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选举的参选率比绝大多数成熟的民主国家都要低得多。原因或许在于,虽然许多美国人既不支持民主党也不支持共和党,甚至对两党都没有好感,在美国却只有这两个政党有机会获胜,因而缺乏竞争。又或者是因为,在美国的竞选活动中,就大多数立法机构选举来说,现任议员获得的捐款都明显过高。本书带领读者去探究此类问题,以局内人的视角展示了这个制度的实际运作方式,也揭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读罢此书,读者将能清晰看出美国选举体制中的深层问题。
网络传播引发大量侵权,如何划分相关行为人的责任?间接侵权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式又如何在新技术时代发挥作用?《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通过详细分析美国、英国和中国法与侵权法在上述问题中的适用,揭示三个国家在司法实务中的趋同与分歧。例如,司法判定主要集中于对主观意图、引诱行为以及帮助行为等要素的认定成为共同趋势,但在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路径上差异明显。《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对此的分析从两种不同的网络接入平台技术展开:搜索引擎和P2P文件共享网络。作为互联网世界“善意技术”和“无良技术”的代表,两种技术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命运,折射出在考虑社会福利以及与之相连的各方所承担的损失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对人、技术提供者和公众利益进行平衡的不同考量。在侵权法中寻找间接责任的侵
本书出色考察了美国那场经济危机以及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政策革命。劳赫威在书中呈现了罗斯福新政主要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解释了为何新政的某些计划会成功、另一些计划未能成功,这些计划包括建立全国复兴总署这样的机构,以及设立全国劳资关系委员会、通过《社会保障法》这样的重大举措。在全书最后,作者描述了罗斯福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将新政的各项战略推向全球舞台。
本指南的写作目的,在于促进法官在撰写裁判文书时,能够像他们决定案件如何裁判时一样,进行性思考。法官应当扪心自问:我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平时都是这么做的,还是因为这种方式更好?裁判文书采取这样的架构,是否基于某种理由?是因为存在特定事实?还是为了充分讨论某个议题?或是为了援引某个案例?这句话把意思讲清楚了吗?所有词句是否都确有必要? …… 本书共分为七章:章“导言”,指出了裁判文书的功能以及本书的写作宗旨。第二章“确定裁判文书的裁判范围”,将就撰写正式裁判、备忘录或非刊印裁判时应当考虑的事项给出建议。第三章“撰写裁判文书的准备工作”,讨论的是法官在开始撰写裁判文书之前,应当做哪些准备。第四章“裁判文书写作”,讨论一篇裁判文书应当具备的结构和内容。第五章“裁判文书校订”,就语
本书由*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杜万华任主编,*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编。反映各地民事审判研究成果,为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人员及其他关注、研究民事审判工作的法律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互动的交流平台。
本书是我国法学研究中本关于中国法官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法律制度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该书从中国法官制度的诸多方面,如法官选任、法官额度、法官考核、法官保障、法官职业道德、法官惩戒、法官培训、法官助理等方面,对我国法官制度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对我国目前的法官制度的现状做了理性的分析。作者从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制度进行了概括性研究,找出这些国家法官制度在向科学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我国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经验,并以我国人民法院正在推选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为基点,对我国法官制度的科学化发展做了一系列的设想与规划。
监狱法学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秉承“立足监狱法制建设,服务监狱法制建设”的精神,顺应时代要求,围绕“《监狱法》的修改与完善”这一主题坚持一年一个专题,适时在全国开展了征文和研讨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将部分理论成果汇编成册,形成这套《监狱法学论丛》。本论从是我国监狱法学研究的成果,是广大监狱理论工作者、实务工作者心血的结晶和智慧的集成。
《中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编著者黄永维。《中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主体内容分为七章。章为概论,主要针对减刑、假释制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减刑、假释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考查,对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本质进行分析。第二章为减刑、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功能。第三章为对世界各地减刑、假释制度的考察与介绍。第四章为我国减刑、假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在梳理我国减刑、假释现行规定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考查,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和第六章为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完善。第七章为减刑、假释制度立法完善的各方意见与论证。
本书是在中国语境下对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书解决了作者二十三年以来所积累的有关陪审制度包括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几乎所有疑问,是帮助作者和读者打开陪审制度迷宫的一把钥匙。 本书以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为切入点,以厘清陪审制度的概念为起点,对陪审制度的起源,对古代陪审制度形成、发展和中断,对现代陪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衰落和转折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分析,并根据这些考察和分析的结果,对陪审制度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展望。 本书在对陪审制度的起源和形成、传播和变异、衰落和转折等阶段考察的同时,贯穿始终地对陪审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并着熏从陪审制度的传播和变异、衰落和转折与世界民主化进程关系的新角度,揭示了陪审制
《民事执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执行程序一般规定、民事执行技能、金钱给付执行技能、婚姻家庭纠纷执行技能、房地产纠纷的执行技能、到期债权的执行技能、对完成行为的执行技能、知识产权纠纷执行技能、股权纠纷执行技能、多个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申请执行和参与分配的执行技能等。
本书从法律上实现公正审判权视域出发,对传媒介入司法审判的法理和法规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在对我国和国际上传媒介入司法审判的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对传媒介入后司法审判独立的定位和调整、二者的权利冲突与协调、传媒介入司法审判的合理边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传媒介入司法审判是实现司法公正审判的保障条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尚显薄弱。
《民事执行实务难题梳理与解析》对民事执行的一般规定、执行措施及执行救济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出民事执行实务中的195个难点问题。同时,该书还系统整理了人民法院执行局的相关裁定和司法复函,对上述195个难题提供了精准的解答和依据,言简意赅,免去执行法官查询浩如烟海的司法文件的劳顿,极具实用性。
本书是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怯学精品教材之一,参与撰写工作的人员均为从事津师执业的资深律师.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法学理论功底 本书在体例上,除了探讨律师资格的取得、执业条件、执业机构、管理体制、职业道德和纪律以及障师的诉讼代理、辩护和非诉讼业务等内容外,还首次系统介绍了“律师的参政汉政”、“中国香港律师制度”、“中国澳门律师制度”和“中国台湾地区律师制度”。在内容上,强调理论、立法和律师实务相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同时,更注重律师执业的实际操作过程。 本书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深浅适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法科学生的专业教材,也非常适合广大津师从业者和法律爱好者阅读。
本书用现代化视角概括了世界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特点,分别探索了近代和现代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监狱现代化进程,并做了比较研究。接下来又重点探讨了中国监狱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和全面现代化的途径,集中探讨了市场化、法制化、知识化进程中我国监狱体制的现代化问题、行刑体制的现代化问题、罪犯教育的现代化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的城市化、信息化、职业化进程,指出了我国监狱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基础上的信息化与职业化建设,这也是实现监狱现代化的正确的途径。
本书作者基于“监狱学”、“监狱史学”教学和研究多年积累之经验而写成的。《中国监狱发展的探索与思辨》主要围绕中国监狱的“起源与发展问题”、“种类设置与职官配备问题”、“狱政思想及其演进问题”、“监狱立法及其特征问题”、“监狱管理制度问题”五个方面的基本题材,选择“专题研究”的形式,循沿朝代更替的轨迹,爬梳已有的监狱史料,提供了脉络清晰的集中论述。透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到作者从事此项专题研究的主要特色:一是概念思辨的自觉性。面对监狱史研究的某些重要争议,作者认为分歧源于核心概念的认识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