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代表一种传统、根深蒂固的、但却其他方法遮蔽了的司法理论的复归。它在当代的再度出现,及其所显示的广泛的影响,给刑事司法的未来带来的希望。 恢复性司法是善良的,它强调理解、宽恕、羞耻、仁爱;是温馨的,强调心灵的沟通,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恢复性司法研究中心的学术宗旨是:在中国全面系统地介绍下班主国家恢复性司法的理论与实践;以恢复性司法的视角,对中国现行的刑事司法制度,以及正地进行的刑事司法改革,百行全面的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一系列的合理化改革建议。其最终结果将促进中国刑事司法领域法治与人权的发展,促进中国刑事法治的现代化,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是在闫晓君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原来的水准。由此可见,作者在近几年间,对这一很少人触及的课题又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这已经不限于学位论文时期的设想,而是一部相当充实又富有创意的系统著作了。 浏览这部书,大家都会认识到我国古代在司法检验、侦查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成就,誉为世界先进绝不过分。这种卓异的表现,其根源并不只在法律这一领域,应该说是科技、文化、制度等等多重因素聚合的结果。关于这一点,相信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闫晓君博士和我们大家来探索阐发。好在《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这部书。业已充分明了闫晓君博士研究开拓的能力。
作为“新编”,本教材一方面加强了对犯罪侦查原理的阐述,引入了新的制度考量和价值理念,以提升犯罪侦查学的理论层次;另一方面则充实了各类犯罪案件侦查的内容,特别是应对新的犯罪案件种类和新的作案手段的内容,以扩大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颇值一提的是,在本教材的作者中既有理论功底深厚的侦查学者,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侦查专家。虽然各章由作者的独立编写,但是通过共同讨论编写提纲和相互审阅书稿,我们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和结合。另外,在编写体例上,我们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以案例为章节的引言,通过具体案件中问题的讨论来阐述相关的知识内容,以便提高读者学习的亲历性和兴趣。我相信,我们这些努力的成果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有效形式,是人民民主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人民法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民陪审员工作,深入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人民陪审员的教育培训,促进提升人民陪审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指导各地法院开展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工作,人民法院组织编写了《人民陪审员履职读本》作为人民陪审员培训教材。读本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工作的流程、司法礼仪和行为规范、法院组织结构与诉讼程序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涉及的各方面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人民陪审员详细讲解了各诉讼关键节点注意事项,将诉讼流程高度浓缩,有助于人民陪审员把握诉讼整体节
本书以文章汇集、各家之言的形式分析研究了法院和检察院员额制改革的相关问题,紧贴时代发展,是落实中央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度的体现,也对今后各地法院和检察院完善各自的制度设置提供了参考性和启发性的意见。
本书是一部从法理学视角系统研究公共利益的法学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公共利益的主要思想观点,在区分法律内、外双重视角的前提下,探讨了公共利益思想的现代转向,并对公共利益实体法律化和程序法律化两种理论思路进行了评析。本书通过介绍外不同法律部门对公共利益的表述,分析了公共利益的立法表达和法律语境,同时对公共利益予以类型化分析。作者认为,解决法律实践中公共利益难题的出路在于公共利益的法律化,建立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机制,并基于不同类型的公共利益,从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制度完善建议。
狱政管理学是刑罚执行学或监狱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一门蕴涵多学科、多部门法并具有实践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本书在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践、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及时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与的实务制度; 概念清楚,定义准确,论述详略得当,语言通顺,富有逻辑性。
《税收犯罪的司法实践与理论探索:税收刑法学的多维视角研究》全面探索了税收刑法学的理论体系,以案说法,以法释案,融合法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厘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是否共同犯罪、数罪并罚还是蜃罪吸收轻罪、罪刑均衡等诸多疑点、难点问题,由此提出若干立法修订建议,既为司法机关理性办案提供启迪,亦为纳税人彰显权剥提供依据。《税收犯罪的司法实践与理论探索:税收刑法学的多维视角研究》不仅可作为理论著述进行学术交流,也可供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和广大律师参阅,为涉案当事人及其家属主张纳税人合法权益提供理论支撑。
面向未来,中国的法律要走向世界,较有可能的就是数字经济方面的法律。同时,中国数字经济要世界,则需守护的底线也在于为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制度保障,为数字领域提供完备精准的法律规则。《数权法3.0》以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发布的300余部隐私、信息或数据相关法律制度为蓝本,通过对域外数权制度相关条款进行溯源、梳理、比照、分析,研究我国数权立法的前瞻性问题。
罗森贝克是很富盛名的研究证明责任的学者,《证明责任论》被称为其传世之作,出版之后一再再版。在本书中,他将引起实体法效果的法律要件一分为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配证明责任的学说,该学说一经提出很快在德国战胜其他学说取得通说地位,其影响不久便超出了本国,对日本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地区地区都很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曾于2002年由政法大学副教授庄敬华翻译在我社出版,累计销售8994册,深受广大读者的认可。本次推出的译本即是在此版本的基础上,引进很新第5版,由原著译者在原作基础上重译、修订。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因此,证据是当事人诉讼胜败的关键。《婚姻继承官司证据收集、认定和运用》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婚姻继承诉讼证据的基本知识,而且根据这类纠纷的特点,通过59个典型案例着重分析了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博客等即时通讯工具和视听资料,亲子鉴定等鉴定结论作为新的证据形式,如何收集、保全和运用;对夫妻感情破裂、因对方有过错要求获得损害賠偿、彩礼聘金返还、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证明、房产分割、胎儿继承利益保护等常见争议,如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