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主办,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来自中外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现状、战略选择、经贸合作、与西部大开发关系、城镇化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探讨。本书以此为基础系统梳理各方观点,争取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路与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循环产业集群:西部地区生态化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以低碳经济背景下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研究了该组织模式的形成条件、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组织效率,论证了循环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是西部地区新时期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和绿色增长极。根据群落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及复杂系统演化原理,借助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非平衡相变及自组织理论的分析手段和方法,考察和分析了循环产业集群产生和生存所需的环境和条件,讨论和研究了其发展演化规律和最终形成路径。从群落的发展演化角度给出了一条典型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演化路径:企业聚集一企业群落一产业集群一创新网
《循环产业集群:西部地区生态化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以低碳经济背景下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研究了该组织模式的形成条件、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组织效率,论证了循环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是西部地区新时期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和绿色增长极。根据群落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及复杂系统演化原理,借助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非平衡相变及自组织理论的分析手段和方法,考察和分析了循环产业集群产生和生存所需的环境和条件,讨论和研究了其发展演化规律和最终形成路径。从群落的发展演化角度给出了一条典型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演化路径:企业聚集一企业群落一产业集群一创新网
由耿明斋等著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理论与政策》讨论了垂直分工体系和价值链持续延长条件下产业跨越式转移的新特点,以及虚拟经济在财富创造中的新作用;提出并解释了省际之间产业转移的毗邻效应;实证研究
王佳宁主编的《潮起巴渝--西部大开发重庆剪影》以“中国视野、西部蓝本、重庆剪影”为理念,回眸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重庆的发展轨迹与脉络。 全书分为“全国视野”、“重庆态势”、“案例献映 ”、“访谈撷英”四部分,再现西部大开发全国和重庆的政策演进轨迹、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市的重大事件。内容充实,贯通18载西部开发史;选择精准,纪实20岁重庆直辖市。
《诗经(插图版)》搜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 诗歌,共305篇,在篇目选择上涉及风、雅、颂三部分。 以往的大部分涉及《诗经》的书籍偏重于国风部分,殊不知 贵族间的风雅往来,国家顶层的庄重祭祀,反映在文字上也 着实有另一番风采。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可窥探出先民对文字的 运用已经娴熟,其折射出的艺术水准也是。我们阅读《诗 经》,一则欣赏,二则学习继承。本书作为《诗经》的入门读本, 一方面注意注释的详尽,另一方面对每首诗都做了简略的概 意提炼(学术界有争议的采用较通行的一种,或给出两种不 同解释以作参考),并且给出了每一首的翻译,方便读者阅读 理解。
《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多种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多个研究视角考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问题,涉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众多条件下的非均衡性判断,并就影响非均衡性的关键因素,如贫困成因、公共服务均衡化和特殊行为模式等进行专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论,能够给从事相关专题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书由张平、李秀芬著。
本书共汇编了14篇相关研究论文,主要针对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问题展开综合研究。一些文章研究回溯历史,还原了西部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部分轨迹;一些文章研究由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剖析了西部边疆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力求以更宽的视野直面中国西部边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向政府和社会各界传递广大学者在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领域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断层线》的书名,借用的是地质学中的术语。当地壳岩石承受的压力超过其本身的强度之后,就会发生断裂,出现断层。地质学家发现,地震往往是沿着断层线发生的。,拉詹谈到,在美国经济社会中,有三条断层线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且,由于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的危机仍然会沿着这三条断层线爆发。在这本书中,“厄运预言博士”拉古拉迈?拉詹挑明了一点——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贪婪的银行家、沉睡的监管者、不负责任的借款人,而是“全球收入的不平衡”!“金融崩溃的始作俑者是滞涨的收入和不断攀升物价之间的不平衡。”拉詹还警告世人:我们的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修补,那么一场潜在的更具毁灭性的危机正在等着我们!拉古拉迈·拉詹给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虽然简单,却直击“要害”: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