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银行从业者视角,通过梳理总结工商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历程与合规管理工作实际,参考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最佳实践,努力探索和全面展示适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思路、方法与途径。
本书分十三章, 内容包括: 增值税概述 ; 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 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率 ; 增值税销售额和销项税额 ; 增值税进项税额 ; 增值税税收优惠等。
本书从制度变迁的视角,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依据,选取2008-2017年可获得主体信用评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中国资本市场2010年3月31日开始实施的融资融券制度这一难得的“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系统的研究了放松卖空约束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以及其中具体机制,并验证了不同制度环境和金融中介特征的调节作用,并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模块的具体情景,做了进一步分析。
本书是关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研究的年度研究报告系列。本书简要回顾了中国创业板市场2020年的发展状况;构建了技术类、市场类、人力资本类和资质类无形资产的分析框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型和分行业的研究板块;另编制了创业板上市公司2021年度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指数、质量指数和价值评价指数;增加了对科创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研究。本书对了解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存续状况和质量,进而挖掘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以及《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的相关要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关键点和突破口,逐步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和责任主体,层层传导绩效责任,加快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各项措施,积极研究制定落实《意见》的具体方案。注册会计行业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参与者,也迫切需要探索建立多方面、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开启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献计献策。基于服务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按照有理论、有示范案例的研究目标,在研究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和制度基础上,结合近年开展事前绩效评估,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及违约治理研究”(编号:13BGL048)研究成果,按照“理论基础—现状调查—案例剖析—模型设计—实证检验—政策推进”的分析框架层层递进,系统地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行为的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并采用中小企业中间层面和广义层面定义的担保数据和财务数据,运用STATA、MATLAB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和验证我国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诱因、互助担保与融资约束的关系、过度担保的影响因素以及违约风险的传染机理等,运用不同地区的典型案例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稳健性测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可靠。本书揭示了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的诱因、过度担保导致的融资危机以及违约行为的治理难题,弥补了长期以来只注重研究互助担保融资的模式与效率,而忽视
《风险提示信息的决策价值研究:基于年报文本信息的实证检验》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借鉴信息经济学、资本市场会计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从年报管理层讨论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取风险提示信息,实证研究其对企业信贷行为、控制行为、治理行为以及审计行为等方面的决策支持价值,考察分析年报风险提示非结构化信息披露制度的安排和结构对资源配置状况与效率的影响。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视角丰富了关于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监管行为的优化与制度安排提供经验证据,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进程的中国话语权提供思想。
本书分为货币经营者、经营理念与经营之道三篇18章,从三个视角阐述经理人履职、经营思想和经营特征的问题,中心是行长经营银行。
金融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国在金融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国际金融的开放与合作,我国应客观地去对待,并且也应有一定的立场。我国要以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以维护国家权力和利益为基础,对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理念进行批判性参考,切不可盲目汲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方面的合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判断,而不是只能依赖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虽然这一项工作是长期、艰巨也是困难的,但是却是一定要做的工作。 《国际金融理论及金融业开放研究》依据不同历史条件下内外均衡问题的逐步演化,将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内容涉及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实务、国际金融体系与金融危机、金融业开放的创新等方面。从国际金融理论
基于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的双重视角,探索建立我国保险体系系统性风险生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保险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动态评估模型,收集数据对我国保险体系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并实证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以模型评估和实证分析得到的宏观经济冲击维度、保险机构自身经营维度、风险传染和扩散维度等信息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体系系统性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和动态监管机制。,对我国保险业在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第二,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及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进行了概念内涵界定;第三,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扩散与生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 对中国保险机构治理风险进行了辨识,结合案例进一步分析了治理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第五,构建了包含“公司治理”要素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系
本书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和信贷资源配置问题,分析了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四位一体”的发展绿色金融策略体系;分析民间资本的供给现状,明确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路径选择,主张引进民间资本助力金融业发展;构建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和普惠金融减贫机理,以及发展消费金融,规划信贷资源配置,梳理互联网消费金融运行模式及其风险影响因素等。
本书收录了2017年度百佳示范单位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于网点基层,主人公均来自于银行第一线的普通员工,故事虽然琐碎细微,但却是银行业上万名战斗在一线的员工日常工作的缩影。
随着人口老龄化提速,居民医疗健康需求日益旺盛,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和战略窗口期。全书针对“十四五”时期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围绕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产业、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融合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对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经济效益评估等议题开展深入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内容包括: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的萌芽、土地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的建立、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的胜利。
本书阐释了股票、债券、货币与外汇等各种金融基础工具,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远期合约、互换合约、期权合约的性质与特征,同时阐述了金融产品分解、组合、设计、开发、创新的金融工程原理、以及创生工具的演变规律;(zui)后进行了金融工程在我国股指期货套利、债券产品创新及其定价建模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金融从业人员、财务主管人员及社会投资者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