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 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存在着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适应市场和改革需要的转变。 资本市场是一个资金场、信息场、名利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法治市场,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因此,本
我们需要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政经环境,适应民企崛起、经济政策转型以及正处于重构中的国际竞争规则对国有企业——作为政府与市场的“界面”——公平参与竞争的要求,启动新一轮实质性、有力度的国企改革,使国有企业在促进公平、提升效率、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
本书的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全方位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展示中国改革故事,并尝试提炼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的思路是把消除传统经济体制对生产要素积累和配置的束缚作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把中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从而潜在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促进高速发展的各种贡献因素。首先,本书作者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包括公共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市场化改革。其次,作者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如从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扩大角度回顾了共享发展过程,从产业调整与结构变化以及区域战略演变叙述了发展如何增进协调性,讲述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从竞争环境与企业改革观察如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后,
真实记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描述国有企业改革本身的路径依赖,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走过的一切,以使今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87-2007):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英文版)》是1978—2007年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专业领域研究课题成果,作者运用投入产出模型6章的篇幅做出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的总体结构
《产业集聚的国民收入增长效应研究》应用新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三个经济学分支学科的相关理论,沿着产业集聚-职工工资、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增长的链条关系,构建了适应于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论模型来系
本书部分是作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第二部分是关于人口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是区域发展,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第三部分是关于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的研究,用从理论与实证结合方法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西北地区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
王京、赵颖著的《鏖战破局:钢铁供给侧改革与流通创新法则》既有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的钢铁流通发展现状总结,也有对钢铁流通发展未来的前瞻性建议,同时也寄期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有效良策
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
在中国经济中,制造业企业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之问存在的异质性决定着企业不同的命运,如高生产率的企业具有能力出口并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却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制造业企业发展得好,对于整个
《产业集聚的国民收入增长效应研究》应用新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三个经济学分支学科的相关理论,沿着产业集聚-职工工资、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增长的链条关系,构建了适应于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论模型来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中国农村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揭开序幕,从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那么,这项影响几亿中国人生活的制度变迁,堪称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变革,是怎样由最初的民间要求上升为党和政府的法定政策?人们为争取昔日称之为“包产到户”、今天叫做“联产承包制”的农业经营形式,曾经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本书作者作为有着亲身经历的资深改革专家,以史为脉络,用实录手法详细介绍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中国农村改革起步艰难曲折的进程,系统阐发了前因后果,分析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以及面临的问题,具体描述了发生在这个时期的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复杂矛盾,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