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深受北京大学学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这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利率逐渐下降,并呈现出将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有效利率下限的约束下,亦即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究竟怎样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避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实际上,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的政策实践已经引发了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作用的重新审视。在本书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 布兰查德分析了导致利率下行的诸多原因,并结合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和实践例证,深入探讨了低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实际影响。
《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解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因何而富有?作者从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结合在一起,以大量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巧妙采用丰富的生活实例来诠释经济学的现象和道理。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包括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等,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 经典语录: ★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 ★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选择。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新路的真实探索,致力于深入研究阐释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基础。本书着重体现三方面特色: 一是强调理论性。本书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探讨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关系以及重要意义。 二是体现时代性。本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的范畴,从区域差异和产业升级等不同角度切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事实。 三是突出实践性。本书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紧跟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牢牢把握 传统产业现代化 和 新兴科研产业化 两个大方向,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本书作者在《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基础上编写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上述《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的“简写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院校较少课时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作者在编写这本《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时力求做到:*,既涵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尽量突出重点,让读者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和把握原理;第二,以文字表述为主,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三,删去一些章节和所有章后“结束语”,以减少篇幅, 简明扼要;第四,每一章仍旧设立一些重要的复习与思考题,以便于读者复习和消化。(本书习题全部取自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第七版),答案可见由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像高收入经济体经历的那样,中国在人均收入达到门槛值以后也迈入了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期。 这一转型既反映在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性变化上,也反映在城市格局的变化上。例如: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增长越来越落后于对教育、医疗和体育文娱的服务消费增长,大量的劳动力、企业甚至城市面临淘汰压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竞争中获胜,大城市在城市竞争中获胜。经济结构转型还改变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宏观经济波动从工业化高峰期的 易热难冷 转向了 易冷难热 。本书结合高收入经济体的经验,深入剖析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突出短板,重新审视了当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主流观点,并提出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作者还特别指出,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观念的挑战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底层矛盾。观念是制度和政策的核
本书从国富的源泉,即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即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 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震动。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该书也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将市场比作 看不见的手 。几百年来, 看不见的手 已经成为市场的代名词。 《国富论》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 □□ ,它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本书曾被评为有史以来Z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大多数关注政府行为的政策意义的经济学书籍,会在考察它们是否对所讨论的问题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分析那些意义。而这些分析几乎很少会考虑到实践意义,以及对业务经理、金融分析师和普通投资者而言很重要的策略。 在本书中,作者尝试对上述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作者尽力阐述刺激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表现的。除此之外,本书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向读者展示如何跟踪政府政策的重要影响是怎样在经济中传导的,继而揭示对从投资组合经理、金融分析师到企业战略家、政府官员这样的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帮助的投资意义。
次贷危机后,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我国自进入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升级时期以来,政府亦出台了一系列对市场宏观调控的新措施,这也导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深化改革背景下,如何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宏观调控法治化及其创新被再次强调。对宏观调控法的再学习再研究,具有不同以往的现实意义。 《宏观调控法学——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力图全面反映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兼顾专业教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规范性,因此既可做为经济法学专业教材,也可做为研究宏观调控法治和经济管理实务的参考读物。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19版)学习指南》是萨缪尔森19版《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配套学生指导用书,书中的每一章与教材一一对应。每章的内容包括概述、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复习、小结与提纲、学习提示、习题和答案,帮助学生在学习教材之后辅以习题巩固和自测。 本书的内容编排贴近教材,是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配套辅导用书。
本书是米什金继《货币金融学》之后的又一力作。本书基于作者在美联储任职期间积累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经济模型进行了详细解释,并强调了决策者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本书集中关注媒体和公众当前争论的政策议题,帮助学生理解媒体和公众在这些问题中争论的政策问题。在第二版中,作者对数据进行了更新,并增加了零下限下的非传统货币政策、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增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动态学等大量新的内容。政策与实践是本书的*特点,全书通过30多个应用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经济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通过30多个政策与实践案例探讨了实际政策及其执行效果。应用案例包括: 大通胀 2007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 石油价格冲击 实际工资和股票市场 为什么收入不平等和教育收益在增加 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贫穷 等
本书是配套于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第七版)的学习手册,每一章包括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补充训练三个部分。学习精要部分对本章知识点做出精要提炼,习题解析部分提供本章课后习题的答案及详细解释,补充训练针对课后习题未能覆盖到或者覆盖密度不足的重难点,提供一些补充练习题。 本书适合经济学本科生及考研考生复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