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深受北京大学学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这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利率逐渐下降,并呈现出将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有效利率下限的约束下,亦即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究竟怎样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避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实际上,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的政策实践已经引发了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作用的重新审视。在本书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 布兰查德分析了导致利率下行的诸多原因,并结合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和实践例证,深入探讨了低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实际影响。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与前两版相比,第三版的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研究对象上,对“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关于国民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焦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分析,本书前两版对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三版*章明确提出,从世界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虽然这一学科从名字上看有些国外色彩,但实际上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学科渊源与其从国外去寻找莫不如从自身挖掘,其学科边界、研究对象与其同其他学科去比较、界定,莫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如果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国民经济学学科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第二,在体系结构上,在前两版“三篇结构”的基础上调整为“四
本书是萨缪尔森先生的绝笔《宏观经济学》19 版的双语注疏版。《宏观经济学》19 版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是有史以来发行量*、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本书在经历了前18个版本的积累和沉淀后,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及数据。以此为基础,为了让广大读者对萨翁经典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添加了词句解释和注疏 既有译者对标题和难懂的词句的中文注释,也有译者对英文原文中的语言、原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经济学家和企业等的注疏。 《宏观经济学》19 版注疏本共17章,包括消费与投资、商业周期与总需求、货币与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与经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挑战以及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失业、通货膨胀等。每章都有译者的详尽注释和精彩注疏。
次贷危机后,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我国自进入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升级时期以来,政府亦出台了一系列对市场宏观调控的新措施,这也导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深化改革背景下,如何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宏观调控法治化及其创新被再次强调。对宏观调控法的再学习再研究,具有不同以往的现实意义。 《宏观调控法学——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力图全面反映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兼顾专业教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规范性,因此既可做为经济法学专业教材,也可做为研究宏观调控法治和经济管理实务的参考读物。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中探讨的各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本书不仅帮助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帮助分析中国面临的一些政策问题,它还有第三个重要作用。在今天高度联系的全球经济中,我们不仅要理解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世界其他经济.这点很重要。贯穿于《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中心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差异。
经济学的研究长期关注微观和宏观领域,但在微观和宏观经济领域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微观难以企及而宏观又难以细触的层面 中观经济,区域政府涉猎的经济领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层面。本书把区域经济上升到中观经济理论层面,研究当前区域政府的理论和现实,用 中观经济学 这套新的理论体系来解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工无法有效概括和解读的问题。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及相关财经院系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步推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建院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早成立于1988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黄达任首任院长。1998年经济学院进行了调整,下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系、经济研究所以及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1年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建国初期,经济学系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人才和经济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济学院重建以后,在理论创新、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1-1998年,经济学院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变化很快的学科,《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是在当今中国已经深度进入全球经济时对世界经济的全新观察。本书有以下特点: ,以产业革命的进程为核心线索,力图找出世界经济以及各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书中多次讨论了中国30年实践与西方道路的特殊之处,也多次论及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道路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第二,对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与产业结构变迁相关的城市化、国际分工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对传统的理论提出了修正,指出了三次产业划分的缺陷,论及了当前产业变动、贸易结构的新动向。 第三,将世界经济变迁、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关系体系联系起来加以整体分析。 第四,把世界经济研究的起点扩展到1500年以前,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