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释放了巨大的红利,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也深刻的影响了世界。释放改革红利在未来仍将是中国*的红利。《释放改革红利》由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及国家行政学院各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团队联合编写。全书提纲挈领,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正确认识、把握和回答什么是改革红利,为什么要强调释放改革红利,如何释放改革红利以及如何分享红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释放改革红利》言简意赅,含义深刻,与即将出版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同为姊妹篇,是多名专家学者长期从事改革实践研究工作的智慧结晶。
本书在汲取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精华,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一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转轨的原则策略,全面讨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1998年被评为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本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
本书通过两个时期的回归分析,来考察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股改方案呈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发现,前期的股改方案所隐含的送出率与非流通股比例呈现高度相关,但是,中后期方案的对价水平基本上与公司基本面不相关,而只与刻画整个市场预期的系统变量相关这说明随着股改的进行,后期的公司可能在方案设计上追随前期的方案,而这种追随现象的原因在于政府和市场对于改革能够短期内完成的强烈预期,这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诱导型与强制性变迁混合的特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垄断行业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其中又主要为国有独资的投资公司。这就涉及到我国对垄断行业国有独资公司的认定和划分问题。我国的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原来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上组建的企业集团式的国有控股公司,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宝钢集团等。这一类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中的很多公司已经是上市公司,不再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因此也就不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代表性。因此,本书以国有独资的投资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制约国有投资公司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入手,在借鉴国外有关产权、战略管理、治理结构等理论和以控股分司形式管理国有企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独资公司一位问题的研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
本书是一本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以产权理论和国家财务理论为分析依据,从“十六大”后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国资委的法律定位、国有资产产权结构、资本运营、市场构建等主要方面提出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建议。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2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各个层面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将越来越多地触及传统体制遗留的实质性难题,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正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巨大转变。是由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转变;第二是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总体性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的转变;第三是经济社会从封闭状态走向全面开放的状态的转化。一方面,改革多年来累积的矛盾委多,大量深层次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另一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对经济社会问题的机制和手段,没有建成有效调控经济的完备体系。传统的与现代的、民族的与外来的、先进与落后、政治体制的完善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等多种因素并存并交织在一起,情况错综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
《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部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分析、内外资与区域经济发展、贸易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适合经济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作者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采取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开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为主线,在构建一般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江浙模式”为个案样本进行应用分析,不仅着眼于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从内外资、贸易开放、技术转移扩散、区际内外投资、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及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多视角、多层面展开探讨,揭示和阐明我国渐进式开放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而且着重从对外开放与区际开放的双维度,研究和解答开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
本书介绍了中国能源企业面临的问题,做出什么样的战略选择与管理创新。本书共分四篇:篇:中国能源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第二篇:中国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第三篇:中国能源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第四篇:中国能源企业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本书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过国际比较和制度分析,对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信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核心也即理论线索是如下的几个问题:,个人信用本身的界定、研究基础及与其他社会分支科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二,个人信用制度的理论构成和实际发展的态势特征;第三,包括征言制度的我国个人信用问题产生原因、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全文一共包括七章:章与第二章从个人信用的理论基础和信用同其他学科的影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文章的个研究目的进行了总结;第三章-第五章从个人信用制度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中个人征信制度的构成要素分析和国外发达国家征信制度产业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文章的第二个研究目的进行了解释;第六章-第七章则从市场经济中我国的个人信用问题和我国的个人征信制度问题研究的角度对文章的第三个研究目的
《透视汇率---兼论非均衡市场与中国涉外经济,股票和房地产》把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与目前经济形势结合起来,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的第二本学术代表作。杨帆教授从事人民币汇率的研究,已经有20年历史。他的本著作《人民币汇率研究——兼论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涉外经济》于2000年出版,2004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题目是《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此课题基础上,结合200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进一步出版此书。 本书在理论上加强了对实际汇率的研究.解释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并且运用社会核算矩阵进行一般均衡分析,计算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本书还探讨了宏观调控、收入分配、房地产和股票等重大问题。 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于市场经济的反思,其内容和观点对于目前社会与经
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开放倒逼改革”,在这一外部环境背景下,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改革新突破更具紧迫性。新阶段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需要对改革涉及的一些重大矛盾和问题作深入的研究。近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一书,对此做了深入、可贵的探索。这本书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的新著,汇集了作者近一年多的部分改革研究成果,25万余字。通读这本著作,突出地感觉到紧扣时代脉搏,合时而著,与时俱进。对实现改革新突破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的许多观点、思路,颇有新意,引人深思,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本书收录了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博士近十几年写作的29篇论文,涉及的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作为大型企业的领导和从事金融研究的学者,秦晓博士以敏锐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以极具睿智的思想去探讨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以极具个性的角度去观察中国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以令人折服的分析去阐述制度的作用与魅力。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对此书评价甚高,并为书作序。
收集了他在1987-2003年间写作的18篇论文。这18篇论文的一个共同主题是连接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作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论理方式探讨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对改革战略和政策的建议,同时也介绍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前沿。《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对关心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应用的人们极具阅读价值。钱颖一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特聘教授。
本书立足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通过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总结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前景进行探讨分析。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其二,国有经济地位的认识;其三,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 本书围绕上述三个基本立足点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发展进行研究,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基本部分: 部分,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第三部分,进一步对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探讨。 本书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在总结回顾二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探讨
本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组织编写,全书共十章,约12万字。“代序”是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名义9月1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程,阐述了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至十章分别对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各类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企业治理机制、员工持股、资产定价机制、加强监管、营造环境等9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深入阐释。并收录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通气会上的通报稿和相关政策问答。全书解读精准,内容精辟,语言精当,是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了解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推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