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我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关头,要使少数民族地区从不发达的现实起点上逐步缩小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肯定会遇到因利益分配、人员流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遐、周倩雯、肖旭雨、林枫主编的《浙江省新农村发展致富新模式(共3册)》包括《生态环保的样本——滕头村》《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乡村旅游的典范——顾渚村》三个分册,分别从村庄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穷村发展致富、农家乐自主发展三个角度,探讨农村从贫穷、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结合。我们选择浙江省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村,对其发展变迁历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可见农村与农民发展的迫切愿望、发展致富的历程及实现的路径。 本丛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为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矛盾提供参考,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建成富裕、环保、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这些出版物能够输送到农村及广大农民朋友手中,既让他们看到农村
本书主要研究了国际化竞争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章分析了国际化竞争的相关问题,主要阐明了经济全球化与世贸组织及其基本原则等相关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第三章至第六章分析了国际化竞争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就应对国际化竞争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第七章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和工业化的现状、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著作,运用资源学、生态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新疆资源家底,客观评价了资源优势,中肯地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明确指出开发前景,为关注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海内外开发商、投资商、经销商、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窗口;为自治区各级党政部门提供了相关决策的依据和参考;为宣传和认识新疆提供了一份资料;同时还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地理、经济、生态等专业的辅助教材或参考文献。 该书从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客观评价新疆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地缘等人文资源,全新展示了新疆的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为关注西部尤其是新疆大开发、大发展
直面西部地区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立足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与利益和谐分配 构建资源、资本、知识、生态耦台的资源产业链发展模式
《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研究》系统阐述了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内容,共分6章,包括绪论、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理论分析、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和谐度模型构建及求解、实证研究和结论及展望。本书在阐述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对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评价和实施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水利规划和评价人员拓展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提高防洪体系评价效率有较实际的参考作用。《区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研究》可供水利水电部门从事项目评价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项目评价有关专业的教材。本书由宋巧娜著。
由范祚军编著的《区域开发与金融支撑——以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例》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支撑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金融支持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在对当前经济区金融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分析资金瓶颈的产生主要在于资金积累的不足、金融规模总量不足、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投资发展缓慢等原因,关键在于各种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而产生应有的合力。继而,以金融功能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演进理论为基础,分别从“需求跟随”和“供给领先”的视角,阐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针对金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提出以差异化的金融结构
本书有以下特点: ,在分析视角上,按照“刺激一反应”的机制设计理论,将西部资源富集区“国富”与“民富”相结合的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统一的经济发展激励结构转变中,探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各主体利益均衡、激励相容的实施机制。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制度、激励、组织和能力四方面建立分析框架,认为新农村建设实际上也要从这四个方面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向农业或农村转移的问题,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这种分析框架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实现途径。 第三,在观点上,认为西部资源富集区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衔接的。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混杂居住的重要地区,至今仍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为集中的区域,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在西部,它们是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五个少数民族省,即甘肃、青海、四川、贵州和去南。在中国56个民族中,55个民族都有人生活在西部地区。除汉族以外,还有38个世界民族。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来一些零散的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汲取学术前辈研究的精华,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研究方法,收集*的统计资料著述而成。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的现状与特征、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分析、内蒙古城乡差距日渐扩大的原因、协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等。
产业集群是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有效形式。珠江三角洲又是我国产业集群密集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广东专业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明显的增加。已经成为广东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研究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减少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资源重复投入,也有利于广东的专业镇超出原有的边界,向更大范围发展,成为跨镇跨区域的产业带,提高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管理学博士文库: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研究》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生态学引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系统结构、基本功能及系统特征;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通过计算和综合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在理论上为评价和量化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研究方法。
《湖北省开发经济研究报告2011》包括了湖北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非均衡增长及其作用、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研究等。
本书基于 藏区发展研究课题组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自2006年始,课题组以“西北高寒山区的减贫与发展政策研究”为题,在云南省、青海省和甘肃省农牧藏区展开实地调查。在分析研究中着重讨论如下焦点问题: ,当地以农牧民为主的贫困人口 迫切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是什么?他们 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第二,现有的扶贫和地区发展政策对那里的贫困人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在实施减贫和发展计划中,这些地区已经发生哪些有助于穷人突破贫困陷阱和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制度创新?本书旨在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改善西部开发和扶贫项目的实施机制提供信息,并为政府规划部门制定藏族聚居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同时,尝试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升华,从而丰富发展问题的研究,并为其他发展中 和转型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但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变得更加紧迫;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影响首都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等难题。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对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对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既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也需要进行定量化研究。本书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细分和类型化,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2006~2
《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问题研究》从三个层面即内蒙古总体发展战略研究、蒙西地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蒙西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选择典型主题,针对现实需要,进行研究。书中若干观点和政策主张既有当地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有作者对有关发展思路的个人探讨。这些经验总结和探讨或许对内蒙古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地方发展问题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书内容简介:对于云南马帮,大多数学者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收集、回忆和叙述马帮活动的方方面面、赶马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认为马帮文化不仅是云南交通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且是整个云南民族文化生成的重要基石。 本书主要从经济学、经济史的角度研究云南马帮,把云南马帮作为一个商品货物的运输组织,从组织类型与结构、运输路线、运输商品、经济功能四个方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云南马帮的历史演化及其内在规定性,揭示马帮作为与云南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自适性经济组织的独特性、历史贡献和现实价值。 本书非常强调云南马帮所具有的民族经济功能与价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意义重大。历史上,云南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马帮运输活动,并分享劳动带来的成果与利益,是典型的民族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缘区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制定正确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任何决策失误,都有可能使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更加被边缘化的地位。本书是我国目前专门全面系统阐述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著,对于我们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广域的视角研究、思考和推动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为具体研究和分析对象,并将其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多视角应用生态足迹、水足迹、虚拟土理论与博弈论,对中国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