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运用新兴的管制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讨论电信、电力、铁路运输、民航、邮政、自来水和管道燃气等具有网络性的自然垄断行业,为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提供基本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
面临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已经高速增长了30年的中国经济还能不能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最近,美国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先生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所撰写的《我开始担心中国经济》①的文章中指出,“两年前,中国总理温家宝曾警告称,中国经济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是先见之明。然而,中国没有针对这些担忧采取措施,实施促进消费的调整政策。”相反,“中国决策者在制定宏观战略时选择了数量胜过质量的战略,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井喷式的银行贷款融资的基础设施支出大幅增长。”他认为,“中国必须让经济增长转向国内私人消费。”“这会改善中国经济的质量,在增长方面做出短期的牺牲还是非常值得的。”他强调,“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一直坚定地看好中国经
深度分析,理性思考!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宋圭武教授在中国经济出版社继《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2010年出版)和《大国路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2012年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大作。三部书对中国发展问题构成了一个总体解读,观点经典深刻,分析严密细致,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参考价值。
《中国改革经济思想》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性理论,阐明了邓小平经济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含义、内在连贯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的优点在于对我国改革开放各时期的经济指导思想论述比较全面,并密切联系各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发展历程。该书适合希望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基本经济思想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一般读者。
《制度改变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结合自身经历和学术生涯,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全面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力作。《制度改变中国》从经济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和事件入手,深入探讨了市场经济制度变革、国家职能转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意识改变等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樊纲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观念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型。在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制度改变中国》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解读,为改革2.0时代的新一轮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本书编写组编著的《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将主要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剖析及提出建议和对策。内容将分几大模块:模块是金融模块,从企业层次探讨企业金融创新和投资战略,怎样通过更好的资本运作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获取更多利润,其中对于投资类公司的发展做深入的分析。另外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剖析当今中国金融市场和制度中的热点问题,如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改革,探讨原因,寻求出路。第二模块是经济模块,着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的新问题,如泡沫经济,人民币改革,构建新经济价值等,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中。第三模块是企业管理模块,从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创新,战略业绩评价,人员激励等多个角度谈转型期中国企业的新发展思路,并对具体实践问题,提
本书所研究的产业区域转移是指由于某种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某产业在相互联系的区域间相对规模变化的过程。对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区域转移的规律,以引导经济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理论方面,国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中国产业区域转移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但缺乏对中国实际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学者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尚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仍有较多的空白地带需要挖掘。 本书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导致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核心动因是什么?(2)影响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关键要素是什么?(3)在核心动因的作用下,各种要素通过怎样的机制对中国产业区域转移产生影响?(4)在现有的机制下,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趋势如
为了忠实、客观、准确地记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股份制产生发展的这段历史,范永进、朱瑶翠、曹俊结合自己在经济战线多年工作的实践、思考和体会,编纂了这本《经济体制改革和股份制实践》,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基础性史料,为社会呈现一份文献性典籍。全书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溯源开始,将经典文献回顾与重要史实资料集成,融政策演进突破与实践探索创新于一体,遵循理论指导—政策引导—科学实践—总结完善—创新提高的脉络,既有知名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又有广大基层单位的实践案例。
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国家的面貌,重塑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改变了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命运。上海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做出了应有贡献。全书以上海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为主题,但不是“就上海谈上海”,而是立足于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来考察上海40年来的实践。在篇章结构上,全书将以“迈向高质量发展”和“迈向高品质生活”为主线,着重考察了上海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浦东开发开放、开放型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民生、社会治理、靠前文化大都市、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十个方面的探索实践。在各章“前景展望”部分,紧扣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很新工作部署展开。在全书结语部分,着重介绍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转轨进程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精髓——“华盛顿共识”是许多转轨国家经济转轨的理论基础,同时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既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为其攫取全球利益的理论依据,也是将发展中国家、经济转轨国家纳人市场经济体系乃至全球利益体系的理论依据。本书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经济转轨进入制度探索和建设阶段为假设前提,从探讨转轨国家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的动因、方式、内容入手,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的成效、影响及宏观调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是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学校各分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为基础写成的。全书的中心内容是阐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问题。第一篇,首先阐述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第二篇,从历史上考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在特定环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三篇,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若干理论问题。第四篇,集中探讨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第五篇,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六篇,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的关系。以上六篇,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转轨的主要问题作了阐述,但没有也不可能包括全部问题。有些问题在各分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中已有所论述。
这是我国本企业新闻解读人著作。 李锦是近三年来我国就企业问题接受媒体访问最多的学者之一,是出现在媒体上最多的国企评论员与新闻解读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国有企业面对深度探索和多种考验,也面对多方面的关注和非议。李锦以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身份回答40多家媒体记者200多次访问,他作为独立学者做增信释疑工作,适应了信息社会对新闻的深度诉求。 李锦答记者问的内容囊括中国国企改革的当前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通过对新闻的分析,阐述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大企业时代、混合所有制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观点。特别是对国企改革必须从功能分类开始的呼吁,尤为引人注目。 本书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李锦就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动态接受媒
本书从研究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着手,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封闭条件下和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使我们对这段较为漫长的产业演化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此外,本书还剖析了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印度产业结构的演化历程,并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在总结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得失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使我们在总结和借鉴中努力探索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
本书要向人们介绍的是中国一位的经济学家——李德伟的创新思想走过的历程。 本书采取了以作者当时关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超前的预见性研究成果介绍开始(往往是先于实践发展十多年),然后,提供若干反映后来实践发展的理论与事实附于其后。这一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既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也反映了作者探索真理发展的逻辑轨迹。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转轨(Transition)和转型(Transformation)有不同的英文单词,但在国内外早期的研究中并没有严格的内涵区分,二者基本上可以相互取代,指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这种情况在国内学术界反映的更充分,转轨和转型往往是同一个英文单词Transition的不同译法,有时Transition也被译为“过渡”,但有时Transformation也被译为“转轨”。随着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转轨和转型、转轨经济学(Transition Economics)和转型经济学(Transformation Economics)在国内外开始被明确区分。转轨和转型(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主题的差异;理论基础的差异;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同。本文界定的经济转型包括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等三层涵义。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提出是与明确目标下社会
“鄞州模式”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通过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鄞州始终突出锐意创新、敢闯敢为这一发展主线,坚持统筹协调、互促互进这一有效方法,围绕以人为本、共创共富这一根本主题,强化真抓实干、合心合力这一关键支撑,在明确定位基础之上,强化分析优势和劣势,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城市经济为主导、具有鄞州特色的社会转型发展之路。本书主要对“鄞州模式”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创新过程、转变过程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鄞州模式》由宫力,严书翰担任主编。
本书以博弈论作为研究工具,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城市化进程中、民主化进程中的利益群体博弈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并分析了这些利益群体博弈的文化和心理因素,探索从根本上实现对社会格局的、对利益群体的协调、对利益诉求的表达。
本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淅江经济发展的奇迹。全书运用产业集群及相关理论,对浙江“零资源”的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及台州、温州等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察了浙江10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的相关性,揭示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内在机制,为外产业集群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实证资料。 本书可供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技术创新学等学科研究人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人员,以及对浙江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