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核心主题是讨论通胀的成因。答案是:货币超发,而货币超发的根源又在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本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忧思,从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抽丝破茧,为读者讲述了通胀现象背后的真实逻辑。本书并非想提供专业的观点,而是希望帮助普通老百姓真正理解自己的钱是如何变得不值钱的;并非想引起经济学界的争议,而是希望破除整个社会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恐惧。
作为消费社会中的居民,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平静接受了少数人的极其富有,认为这归根到底源自他们的天赋或艰苦努力、勤奋工作 他们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有益于社会中的众人;他们掌握了追求幸福的处方,他们理应占据消费者榜首之位。我们都是消费者,消费是我们的第一身份,无力消费的人,甚至深深感到羞愧! 齐格蒙特 鲍曼揭示了平静河面下的汹涌波涛:当今社会不平等在加剧,大分裂发生在少数极富之人和其他所有人之间 少数巨富占据越来越大的经济蛋糕,财富并未 涓滴 给众人;消费社会打造的重重虚假信念却隐藏了其不合理性,让人以为社会不平等是天然秩序,本该如此。 鲍曼警告,经济增长如果不能让大多数人受益,此种经济模式终将导致自我毁灭!
本书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布鲁斯·格林沃尔德的*学术著作。两位作者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货币经济学理论范式。与货币主义学派等传统的货币理论不同,新范式关注的不是货币的交易媒介作用,而是信贷在促进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把信贷的主要提供者——银行的微观行为纳入了传统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 新范式着重运用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模型,说明了银行愿意而且能够提供信贷的决定因素,探讨了经济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如何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经济中的信贷链如何发挥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专门论述了新范式对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含义,剖析了金融市场自由化、银行部门重组等政策问题,并以亚洲金融危机及美国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和复苏为例,论证新范
本书将巨额货币存量和资产价格普遍上涨两个现象结合起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一一资产型通货膨胀,即货币量过多更多地体现在资产类物品的价格上涨中。并以此为线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辨析了传统实物型通货膨胀和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区别.针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数据对后危机时期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演进及向实物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货币总量和货币结构两个视角剖析了货币政策与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双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本书将巨额货币存量和资产价格普遍上涨两个现象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资产型通货膨胀,即货币量过多更多地体现在资产类物品的价格上涨中。并以此为线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辨析了传统实物型通货膨胀和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区别,针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数据对后危机时期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演进及向实物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货币总量和货币结构两个视角剖析了货币政策与资产型通货膨胀的双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资产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体现为科学而完整的信用政策组合。合理的信用政策与市场策略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如何保证企业的信用政策与市场策略相互整合,是企业面临的新的重要的战略挑战。本书从全新的视角,系统探讨了信用政策与市场策略的整合问题;包括信用政策与产品策略的互动整合、信用政策与渠道管理策略的互动整合、信用政策与定价策略的互动整合以及信用政策与客户管理策略的互动整合。本书介绍信用政策与产品策略、渠道策略、定价策略和客户策略四大类市场策略互动整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方法,用大量涵盖不同行业的实际案例具体说明。本书的特点是务实、简洁、直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信用管理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和销售管理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