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厘清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释义及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利好因素。其次,对广西边境地区八县(市、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概况和保护与传承情况,总结出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五种模式。接着,深入剖析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以百色市为例,阐明红色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互动。最后,为促进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铸牢广西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执笔,是一部全面系统解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权威著作。全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分析,探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 振兴什么 怎么振兴 谁来振兴 等基本问题,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为如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可借鉴的思路,是领导干部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案头之书。
本书共五部分内容,包括总论和原始创新篇、集成创新篇、持续巩固篇及重点突破篇等四个篇章。各篇章围绕作物种业前沿技术创新,分别从背景与需求分析、发展态势分析、瓶颈对策分析及未来战略构想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作物种业前沿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作物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提出了作物种业前沿技术理论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梁漱溟自称是其 困勉研索的结果 , 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 。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该校1946-1947年度*论文奖和 威尔士奖金 ,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 发展经济学 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师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 产业革命 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本书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时期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要求,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调整和规定,反映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意在使广大读者通过学习,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建设服务。本书语言通俗、贴近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为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本书设置了复习思考题和案例及分析内容,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自学参考书。本书可作为乡村管理人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用书,以及高职高专涉农专业师生及自学考试学生的教材,也适用于从事农业政策研究的人员、农村工作一线人员及农民个人查阅使用。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发展概述(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第二章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互动关联;第三章 乡村振兴下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以A农村为例;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第二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体途径(第一章 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第二章 红色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第三章 政府职能发挥助推乡村振兴)。第三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第一章 四川地区案例分析;第二章 其他地区案例分析)。
《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从梳理分析信息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入手,阐述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机理,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农村电商、乡村治理数字化、数字农业、智慧绿色乡村、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扶贫等方面,阐述在各个领域如何建设数字乡村。同时也介绍了部分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与农业农村现状的对应关系。之后,分析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适合负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学习阅读,也希望能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对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感兴趣的高校学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推荐本书。 ★本书系乡村产业专家在考察了日本、泰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内乡村之后,精心创作而成。作者考察走访前后历时5年,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提供了覆盖六大跨界融合业态且不同视角的众多典型案例,可为乡村产业跨界业态发展提供借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路径。 ★政策理论层面,系统梳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要点,厘清乡村产业和业态相关概念内涵;实操案例层面,突出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发展重点,提出 乡村休闲旅游 体验 乡村特色产业 文创 农产品加工 科创 生态资源和农业 康养 特色农业和乡村非遗 研学 乡村产业元素 数字 共六大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业态。
本书以 农业合作社 公司 型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合作社和公司组成的二级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刻画不利天气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随机利润函数,研究不利天气下农产品供应链契约协调和政府补贴机制。首先,分别建立基本模型、考虑农业合作社公平关切和公司公益性的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考虑双边公益性的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采用逆向归纳法、对比分析和敏感分析研究不利天气、公平关切和公益性对各方最优决策及契约协调的影响机制。其次,为弥补供应链内部协调的局限和不足,引入政府补贴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建立无政府补贴、按生产量补贴、按销售量补贴、按批发价格补贴、按销售价格补贴五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从改进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整体福利、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三方面分析最优的政府补贴策略。最后,对 农业合作社
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系列丛书的第三卷,是重大咨询项目的课题“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全书分为课题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课题综合报告在探讨经济作物产业的战略意义、现状、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产品供求预测、市场调控、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基础上,给出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并提出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专题研究用基本相同的研究框架,分别对经济作物中的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进行研究,为课题综合报告提供佐证,丰富了本书的研究内容。
本书基于作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化研究(农业部课题)课题研究,对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做专题研究,填补国内空白。本书共包括十五章,就以下问题做研究论述: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价值 ;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与形式;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含义与发展现状;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背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基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类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定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体系架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符号化;原型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人格化;文脉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文化溢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代言人设计;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传播特色模式;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声誉缔造。
与《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讨论对象有关的资料颇为丰富,在第二卷中是另设不同的前提条件对孤立国加以考察,以求了解和研究不同于这里讨论的力量的作用。在第二卷中叙述土地的耕作费用和纯收益的计算(这些原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根本问题),扩大关于林业经济的研究,增添关于中距离计算和公路建设等篇。
本书提出 共生经济 概念,以强调 共同生存意识 对于生产队农业集体经营的重要性,关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增长的制度原因。但是,共生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国家、集体利益与农民个体、家庭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人民公社不可能解决这个内生于制度中的矛盾,所以,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业经营模式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集体农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各项改革的基础。本书采用结构 行为 规则 绩效的叙述框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为叙述主线,以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背景,以中国农户对土地依赖关系的动态变化为观察视角,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并从地方的制度实践以及农户主体的行为反应出发,力图全方位、真实地还原自1978年到2014年中国集体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不失为一本 百科全书式 的扎实而严谨的学术著作。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刘守英作序推荐。
按照202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继续向全国征集乡村治理案例,本书遴选了31个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既包括了县(市、区),又有乡镇和村,层级丰富、各具特色。从创新点看,主要在强化党的建设、创新议事协商形式、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加强县乡村三级联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解决突出问题等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现将这些案例结集出版,供各地学习借鉴。
新疆屯垦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屯垦绩效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书以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屯垦管理制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分析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动力及其绩效。在总结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变革规律的基础上,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问题也多有探讨,为当代兵团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罗必良主编的《产权强度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 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制度体系和农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伴随着 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一直是农村变革原本的核心问题。但就全国总体而言,土地制度在微观方面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其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家庭经营的大格局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动。 nbs...
本书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学科前沿。由学科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实践案例、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等6个部分组成。学科发展主要介绍国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脉络、国内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势等内容。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介绍。研究方法对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案例研究等进行介绍。实践案例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主要典型安全进行介绍。研究前沿对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前沿进行系统梳理。学科体系介绍中国农林经济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