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在三十年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中国高层经济智囊。他们的研究和建言不仅成为经济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更成为普通民众了解和预测经济生活的重要资源。 吴敬琏、周其仁、厉以宁、张培刚、樊纲、张维迎、张五常、林毅夫、杨小凯、陈锡文、茅于轼、陈元这十二位经济学家,他们处于政府与民间的夹层地带,不仅面临公众舆论和官方压力,同时也需要面对内心良知的拷问。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国高层经济智囊的?在高层决策和人民利益之间他们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通过回顾他们的生平、梳理其学术思想的变迁,透射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转接以及经济思潮之流变。其中不乏名噪一时的社会热点以及围绕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农业经济等重点事件的各种思想的交
本书基于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视角,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金融部门等四个层面。对转型时期的金融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1998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选择性金融控制,对特定市场、特定主体施加特殊影响,以抑制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或萧条,促进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增长。全书学术色彩突出、理论功底深厚、研究方法扎实、观察视角独特。具有实用价值,且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精益思想(Leanism)是企业以超越客户预期为目标,通过员工参与和组织学习,发现浪费、去除浪费、持续改进、追求卓越过程的升华。精益管理是企业应用精益思想建立以速度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方法。通过实施精益变革,企业能够增加销售、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在满足和超越客户预期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员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基业长青。 本书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精益思想的定义,独创了精益变革实施模型,并结合自身实践精益变革的实例,系统地介绍了精益变革实施的方法和步骤。本书结构独特,内容翔实,易于中小型生产和服务类企业的实践者有效地实施精益变革,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另外,本书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家、精益管理实
本书深入研究了市场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深刻分析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构成及其演进历程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乌托邦”色彩, 同时对市场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及其历史教训从混合经济结构优化的视角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市场社会主义兴衰的框架。认为苏东市场社会主义实践加速了国家能力的弱化,终触发了国家解体与制度剧变,而中国推行的渐进体制变革则有效化解了“国家能力悖论”,从而成功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
孙浩编著的这本《劳本归劳动者的全要素所有制:走出公有制迷信的误区之2》的宗旨在于试图重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本书认为,作为人类生产的社会形式,所有制的真谛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财产权利的相互关系。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任何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因此所有制也就是生产资料要素财产权利与劳动力要素财产权利的相互关系。顺着这样一个思路脉络去分析,才能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真正使命是消灭雇佣劳动,让劳动者实现自己劳动的所有权。
纵观世情国情,未来的5—10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对后20年、30年国家的发展将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影响。基于此,我们组织编写这套20本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这套丛书, 以国家发展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趋势性的问题为研究重点,从专家学者的视角探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外交、国防、改革、开放等20个领域的战略性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关的战略思考和行动建议。这套丛书的出版,力求能够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研究参考的同时,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探索/国企党建丛书》既有理论政策阐释,又有实践经验介绍。力求使读者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为打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持久战和攻坚战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视角和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教训,以事实论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论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当前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对2013—2020年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主要政策进行阐述。
本书以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围绕基于超常投资力与超常购买力之上的超常增长,对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增长与低波动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国经济超常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维市场体制;本书还研究预测了中国至21世纪中叶的经济高速增长趋势,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打造国家发展战略基金、建立国家理财体系等建议和构想。 作为国内部系统分析至2049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的原创著作,本书对于解答中国发展的种种疑问,进一步推动改革发展,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呈现了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书中主要探讨了我国城市化的功能定位和模式选择,并预测了未来30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阐明了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所需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支持。本书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材料丰赡,视野宏达,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创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和印度都进行了一场力度空前的经济改革,这一改革的结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世界上人口多的两个大国同时出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故而,对于中印两国经济改革以来发展模式以及两者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点,当龚松柏将中印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比较确立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时,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天,当这一博士论文正式出版的时候,我更觉得当初的感觉是正确的。因为他不仅选择了一个极具价值的选题,而且选择了一个极具特色的研究视角。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的终结果。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与放松管制是一个前沿理论课题,该书在介绍国外对自然垄断行业管制与放松管制*理论和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并以我国电信行业改革为例,深入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行业放松管制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思路。该书既立足于西方国家*的管制理论和国际经验,又密切结合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实际特征,较深入地研究了政府管制理论及其运用,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涉及此领域研究的专著之一,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该书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从理论上探讨了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的问题。主要论述了产权基本理论、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我国产权改革的实践与理论争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制度等几个方面,尤其是提出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本书理论系统,结构严谨,引经据典,理论性强。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如何确立所有制、产权与改革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产权改革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资源总量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更是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我国把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项重大举措,这既顺应了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符合我国立足当前、谋求长远的战略需要。
《方法革命》揭示了企业、NGO与政府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联手,如何借助影响力资本、颠覆性科技和规模化市场经验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互联网+”时代,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是什么?如何让企业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赢利?草根阶层如何参与到创新运动的方法革命之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同时更具有合作性以及生产力的经济模式——方法经济解决上述问题。文中列举了几十个来自全球的案例,生动描述了方法经济带来的颠覆性方法革命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方法革命是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社会难题的典范,它是开拓金字塔底层的万亿市场,打破陈旧商业模式、服务和思维的金钥匙!创业人士、企业家、社会慈善家不可不读。
针对中国经济放缓的趋势,为了“稳增长”,中央政府提出了“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竞相出台刺激政策,据中研网报道,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 到5 月份,地方项目投资累计已达14.7 万亿元,增长17.6%,增速虽回落0.2 个百分点,但投资*额依然庞大,这些表现引发了人们对全面刺激政策的猜测和预期,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的体制总是在创造各地政府的稳增长竞赛,以及在软预算约束下永远无法根治的“投资饥渴症”。因此,分析当前的增速放缓是短期周期性下滑,还是增长动力的制度递减,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策制定都有重要含义。换言之,我们需要超越趋势性、周期性或结构性这类判断,探讨制度性、政策性原因导致的各种扭曲,这些扭曲到底对经济有多大伤
人民币对外在升值,对内却贬值,到底是在升还是在贬?当前币值的“真相”是什么?国内缺资金,为什么把这么多美元借给美国花?房价为什么越调越高?中国经济改革到底该如何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会来自哪里?宏观趋势性的转折究竟何时出现?什么样的新政策才能带来乐观的变化? 当下的人们对中国经济各种问题的解疑难以自圆其说,纷纷表示真相难辨,迷惑不解。而专家学者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到底如何说清中国经济真相,澄清经济分析的是非? 面对当前中国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中国女性经济学家人”左小蕾基于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在《经济的真相》一书中,不管是论及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后危机时代再平衡等问题,还是论及股市、房市、地方债、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字里行间,体现一个经济学家的专业素养
政府间合作是中国府际关系的重要形式,如东西部扶贫对口合作、反危机联动、珠三角合作,揭示了中国府际关系的变迁和创新。在传统宪政构架下,这种合作缺乏制度基础,诸如省际契约、合宪性审查、政府间交易、公众参与、决策问责等问题,都需要在制度建设中依循中国国情去探索、完善二现有文献对于诸如决策权分配、决策程序、决策责任、决策协调等基础研究很少涉及。本书从宪政分权出发,通过中国式问题的剖析,挖掘可资借鉴的本土化资源,为中国政府间决策提供改进思路和制度设计。本书采用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和宪政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宪政理论,而将政府间关系尤其是府际分权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宪政学的前沿理论。在制度分析上,注重地方性知识(即国情)的工具价值,强调典型案例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部有着强烈现实感的经济理论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该书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出发,有选择地介绍和评价了百年来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如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管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理论等。鉴于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书中所介绍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有关经济现象的理论概括,对于正在从事企业经营、体制建设的人们将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