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罗列在凯撒头上的德性有很多,但根本的是仁慈、理智、高贵、勇敢和果断。库尔特对凯撒的仁慈做了精彩的分析。斯克莱纳日则认为,当凯撒为喀提林辩护时,“其言论直到论辩结束郁将理性等同于善,而他的整个论证都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定义善”。史密斯在《密谋与密谋者》中指出,凯撒的行动基于理性,布鲁图斯等密谋耆则出于情感。或许双方并不像通常说的那样是善与恶的争斗,他们可能都是怀着良好愿望的天使,悲剧在于,是无法共存的天使。 凯撒孜孜以求的就是胜利和荣耀,权力不过是实现二者的一个必需的阶梯。施密特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不是活人与死人的争斗,而是活人与活人的较量。凯撒对此非常清楚,只有健壮蓬勃地生活在现世,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追求功业的欲望虽可导致罪恶,但消除这种欲望会导致更大的罪恶——泯灭卓越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我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关头,要使少数民族地区从不发达的现实起点上逐步缩小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肯定会遇到因利益分配、人员流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中心城市区域”既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城市联盟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组织形式,也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期空间演化的一般现象与普遍规律。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在目前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态势背景下,正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张力之间寻求一条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本课题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使长三角城镇密集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指向,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殊途同归”的趋势;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转轨体制痕迹,空间协调发展的阻力大、成本高。课题以多中心城市区域
魏遐、周倩雯、肖旭雨、林枫主编的《浙江省新农村发展致富新模式(共3册)》包括《生态环保的样本——滕头村》《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乡村旅游的典范——顾渚村》三个分册,分别从村庄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穷村发展致富、农家乐自主发展三个角度,探讨农村从贫穷、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结合。我们选择浙江省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村,对其发展变迁历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可见农村与农民发展的迫切愿望、发展致富的历程及实现的路径。 本丛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为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矛盾提供参考,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建成富裕、环保、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这些出版物能够输送到农村及广大农民朋友手中,既让他们看到农村
廉军伟*的《都市圈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根据协同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从都市圈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构建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包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经济主体、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从自身在都市圈角色定位出发,通过施加某些作用力,对都市圈协同发展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有反面的制约作用。每个维度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都有其运行规律。三个维度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
低碳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为热烈的议题之一。低碳经济之所以一经提出便迅即引起世界的共鸣,缘于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之一,低碳经济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剂良方。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性影响,让生活在地球上的居民人人感同身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国际社会对采取行动控制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共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对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能源主体、高碳排放的高碳经济模式的替代,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中前期阶段,经济建设需要消耗能源和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本书《税收竞争与区域城镇化——以京津冀为例》在系统概述国内外税收竞争理论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大都市区为例,探究税收竞争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机理、福利效应与治理策略。本研究对完善我国的区域人口管理与调控政策、地方财政收支和配套政策以及城市化专项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税收竞争与区域城镇化——以京津冀为例》由陆军等人编著。
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目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这已是无庸置疑的共识了。其实,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理论界就已经开始,只是当时的研究内容仅局限于农业经济和城镇化方面,也就是说研究领域还只是在县域经济活动的某些组织方法上。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是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中次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此后中央有关经济和改革的文件中都有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项内容。“县域经济”遂成为热点话题,不仅在学术理论界,在社会上也一样。各省市的党委和政府都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关“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章也在各种报刊上突出出现,相关的专著也不少。但内容仍大多是县级经济组织的运作以及省市级政府该如何扶持的问题,并没有将县
我与作者结识于20世纪末,后时常看到论文发表,现又通读了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专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创新和追求。 首先,一些观点有所创新。如作者强调了外向型经济在推动北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认为“外向型经济就是腹地在通过其港口与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口岸市场展开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所培育起来的以区域外部市场的商品输出、人需要为导向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该书提取数类主要商品的流通方式、渠道和范围,以外向型经济归纳和总结了吞津进出口贸易与腹地发展的相关性,论证了港口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对北方地区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再如作者较为完整和全面地论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各港口城市之间、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的关系。以往研究北方经济的发展,经常面临如何处理北京与天津、港口城市与省会城市、政治文
本书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提出甘肃省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和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运用鉴别力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书分为两篇,分别是从国家社会基金课题和省政府重大委托研究课题的成果。两个课题研究报告均为10万字左右,单独成书显得单薄,故结集出版。 篇《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研究》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出发,围绕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这一主题,从个人、企业产业和制度四个层面探讨我国人才战备的调整和相关体制、政策的变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与建议。 第二编《上海“四大中心”建设与浙江经济发展》是浙江省政府委托研究课题(“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契机,促进浙江经济的发展”,项目编号:ZDWT02)的成果,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厅、省哲学社会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资助研究。
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书从经济学角度深入考察了人才资源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系统论述了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本书首次系统论证了人才概念和人才资源范畴,将人才和人才资源引入经济学领域,从经济发展角度研究人才资源的运行规律,克服了传统理论忽视人力资源内部异质性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不足。本书将研究的重心聚焦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全面分析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发展战略、形成与投资、配置与利用、流动与引进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特有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和政策,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拓展、修改而成的。具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理论和应用创新:,提出了空间结构分析的较为严谨的理论框架。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基本方向,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学派。第二,提出并较为全面论证了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的理论模式。所提出的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漚城市组合而成的又核结构的理论模式,是本书*特色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第三,提出了空间结构演化的新的理论模式。第四,提出了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思路。 本书在空间概念、区域效应、发展轴、区域增长极等多个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用建议。
《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编著 者葛宝琴。 《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系 统观为指导,研究开放状态下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以 及 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长江三角洲实现不连续 点经济协调发展 的成功经验中找到规律,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必然 性,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集聚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的内在关联 机理,多目标、多视角地探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有效路径。
本书作者范恒山、孙久文、陈宣庆)包括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评价;区域协调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2.构建上海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上海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测算方法;4.上海市区、县创新能力评价;5.提出政策性建议。 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将对制约或促进上海市区县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
《湖北与中部五省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理论为支撑,以湖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中部地区发展的实际,运用比较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湖北经济发展的新背景、新趋势、新空间,湖北与中部五省经济发展基础比较,湖北与中部五省经济发展现状比较,湖北与中部五省经济发展潜力比较,湖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比较优势发挥的途径和政策建议等5个层次、12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本书由汤尚颖教授负责全书的组织、设计、审稿、定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