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释了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不断的技术创新造就了更便宜更好的产品。这些变化已不再反映在我们衡量通胀的方式中。著名投资者和作家马克 莫比乌斯(Mark Mobius)令人信服地提出,我们曾经所相信的关于当今通胀的认识,已不再能合理反映当今现实。 本书涉及许多有趣的话题,包括: 通货膨胀测量的政治性质,即政府操纵和利用通货膨胀数字以符合其经济计划; 收集准确的数据来衡量通货膨胀是极其困难的,而这些数据会导致不准确; 用货币来衡量通货膨胀的错误,当这些货币被发行政府不断贬值时; 后,也是重要的是,技术和自动化的进步导致了商品和服务成本的持续下降。 投资者兼作家马克 莫比乌斯(Mark Mobius)将矛头直指当今经济社会普遍持有的经济观点,系统性推翻了传统的通胀观点。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虽然通胀的原则可能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8 年由生活书店出版。全书分为五章,论述了天文学数字的法币、*狂奔的物价、逼煞人的高利贷、调整不已的外汇、通货彭正的剥削等经济问题,既是学术研究,亦是社会剖析,语言风趣,论述精湛。
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该法案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行,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的“100%的准备金计划”。围绕着这一法案,被称为“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两个对立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其实,这两个集团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很纯的学派,每个集团内部都有很大的意见分歧。“银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图克外,还有富拉顿和吉尔巴特;“通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尔、托伦斯和奥弗斯东。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约翰·穆勒,都站在银行学派一边;但在实际工作者当中,特别是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当中,皮尔法案却赢得了许多拥护者。这本《通货原理研究》就是对皮尔法案的评论。
《通货紧缩论》是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论述通货紧缩的著作,作者以近200多年来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背景,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对通货紧缩的本质特征、产生原因、形成影响、治理方略、防范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书提出的再膨胀政策以及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制度等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谁也逃不掉的通胀大周期》以通货膨胀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向读者介绍了通货膨胀的演进与社会的变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通过对通货膨胀历史的解析,来告诉读者如何防控和应对今天的通货膨胀,做好自身财富的保值和增值。《谁也逃不掉的通胀大周期》是大众了解通货膨胀历史和培养财富观念的通识读物。
本书旨在探索通胀预期作用下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发展方向。以“新共识”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中国通胀预期的性质和量度问题,以及通胀预期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下一步发展中的作用。从国债收益率曲线中分解出金融市场中长期通胀预期,发现并证明了央票利率可以综合地反映我国的货币政策动向,建立了以央票利率为代表并加入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新泰勒规则模型和中国的“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为变革时期的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但凡学过宏观经济学的,没有不知道菲利普斯曲线的。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是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联)。这一关联一直以来就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请出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几位大家(既有老牌经济学家如加尔布雷斯、索洛,也有新锐经济学家如泰勒、曼昆、本杰明·M·弗里德曼),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存在、货币当局应如何行动的精彩辩论。这场辩论,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政策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角度全面,读者既可以看到全球经济随着通胀而风云变化,又可以看到我国目前通胀情况,极其详尽、全面地描述了通胀时的每个经济体的现状。同时,在书中,作者还追溯了通货膨胀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通胀的历史原因及各国的应对方法,为我国政府和普通民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 本书对于通货膨胀的阐述全面、透彻,又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通胀时期国民投资理财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