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在三十年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中国高层经济智囊。他们的研究和建言不仅成为经济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更成为普通民众了解和预测经济生活的重要资源。 吴敬琏、周其仁、厉以宁、张培刚、樊纲、张维迎、张五常、林毅夫、杨小凯、陈锡文、茅于轼、陈元这十二位经济学家,他们处于政府与民间的夹层地带,不仅面临公众舆论和官方压力,同时也需要面对内心良知的拷问。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国高层经济智囊的?在高层决策和人民利益之间他们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通过回顾他们的生平、梳理其学术思想的变迁,透射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转接以及经济思潮之流变。其中不乏名噪一时的社会热点以及围绕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农业经济等重点事件的各种思想的交
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本书的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全方位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展示中国改革故事,并尝试提炼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的思路是把消除传统经济体制对生产要素积累和配置的束缚作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把中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从而潜在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促进高速发展的各种贡献因素。首先,本书作者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包括公共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市场化改革。其次,作者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如从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扩大角度回顾了共享发展过程,从产业调整与结构变化以及区域战略演变叙述了发展如何增进协调性,讲述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从竞争环境与企业改革观察如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后,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
《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着眼体制,探讨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大作,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与改革过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着眼转型,探究为何要转型及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以贯之,所论问题承前启后,层次递进,彰显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本书包括:出口权利会下放给企业吗?出国旅游将成为家常便饭吗?出国打工会不会容易一些?超市里会摆满进口食品吗?人民币会贬值吗?农民会不会失业?粮价会不会暴跌?等内容。
"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帕萨·达斯古塔在评论本书时指出:斯蒂格利茨的创新在于他提出了现代经济学中的非对称问题。本书在探讨现实公共组织这个古典问题时,运用这个理论创新对它进行了阐释。从深度和广度看,我们可以从这部优秀著作中汲取的营养并不亚于当代杰出的社会思想家的著作所提供给我们的养分。该书反映了近些年来经济学新发展在经济转型问题上的应用。这是一部研究转型经济的重要理论著述。"
这是中国部系统研究人民公社历史的纪实著作。本书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本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 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工作。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
本书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的基础上,首先在一个长达3000年的超长期分析框架中对中国乡村地权的历史变迁作了分析,提出和论证了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假说。然后构造了一个短期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20世纪后50年农村的地权变迁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接下来对改革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后对进入21世纪的农地制度改革和立法的目标、路径与方针作了探讨,并在法律层面对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
这是一场涉及一百万人口、海南岛四分之一土地面积的宏大改革。 在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之际,海南农垦,新中国建设史上的贡献者,还在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蹒跚前进。 2007年,王一新临危受命,空降“危机四伏,濒临绝境”的海南农垦。 王一新和他的改革团队一手推动了海南农垦的改革,让一个封闭、落后的“小社会”在短短四年间脱胎换骨,成为下属多家现代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现代农垦集团。作者通过对王一新及海南农垦内外的多次调研采访,根据手资料勾勒出了海南农垦波澜壮阔的整个改革历程,系统总结了改革者的理念和方法,为我们研究中国改革刻画了一个生动的样本,也为下一步改革提示了某种参考路径。
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核心地位的改革。1978年底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取得了巨大进展,支撑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程度增长的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所有制改革的这一成就,得益于科学的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指导。所有制改革理论上的一次次突破,成为一次次关于所有制的改革实践的先导与动力。随着丰富多彩的改革实践的展开,理论界从所有制含义的辨析、地位的确定、实践形态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把关于所有制问题的研究逐渐拉回到现实和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在目前,有必要强化对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特征、公有制与私有制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科学的说明。
这是一本带有反思性质的国内外经济问题论文集。作者的主要贡献在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重新解释我国在近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内在规律。作者不仅关注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和战略问题,还把批判矛头指向90年代以来横扫神州的史无前例的“赶超”。尽管中国多次承诺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各地政府官员们认同的目标仍然是“世界工厂”,尤其是不计代价地跑步加入全球化以后,发展的思路更加集中在如何跨越式高增长和创造GDP高速度上;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将继续着殃及子孙的“饮鸩止渴”,当然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更大程度的被国际金融资本剥夺。 也许,这一切都只是迫不得已,难道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当大多数人热衷按照西方勾勒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的时候,作者
可以预料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但什么才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上,怎么改革才符合市场化要求?对于这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大改革: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与现实取向》一书试图给出回答。该书厘清了人们在认识“市场化”时存在的思想混乱,使人们了解“市场化”的本意和真谛。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阐述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概念(包括竞争、产权、自由与宪政、企业家才能与企业等)、市场经济的方法论基础、市场制度与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道德与伦理、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学的性质等;第二部分析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国企改革问题、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公共产品改革、价
这是一部有关过去10年(主要为2005-2010年)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和话题的采访合集。 书中的采访对象既有各国政要,也有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巨头企业的领袖。书中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等,它们是当今世界*影响力的力量和活跃的经济体。这种权威媒体与政治经济领域的权威人士的高端对话,对读者而言,是难得的思想盛宴,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培养全球经济大局观和掌控个人财富的难得的指导书。对于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和学生而言,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提升写作能力的范本书。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的关键。然而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只有解决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深化企业改革这三个互相依存的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够由口号变成现实。本书作者陈清泰同志既曾长期担任企业主管,又有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经验,还有多年公共政策研究的学术素养,所以他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总能贴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引起多方有识之士的共鸣,让企业家、创新者受到鼓舞,使决策者认识到责任。他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这些意见有时并不“中听”,但切中时弊,发人思考。读者还能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呼吁构建一个激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的急迫之情。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 “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一定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