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全面分析国家能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本书对有关国家能力的含义与衡量指标、中外国家能力的历史比较,国家能力的理论模型建构、国家能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以及国家能力影响经济发展的跨国经验证据等问题做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全书综合运用历史比较、理论与实证以及定性与定量等分析方法研究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书中多数结论来自中外史学资料数据以及宏微观层面经济数据,结论较为可靠准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国家能力的研究现状,对于中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推动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是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推力。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建设成果,国内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国际经贸合作的新机制与新模式。本研究以推动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为主题,深入分析了货物贸易便利化、资本自由流动、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共建、创新生态营造、政务服务合作六个方面的建设进展,并充分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典型经验与模式,寻找他山之石。最后,认为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差别化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自主权限,加强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性,以 破壁 为导向施行制度性改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中心城市区域”既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城市联盟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组织形式,也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期空间演化的一般现象与普遍规律。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在目前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态势背景下,正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张力之间寻求一条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本课题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使长三角城镇密集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指向,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殊途同归”的趋势;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转轨体制痕迹,空间协调发展的阻力大、成本高。课题以多中心城市区域
该书以系统论思想为核心展开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揭示长三角区域创新的模式,全面系统地提出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区域文化是影响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存在、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从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制度创新子系统和中介服务创新子系统,从上海市创新子系统、浙江省创新子系统和江苏省创新子系统等角度,全面建构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
从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新型金融机构的诞生,以及金融服务平台、渠道支持平台和典型金融科技平台的金融行业参与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全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互联网将成为未来金融的主渠道、场景金融成为未来金融的主要模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未来金融的 灵魂 和数字技术下的新型金融机构变革模式等四大发展趋势。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营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实务与政策研究、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启示、定性分析与定量观测、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以陕西民营企业为例等。
本书不揣浅陋.将到目前为止我们关于京商研究的一些基本认识加以介绍,对于我们,既是前进的步,也是自我激励和鞭策;也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界同仁、企业界人士关注京商、关注京商研究,共同推进京商研究,也通过传承京商的历史文脉,共同创新北京的现代商业,共同发展京商。 本书共分六章,其中前四章是关于京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征、发展环境及京商研究内容、重点等的研究。章探讨京商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介绍我们关于京商研究的基本认识;第二章着眼于京商的发展历程,初步勾勒京商的起源及基本发展脉络;第三章从政策的影响、消费的驱动和文化的涵养三个角度探讨京商的发展环境问题;第四章主要就京商与国内各商帮发展的异同加以评析;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分析京商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京商较国内其他区域
《高质量发展下的区域增长极研究》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探究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根源,在新经济背景下,提出测度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从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原因出发,结合世界著名城市群的发展情况,对中国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测算;在门类行业层面对产业结构变迁中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产业增长极进行较全面地研究,探讨新常态下新的增长极培育,为中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和补短板提供新的思路。
丝绸之路青海道曾是一条著名的国际贸易通道,中原丝绸、茶叶等经此道输往中亚、南亚等地,中亚、西亚及青海地区的香料、玉石、羊毛、马匹等,经青海道各干线运进中原。青海道曾发挥过重要的政治功能,中亚诸国使团、吐谷浑王国借此道与中原交好,文成公主也经此道入藏 汉族、羌族、鲜卑、吐蕃、回回(回族古籍旧称)等民族,曾在这条道路上书写下辉煌灿烂的历史。它不仅承载了过去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探索未来之路的重要资源。 本套丛书分《刻写青海道》《凝眸青海道》《风物青海道》《复兴青海道》四种,分别由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青年学人李健胜、刘大伟、李言统、张效科担纲完成。从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经济学等角度研探、回眸、体味青海道,并试图从中汲取复兴青海道的人文与社会资源。
《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是以人民军队摇篮、革命根据地摇篮、人民共和国摇篮、中国产业工人运动策源地为研究“点”,以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研究主线,以整个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井冈山区域(闽湘赣)的革命斗争与实践为研究“面”,揭示了江西红色革命实践的首创性与本源性,阐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性实践和毛泽东思想的奠基,展示了江西红色历史的独特地位与思想文化价值。这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的结题成果。《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由李康平所著。
《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是以人民军队摇篮、革命根据地摇篮、人民共和国摇篮、中国产业工人运动策源地为研究“点”,以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研究主线,以整个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井冈山区域(闽湘赣)的革命斗争与实践为研究“面”,揭示了江西红色革命实践的首创性与本源性,阐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性实践和毛泽东思想的奠基,展示了江西红色历史的独特地位与思想文化价值。这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的结题成果。《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由李康平所著。
本书是关于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问题的专项研究。书稿着重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的相关因素,如农户与台商的农地利用行为、政府行为及农地利用政策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推进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的合理利用。
本册主要收录第六届论坛“泛北部湾智库峰会—区域联通与跨境合作”峰会的14位嘉宾致辞、演讲和峰会成果等,并收录了海内外媒体对第六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相关报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中心城市区域”既是发达**与地区的城市联盟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组织形式,也是城市化发展到**阶段时期空间演化的一般现象与普遍规律。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在目前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态势背景下,正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张力之间寻求一条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本课题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使长三角城镇密集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指向,表现出与发达**和地区“殊途同归”的趋势;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转轨体制痕迹,空间协调发展的阻力大、成本高。 课题以多中心城市区域发展
范柏乃、龙海波、王光华所著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估与调整策略研究》全面系统地回顾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供给类型与演化路径,在对现有政策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西部12省市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总体绩效进行了指数排序与分类分析,特别是从资金投入政策、产业引导政策、多元投资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四个方面充分挖掘数据和*新信息资源,翔实地阐述了各项供给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估与调整策略研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出发,总结归纳了现有国内外区域开发政策的基本经验。通过对政策的现实需求进行了专家调查与实证筛选,形成了由36个政策构成的西部大开发政策需求框架,进而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构建城乡新型发展格局、合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