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本书系·财政学:财政现象的实体化分析》继承了财政学历史学派的传统,从历史的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了考察。作者不是将财政现象抽象地理论化,而是力图将理论与历史交错,对财政现象进行实体化分析。通过这样的多视角来凸现财政学的基本内容。 与传统财政学将财政现象仅作为经济与政治的交叉现象来把握所不同,作者认为,必须将财政作为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交叉现象来把握。如果不能把握政治、经济、社会这一整体的社会动向,也就无法阐明财政。反过来,只要懂得“预算的解读方法”,“至少能够提前十年预知世界大战的到来”。也就是说,只要熟知财政,不仅可以察觉到世界大战的爆发,甚至能够觉察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
本书共分为四篇:“篇一 财政政策的内涵及目标”包含16个问答,聚焦财政政策的定义、主体、目标功能等基础理论;“篇二 财政政策工具”包含24个问答,聚焦收入政策、支出政策、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等实用政策工具;“篇三 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包含24个问答,聚焦当前财政政策的定位及运行机制;“篇四 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包含36个问答,聚焦财政政策如何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中国建设等国家重大现实问题。
本书是一部论述汪伪政权财政的专著。作者运用历史学、财政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大量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从汪伪政权的财政收支状况由“结余颇多——收支平衡——入不敷出——崩溃”的变化历程入手,对汪伪政权财政的特点及其财政与日本对外侵略政策间的关系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由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只是日本“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工具的实质。
本书力求从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实际出发,务求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案例,来全面介绍、重点讲解税务筹划的理论和实务。全书共分18章。前4章分别介绍了税务筹划的概念及相关认识、一般要求与方法,以及税务代理的权利与责任划分和法定程序,使读者对之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接下来的7章,从税种方面具体阐述了税务筹划的方法与技术,分别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及出口退免税,进行了详实精练的归纳和梳理,以及其他诸如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公司实务中常见而又不占主体的税种,也作了常用税务筹划方法的具体而又典型的讲解。这是上市公司实务横截面的税务筹划的分析。之后的6章,则从上市公司实务纵剖面来分析,即从上市公司日常经营甚至包括从设立、
《晚清中英内地税冲突研究》以中英条约的签订和内地税制度的变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晚清中英内地税冲突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分析了内地税问题对中英贸易与外交关系的重大影响,揭示了近代中英外交的特点,从内地税冲突这一角度展现了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痛苦历程。
本教材力求探索新教材结构,在编写手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把教材、教法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教材从创作思想、体例设计、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够用为度、以实用为目的的教材特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式上图文并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图表、案例及分析,让学生边做边学,在做中学会增值税、消费税等重点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及其纳税申报方法。本教材共有十二个项目,分别是税收导航、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类、城建税、关税、财产税、行为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涉税办理等。本教材内容丰富,结构
本教材共分八章,大休分为部分:部分是理论部分。这一章主要介绍纳税筹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这部分是全书的准备,帮助学生形成纳税筹划的基本理念及了解纳税筹划方法和步骤;第二部分分税种介绍纳税筹划。每一税种从构成要素出发,分析可能的节税途径,在分析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纳税筹划》教材的说教,而使用典型案例来强化纳税筹划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在各税种分要素讲述、分析之后,还加入了综合案例分析,目的是使学生对该税种有一个全面的纳税筹划认识;第三部分是企业运行中的纳税筹划。这部分是通过对企业创立、融资、投资及企业资产重组的纳税筹划,使学生对纳税筹划这种经济现象有一个全面了解,甚至能够结合税法规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以合法节约纳税支出。各章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主
本书依据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很新规定,逐项阐释了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人的经营收入、成本费用、纳税调整增加、纳税调整减少及税收优惠、合伙企业合伙人的分配、对外投资与份额转让的所得纳税等环节事项具体政策规定,并结合新税法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要求提供了32个示例及筹划方案,具有很强的实操参照价值。本书根据很新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分析了部分特殊行业特殊情形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申报实务操作方法和要求,并通过对应的税收筹划范例,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了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蓝本。
由王丽所著的《杨格与国民政府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变迁系列丛书》一书是“经济与社会变迁系列从书”之一种。本书研究对象是国民政府的美籍财经顾问阿瑟﹒恩﹒杨格先生,他是除了赫德以外在中国政府任职时间最长的外籍人士。本书对杨格的个人经历进行了梳理,对其战时在财政金融领域的重要活动加以叙述,重现了八年抗战时期中国如何渡过财政上的种种难关。通过杨格研究的个人化视角,重新审视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史,对中国近代史和金融史的研究具有的价值。
《税务辅导站(第9辑):纳税审查实例》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税网税务案例库,其中部分案例已在《中国税务报》和《中国税网——税务规划》等媒体发表,收入《税务辅导站(第9辑):纳税审查实例》时仅做了必要的文字加工和编辑处理。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家、甚或中国先哲的思考不能代替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思考,西方学者、甚或中国先哲的答案也绝不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为此,我们必须从那种因“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或“发现”中国。这里的“中国”绝不是1978年以前或更为久远的中国,而是与其有着历史性关
《中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基础,考虑财政支出因素,对经济增长目标化下的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动态研究,得到了我国宏观税负的年度变化轨迹。
《行业纳税评估方法与案例》力求通过对企业行业特点的分析、纳税人各类信息的掌握和评估分析方法的多视角阐述以及评估约谈的实施,为广大税务干部找到加强税源管理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为提高广大税务干部的纳税评估、分析、约谈能力提供帮助。《行业纳税评估方法与案例》侧重体现评估分析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除18个行业纳税评估方法外,在每个方法后面我们还另附典型案例加以佐证;同时我们还特别收集19个其他行业或企业的纳税评估典型案例,以利于读者参考学习借鉴、举一反三,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分析的实战能力。
本书围绕中国税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系统的、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国税制改革专题研究、外国税制改革专题研究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