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叉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作者吴晓波近
......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作者亲身参与其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经历了改革多方面的进展。 本书是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对过去 40年的改革历程所做的总体回顾。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走上改革之路的原因、过程、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清代的木材市场与森林再生的历史著作,通过挖掘各类档案、契约、方志等史料,运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还原了清代横跨长江流域的木材市场,研究了从林地出租、森林种植、木材运输、木材交易、资金融通到贸易纠纷的产业链结构。本书认为,清代长江下游发达的市场有利于木材的生产、贸易,刺激了上中游的人工造林,带来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使得清代林业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有别于同时代欧洲、日本等地的林业。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看待明清中国的经济历史,也有助于思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维护之间的关系。
《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共分五部分。部分描述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本质,并对它们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当然,这部分也会阐述贸易失衡,尤其是美国的贸易赤字造成了信用的过度膨胀,它应该对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90年代中期“亚洲奇迹”的经济泡沫,以及90年代末期美国的“新范式”经济泡沫负责。第二部分阐述全球经济的不均衡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会造成美元价值的崩溃,以及消除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第三部分说明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和经常账户赤字是如何在美元崩溃中产生的,并如何引发全球经济下滑。第四部分提出一些建议。它们有助于重新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并缓和由于全球信用泡沫破裂而引起的危害。第五部分是改版后新增的一部分,主要说明在《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版出版后的短时间内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继续恶化40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埃贝林教授以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引子,比较与分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问题以及商业周期的研究;通过分析米塞斯、哈耶克、罗斯
本书是作者在读书时所思所想的话题,集中在社会经济史研究、地方文献的价值、区域的实践、“齐民社会”与传统乡村,回顾了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及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
本书首先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岭南地区从先秦到元朝的历史,之后以18世纪为中心,详细考察了从明朝初期直到1850年前后岭南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互动过程。 本书指出岭南环境和经济史中有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时期汉族移民对瘴气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带,并逐渐取代了土著民族;珠江上游农业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在蒙古人入侵时被南逃到珠江口的汉人拦截下来, 终塑造出了珠江三角洲;16世纪中期开始的商业化进程,促使珠三角的农民改稻种桑(蔗),从而改变了土地耕作的模式;17世纪中期危机之后,岭南人口的持续增长促使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人类的垦荒活动使得岭南地区的森林分布日趋零碎,生态系统被不断消耗,以华南虎为代表的物种不断消失。而在这些里程
本书拟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将协饷制度置于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分析其在面对制度内外压力时所作出的各种因应,从而动态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藉以倾听时代声音。与此同时,协饷制度在历史进程中的共时性特征与宏观及微观方面的变化也不可忽视。只有恰当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进展与不足,竭力搜求和拓展研究资料,才能明确本书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简而言之,本研究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以推进协饷制度的研究。(1)厘清协饷制度的渊源流变。先行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似未见关照,一些讨论涉及协饷制度时不免隔靴搔痒,难中肯綮。殊不知不追本溯源根本无法认识该项制度的立意,更无法准确把握其演进过程。(2)力图把握协饷制度历时性变迁。突破军事或财政研究的藩篱,将协饷制度置于清代社会变动的整体之下,探索协饷制度在不同时期,尤其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 生财 ,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