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公法系列教材之一,依据*高等教育司制订颁布的基本教学文件《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之《中国法制史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编撰。在总结教学科研和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利用文献档案资料和文物考古材料,广泛吸收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新成果,试图反映中国法制史教学研究的新水平。 全书共分十二章,以中国法制发展的五千年文明史为基本脉络,从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渊源、法律内容、司法制度等诸方面简明掂要地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法制状况。其主要特点是篇幅精练,内容简明,突出重点难点,力图客观叙述法制历史,尽量减少作者主观评判,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分析的能力。本书可作为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学
海峡两岸虽有研究明代法治之学者,但有关明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研究,则少有学者从事。而近年来,有关之史料陆续整理编印出版,遂便于本书的撰写。 本书分为六章,除章(序论)及第六章(结论)外,第二章论述明代中央司法审判程序(又名为:直隶及各省案件复核程序、京师案件审理程序及特别案件审理程序)。 明朝长达二百七十六年,其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历经多次变革,相关史料浩繁,作者认为,。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宜有学术上的分工。部分学者侧重史料校注的上游工作,部分学者侧重史料分析的下游工作,相辅相成,法史学才能进步成长,有利于中国法制史的学术研究。
16世纪,西方传教士的接踵而至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然而,直至清初,他们才开始把西方法律、法学带到中国。当中国传统法制遭遇西方文明,中国近代法制又有怎样的发展呢?《法制史话》从清初国际法的传人开始,到中西法律的磨合,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建设与发展,以丰富的史料,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西方法学的引入对中国法制传统的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法制的发展历程。 《法制史话》的作者是李力。
民国时期的契约制度,是清末修律以来法律制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本书关注的焦点 在于该时期契约制度的各种“变化”:国家契约法是否发生了近代化的实质性变化,何时、通过 何种途径、何种方式进行近代化;民间的契约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与国家契约法的近代 化是同步,还是存在冲突;司法机关又如何解决这一冲突……通过对传统与近代、国家法与民间 实践等方面的考察。描述出中国近代民法发展的一个侧面。
所谓学术,据《辞海》解释,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而学问则是学习、问难。①做学问、搞学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既要有努力的学习,又要有潜心的沉思,来不得半点马虎,几乎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严格说来,学问与学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何怀宏说:“学术是大家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有规有界。学问是个人的,学问乃自我之心得,无端无涯。”②对大部分人文学科的学者来说,做学问主要是在书斋里面,得耐得住寂寞。虽然学者们要面对现实,但只有经得起冷板凳的磨炼才能产出真正的学术。做学问讲究个人的修养,是把思想变成文字的过程。思想一旦变成用文字表述的作品,学问就成了学术成果。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就是书斋里的“革命”,而“革命”性的学术是促使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然而,学问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变成学术的呢?
明清时期证据制度的内容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立法的规定;二是实践的做法;三是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为此,研究明清时期的民事证据制度就离不开这三方面的资料。本书主要运用两种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明清民事证据制度总论、明清民事证据方法论、明清民事证据制度运行论、明清民事证据制度背景要素论等内容。
本书关注的视角是皇帝的司法。本书所叙述的案例,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子,不同于我们看到的古典公案小说,那里面掺杂了很多神鬼报应、民间传闻,很大一部分属于“戏说”,而这本书,剔除戏说成份,重在通过皇帝断案,探讨传统法律文化,给予皇权与法律一个形象的解释。 皇帝与法是对历史上法制体系精辟的概括,古代法制在方方面面都体现了这两者的关系。皇帝的断案是皇帝直接走上政法线,直接影响了法律的发展,展示了治理国家的“治道”,它给我们提供了值得记取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能给读者朋友一些智慧的启示和内心的愉悦!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清代民族立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深入分析了清代民族立法的发展趋势和特殊作用,认真总结了清代民族立法与实施的经验,特别是在民族法规性质的认定,民族立法内地化等问题上,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关于清代民族法规的具体特点、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论证,特别是关于清代民族法规发达的原因、蕴含的法学意义与历史意义的探寻和阐明,不仅是同行学者当时尚未论及的,而且是学界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可替代的。选题新颖,资料充实,观点明确,立论允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西方,司法独立对于实现法治、构建宪政以及保障人权意义重大。清末开启了中国司法独立的历史。基于必要性至可行性的演进顺序,本书《事实与逻辑(清末司法独立解读)》将清末司法独立分为思想、制度与实效三个层面,进行文化、政治和社会全景式的考察:在思想层面上得出,清末司法独立与宪政从未在国家主权领域获得一种实质性联系。从制度形成中看到,权力角逐是其中真实的动力,其所体现的“权力争斗”而非“权力对抗”的倾向,影响今后中国司法独立的趋向。在考察实效后发现,清末司法独立体现的一种“刀把子”而非“圆盾”的倾向不利于保障人民的权利。以上的解读,依赖事实与逻辑的关联。然而在学术研究中,事实与逻辑所表达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变动不居的。主观与客观、事实与逻辑之间的决定论因而莫衷一是。我们应该警惕任何一
本书包括导论、主体内容的四章及尾章并代结语共六部分。 导论部分首先明确了选题的意旨:着意于通过近代狱制转型的研究为当下中国的狱制建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继而对于本书的题目作适当的解释:“‘近代中国”从时间上来看主要指清末新政至北洋政府时期,但由于制度的变迁往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难于以时间来*界分,故本书的探讨仅以上述的时间范围为主,而又不能完全受制于这一范围;近代狱制转型实质即为从本书所界定的狭义监狱向狭义监狱转化的过程;“明暗之间”则主要指出了近代中国狱制转型的内隐性的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监狱史研究四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国外研究现状部分则着重介绍了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的贡献,并简要评价了冯克的《犯罪、刑罚及近代中国的监狱改革:1895—1949》的写作
本教材是在作者多年讲授的《中国法制史》课讲义基础上成书的,主要论述了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转型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它适合做普通高校法学专业本科、夜大法学专业专科以及专升本、高等自学考试法学专业专科以及专升本的《中国法制史》课的教材。 作者注意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吸纳学术界*科研成果。本教材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明快、力避繁杂,给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每章之后附有一定量的思考题以及与本章内容有关的资料和案例。书的后附有中国法制史大事年表,以供教师和学生在讲授、学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惟其如此,使本教材在国内众多同类教材中别具一格,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为丰富和储备法律专业知识、拓展法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法学应试能力,我社邀请了诸多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各高等院校(系)的学生和其他渴望学习法律的研习者策划编写了这套自测丛书。 本丛书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主要参考*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的“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内容和体例,同时吸收其他法学教材的精华。全套丛书依*确定的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科及分类要求,分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共14本。 这套丛书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科知识。本丛书针对高校法学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特点,并结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