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改革是指直接涉及金融体系内各个方面体制机制转变和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具有总体性质的改革。涉及众多攻坚克难之处,需要全面系统地予以考虑安排。“十三五”期间,在前期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上,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着力突破以下主要方面: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从运用行政机制直接调控向尊重市场机制间接调控转变,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业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转型,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和完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深化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和探索基于负面清单的金融监管模式等。
本书以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大国综合优势”为背景,试图揭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框架,并预测了未来前景。书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长的体制背景、经营机制和产业特征的优势,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提出了“大国综合优势”和“演练拓展型”的对业对接投资战略。阐述了民营企理模式及成长模式。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的银行》的目的,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之特殊的性质上,以国民经济的观点去分析银行,理解银行。全书的系统和着眼点,都是一贯的把中国的银行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环,从而追溯它的由来,分析它的业务,检讨它的地位,阐明它的作用并指出它的特质。对于银行内部的组织,对于各种实务或是技术的问题,以作者兴趣并不在此,所以也就未曾深入的加以研究,因而在《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的银行》中也就很少提及,这是作者在此应该声明的一点。
本书是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上义哲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在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书中,他就利息、货币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些方面发展了威廉·配第的观点,同时反驳了封建贵族的代表在这些问题上的理论观点和实际主张。洛克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始祖”威廉·配第的直接后继者之一。他的这部著作的翻译出版,对于读者了解威廉·配第以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有帮助的。
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就是想通过通俗的语言和我们生活中可以观察到事实,将专家学者对于“钱”的一些理论说法与观点。加上自己对生活中钱的理解与观察表达出来,让人们了解钱,理解钱,理解与钱相关的制度的机构,理解是一种特殊的钱的市场,进而去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人的行为,理解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娄然,也试图促使这个社会生长出对于钱的合理的观念来。
《金融帐户自由化的动态经济效应研究》在金融账户自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金融账户自由化的影响因素及动态经济效应,从而为中国金融账户自由化的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研究基础。《金融帐户自由化的动态经济效应研究》共包括七章内容。 章导言。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范围,清晰界定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范围。然后,分析、评价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第二章金融账户自由化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金融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本章首先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趋势,探讨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金融账户自由化政策倾向,以及它们对推动全球金融账户的自由化发挥的作用。 第三章金融账户自由化的演进历程。在评价资本管制产生背景及其对经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的储蓄业务也迅速发展,储蓄业务的管理和核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书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满足金融中等专业学校储蓄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本书也可供其他各类财会中等专业教育和干部培训使用。 本书是由原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组织有关人员,按照“金融学校‘九五’期间统编教材选题规划”进行编写的。 现代经济社会中,“储蓄”一词不仅是单纯地指储存、储藏、积蓄的意思,而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储蓄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本教材所讲的储蓄,是指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 货币不仅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如果拥有大量的货币,也就等于拥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这就是货币可进入贮藏的根本原因。在通常条件下,货币可以与一切商
虽然有关证券基础知识的书籍很多,但是一直未见到图文并茂,适合广大群众阅读的普及性的证券基础知识读物。并且,2006年以来,随着证券市场的红火,许多人在不了解股票、基金等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就已经介入到资本市场中。有鉴于此,上海金融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本书,目的在于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基本的、实用的金融知识。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渗透力和推动力,金融创新从本质上业说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融资效率,使金融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西方学者运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和观点,提出了金融创新的概念,并就金融创新的原因、效果和对策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从可获得的现有西方文献来看,基本上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标准的求分析框架,来讨论单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新产品或采用新技术、新制度的动机即金融创新的原因,注重对现有金融创新的原因与结果影响的研究。一般简单地把金融创新的原因归结为监管、竞争和技术的出现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已有的研究大多只研究了金融创新的某一方面,对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腐败与反腐败始终是人民关心的焦点,也是经济发展与改革事业前进的重要的因素,腐败猖獗,人民深恶痛绝,但究竟什么才是腐败的根源,又如何制定反腐败机制,本书对金融领域腐败行为和反腐败斗争的经济学研究就是在这一深层次的前沿领域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本书以2002-2003年间对全国29个城市5大类人群的6000份问卷调研为基础,收集了关于金融业运行中的腐败行为及其金融、经济后果的大量数据,运用前人在腐败经济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来分析金融腐败对中国金融资源配置、资本形成和经济产出的影响,并提出金融反腐败的微观与宏观战略,后编制了相关的金融腐败指数,包括金融腐败认知与反腐败信心指数、银行业腐败指数、证券业腐败指数以及综合上述三类指数的中国金融腐败指数。
商业银行是即将消灭的恐龙吗?我们还需要商业银行吗?本书用独特的视角对商业银行存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认为商业银行的存在性就在于其风险管理能力。在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一个商业银行在新环境下的生存框架和运作体系。本书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经世界融资租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以融资租赁的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分析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下融资租赁各种交易形式的特点,归纳出租赁融资内在的规律性。 史燕平同志在《融资租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一书中,次提出了物权融资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阐述了租赁融资中非全额清偿方式下的经营性租赁交易所存在的形式上的不合逻辑及其本质上的合理逻辑之间的内在关系。她的这一关于租赁融资本源的认识的研究成果,是对传统的以货币为交易载体的债权融资信用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木断深入,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也就愈加重要。《融资租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一书中关于融资租赁性质的客观认识,
虽然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主要以新建投资的方式进入我国,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较少,但近年来美国凯雷并购徐工和法国达能并购娃哈哈等大规模外资并购活动连续出现,外资并购的相关话题引起了国内各界的热烈讨论。为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健康发展,全面深入剖析外资并购对我国方方面面产生的效应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研究》(作者盛庆辉)较全面、多角度地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探寻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