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民司法观的发展演变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过程为主要内容,具体考察新中国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法制化理路、难点和亮点。主要通过梳理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如何在政权初创时期,创造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观,进而再现新中国初期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司法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人民司法制度实践的特色,期待能为当前司法文明建设提供属于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
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实施后,我国的反垄断案件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反垄断行政执法案件,还是反垄断司法案件,相关当事人对于所涉具体问题的理解都相去甚远。如果对这些“相左”的意见加以罗列,就会变成一片“丛林”。假如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一片“丛林”,那么引领反垄断法走出“丛林”的出路就在于一个国家须要拥有一流的反垄断司法制度。蒋岩波等编著的《反垄断司法制度》是反垄断司法的专著。概括了各国反垄断司法运作的原理,梳理了反垄断司法制度建设的经验;从比较法入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阐释了反垄断司法发达程度对反垄断法实施绩效的决定作用;提出我国实行反垄断司法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垄断司法制度》按照我国反垄断案件的审判机制、反垄断诉讼的管辖、当事人资格、法律责任及各类诉讼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它力求开掘只有中国学者(由于其在自存环境和文化修养上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基层司法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又对一般司法制度具有理论意义问题,给读者智识的挑战和思想的愉悦。 本书分四编。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和审判委员会三个制度为切入点从达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及理论问题。第二编针对区际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层司法中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力求将传统司法理论中看不见的初审法官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化”,纳入一般的理论分析。第三编考察中国基层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内的各类法律人。第四编考察了法律实证调查中的权力问题。是对本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处于转型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代中国,纠纷的大量出现与现有的纠纷解决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此时,倘若由法院提供一种既不失公平正义又能迅速解决纠纷的纠纷解决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而和谐社会构建目标也要求真正化解冲突,特别是注重当事人对抗情绪的消融。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ADR尤其是法院附设ADR正契合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同时彰显了司法/法院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也为纠纷当事人提供了进入法院之后的多元选择。 对于法院附设ADR,两大法系自身有较为充分的研究。我国学者对ADR研究较多,而专门对法院附设ADR研究者不多。既或研究,也更多停留在对法院附设ADR制度浅层次的介绍层面,少有对法院附设ADR在我国未来应如何建构问题进行研究者。有鉴于此,本书作者对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
法治是*好的营商。《 一带一路 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系列》构建了 一带一路 建设法治保障服务体系,是成员国统一认知和公正高效的司法保障。丛书主要涵盖了产业合作、金融服务、劳工保护、公正司法、纠纷解决等领域的法律实务,旨在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大环境。丛书有利于加强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政策沟通 和 法治互信 ,有助于提升我国法律的国际影响力。 本书属于商事金融篇。结合全球反不正当竞争制度体系,针对现实典型案例作了收录和点评,并对其风险防范作了适用指引。主要包括对涉嫌垄断行为的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等。
《中国税务律师评论(第4卷)》分为立法前沿、制度评析、税法实务、国际视角四个栏目,集中反映了中国税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既有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研究,也有对企业重组等实际税务问题的细致钻研;既有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税收立法的总结建议,也有从国际视角下对中国税法制度的比较研究;既有对典型税法判例的深入解读,也有对现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沿探讨。 《中国税务律师评论(第4卷)》作为中国税务行业专业性连续出版物,无论对于税法理论工作者还是税法实务界人士,都具有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
《中国女犯矫正制度研究》是一本专题研究女犯矫正制度的专著,全书40余万字,是作者在多年调查研究基础上写成的,饱含了作者对女犯矫正制度的高度关注,倾注了作者多年的辛劳和心血。作者请我为本书作序,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据我所知,这本书是我国本比较系统地研究女犯矫正制度的专著,对于促进女犯矫正制度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创新探索,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法学界目前对于司法鉴定的理论研究虽已取得的成果,但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的研究基础仍相对滞后与薄弱,尚处于对发达国家理论的引进和移植阶段,创新性的成果较少。值得推荐的是,拜荣静博士和王世凡高级法官合著的《司法鉴定程序法律问题研究》一书,以程序正义为视角,研究司法鉴定的实际运行问题,从程序正义的语境出发,思考和分析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探讨其发展趋势。本书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司法鉴定的程序正义理念,并以此为基点,分析了司法鉴定的概念、鉴定费用、鉴定人、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问题。本书没有局限于仅仅从司法制度的技术层面考察制度立法,而是侧重于从程序正义的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司法鉴定的相关问题,这就抓住了司法鉴定制度建设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作者以程序正义为背景的司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具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共同价值目标,传媒和司法也被视为民主法治国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本书深刻剖析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二元悖论关系,全面总结了我国传媒监督司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仔细研讨了英国、美国消解传媒影响司法问题的理念与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传媒与司法之间形成良性紧张、保持适度张力的观点,使传媒勇于监督司法而不至于造成“媒介审判”,司法有信心公开但不屈从于新闻舆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本书论证严谨,案例典型,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
本书对于司法改革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顶层制度设计与司法改革问题;二是司法公正的制度建构问题;三是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四是司法职业制度改革;五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其他改革措施。这些观点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化而愈加多元化,从不同角度、立场分别对司法改革进行诠释,对深化司法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司法改革的中国模式》内容包括:正当程序理念中的公开审判、诉讼记录和证据公开的宪法基础、公众获得法院电子记录的权利和方式、法院录音录像公开与上网、美国经验对中国数字化法院建设的启示等。
《司法改革的中国模式》内容包括:正当程序理念中的公开审判、诉讼记录和证据公开的宪法基础、公众获得法院电子记录的权利和方式、法院录音录像公开与上网、美国经验对中国数字化法院建设的启示等。
本书是中国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少年司法》对青少年犯罪的案件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关案件特点。为下一步防止青少年犯罪做好准备
《 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增补版)》在制定和修改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辩护律师的声音,很难想像修改刑事诉讼法的目的能够充分实现。《 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增补版)》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高度重视,把本次修改看作是完善律师辩护制度、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