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60余篇回忆文章,作者大都是曾经在鞍钢工作过的老同志。他们饱含真挚的情感,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侧面生动回忆了鞍钢6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是一部进行爱鞍钢教育的生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这些回忆文章,使我们更加感受到鞍钢发展历程的不平凡,更加感受到鞍钢精神和鞍钢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感受到鞍钢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加感受到鞍钢人特别是老一辈鞍钢人的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
当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结构成功转型的强大引擎。章丽萍等编著的《基于产业创新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立足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并基于外研究提炼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的KAQ模型,最后从支撑、模式创新、交叉培养、师资提升、开放办学、超前部署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本书介绍了工业文化的基础知识,涉及工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与前沿动向,对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与案例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工业文学的基本常识,是一本凝结了教学经验而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工业文化入门书。
《碳交易制度研究》从全球视野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开展碳交易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研究了碳交易的本质和制度特征,首次提出了包括“3项核心制度,2个支撑机制,1套外围体系”的碳交易制度理论框架,并建立了用来研究不同交易模式下交易规则处理方式的碳交易主体关系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建立碳交易制度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需要考虑的国情,提出了建立我国碳交易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三步走”战略步骤,研究了我国碳交易制度发展的路线图;围绕建立符合国情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提出了“1套标准,2种标的,3个层级,4类主体”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基于顶层设计思想对全国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制度设计;针对当前我国正在推动的碳交易试点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碳交易制度研究》适用于从事能源环境、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中国能源五十年》一书由中国能源领域各行业、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内容丰富,论述缤密,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全书以系统的观点和全球的视角全面论述中国能源的历史和现状;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中国能源事业的经验教训;用丰富翔实的资料论述中国能源的全貌。全书共分九章:章为综述;第二章为能源效率与节能;第三章为煤炭;第四章为石油和天然气;第五章为电力;第六章为农村能源;第七章为可再生能源;第八章为能源运输;第九章为能源与环境。书未还有附表及附图部分。本书对关心和研究中国能源的读者来说,将是一本难得的专著。它将有助于中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并为国际能源信息交流作出贡献。
时至今日,影响深远的近代次工业革命仍有不少蹊跷之处有待破解,为何这场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领域出现的巨大变革没有发生在欧洲或亚洲的其他地方,偏偏在18世纪的英国横空出世?罗伯特?艾伦(RobertAllen)先生的这本新著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详尽揭示出这场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奥秘何在,他认为这场革命乃是英国成功应对17至18世纪粉墨登场的全球化经济挑战之后自然产生的结果。他论证了英国与同期的欧亚其他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占有优势,包括英国的工资水准普遍较高,各类资本也很充裕,特别是作为能源的各类燃料价格非常低廉。凡此种种,均导致作为次工业革命重大技术突破的几项标志性发明——蒸汽机、棉纺织设备、及用煤代替木材作为燃料的新型冶金技术——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英国,这是因为惟有在英国这些新机械、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才会
在《美国制造》中,“全球百位思想家”之一瓦科拉夫·斯米尔介绍了美国制造业在19世纪末的迅速崛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巩固和现代化、在1945年后创造消费社会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他在最近遭遇的危机。美国制造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国家的故事,《美国制造》阐述了制造业如何成为美国夺取全球经济、战略和社会主导权的基本力量。美国能够实现制造业的复兴吗?《美国制造》针对当前解决美国制造业危机的各项对策进行了评价。
本书是《汽车档案博览》系列书之一,书中完整地记录了汽车的诞生及其发展的历程,展示了自1886年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诞生以来,人类在汽车工业上所做的努力和创造发明、技术和管理革命,以及汽车产业的兴衰沉浮,再现了汽车的发展轨迹,并结合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从人、车与社会和谐的角度,展望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本书可视为汽车发展史的缩影。 本书适合汽车行业相关人员、汽车相关类专业学生和社会各领域关注汽车文化并对汽车发展史有兴趣的非汽车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