介绍食鹤拳(拳术6套、器械3套),内容丰富
本书阐述的是一种独特的、非特定风格的短棍格斗方法。其内容经过精简,分为九个循序渐进的训练级别,能够使你快速而系统地学习、深度提高短棍格斗的所需技能。 无论你是刚刚开始练习短棍,还是已经有过多年练习,本书中都有适合你的内容。本书解释了短棍格斗的物理学原理,使其更易于读者理解。正如我的上一本书一样,本书以详细而系统的训练为特色,阐述了在学习和掌握短棍格斗技能时如何制作和使用特定的训练设备。
本书作者借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结合自幼习武以及青壮之年钻研导引术的心得,创编了一套适合大众练习的健身功法。该套功法强调通过螺旋、延伸的运动原理和人体有节奏的呼吸,导引气机的开合出入,从而改善组织粘连,增强肢体韧性,协调骨骼、肌肉及关节间的平衡,开发身体的空间,最终达到强身除病的功用。
把武术先辈们留下的丰厚武术遗产继承好、发展好,首先就是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加以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总结经典,传承经典,创造经典。 总结经典。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当前共收录具有源流和传统名称的武术经典动作1941式,分为长拳、刀术、棍术、剑术、枪术、南拳、南刀、南棍、太极拳、太极剑共10个子库,如字典汇编,毫分缕析,系统总结了长拳、南拳、太极拳三大拳种的经典动作,规范了技术方法,确定了技术标准,突出武术技击本质,展示武术攻防内涵。每一个经典动作都有源流出处,都具有传统名称,不仅符合人民群众对武术古往今来的认知,更是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经典魅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 传承经典。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通过
主要对峨眉武术的来源、传承情况、历届传人的传拳情况、部分传人的拳术风格以及峨眉拳概述、历史沿革、传承情况、风格特点、基本练法(包括基本手法、基本步法、基本手型、基本身法)、技术套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峨眉剑的部分,主要对峨眉剑的形制、尺寸、握剑方法、峨眉剑基本手法、基本步法、基本身法,以及两人对练等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拳和剑的详细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进行了规范化的介绍,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明了。 刘涛,男,副教授(现任成都体育学院低职高聘教授),四川省武术协会委员,成都体育学院套路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中国武术七段,武英级运动员。全国体育院校枪术冠军,双钩银牌,通臂拳银牌,全国锦标赛枪术第六名,1989年取得全国武术锦标赛枪术冠军。出版著作有《实用防卫制敌术》
对武术史的兴趣,是本人从少年时期便开始的。那时一边跟随师父学习,一边饱受武术文化熏染,对民族英雄、侠义故事、功夫境界如痴如醉。大学毕业以后,索性选择到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受教于李忠京老师,成为一名武术方向的研究生。 2011年以来,我以孔子学院教师的身份从事武术教学,教学相长不断继续心灵深处的思考。喀麦隆发生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面对前来切磋的搏击爱好者,孔院武术队的代表当仁不让,短短一两分钟将对方放倒数次,身法灵活长短相叠,有礼有节、适可而止。但一旁观战的我知道,这位完胜对手的非洲武术爱好者从小在对打中积累经验,对武术的了解仅仅通过电影,一套拳也不会。 通过有序的师法传承在揣摩动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是中国人对习武的普遍认识,但是相同的目标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