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司法过程的性质》初是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所作的一个演讲,为的是纪念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已经去世的毕业生 阿瑟 P.麦金斯特里。这部讲演不仅是卡多佐的部用心之作,而且是卡多佐对自己多年担任法官的经验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美国自霍姆斯以来形成的实用主义司法哲学的一个系统的理论化阐述。尽管该书是一个讲演,篇幅不长,语言简洁,但是其视野开阔,含义深邃。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司法过程的性质》根据1921年耶鲁大学出版社社的英文本翻译;原书没有索引,参照Margaret E.Hall 1947年编辑的由Fallon法律著作出版公司出版的《卡多佐文选》的索引,希望对部分读者能有所便利。
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有人疑为狄德罗的笔名)是法国十八世纪空想共产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 摩莱里站在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立场上,根据 自然法 和 自然状态 的学说,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 理性 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理应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摩莱里在他的著作中,通过法律和理论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空想共产主义的一些传统的原理,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恩格斯曾经对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十八世纪 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 摩菜里的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末的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者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巴贝夫在法庭上受审时,曾经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就是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生。 摩莱里是十八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重
《失败启示录--刑事司法改革的美国故》对在美国开展的一系列有广泛影响但zui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刑事司法改革试点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文献分析、圆桌讨论、对改革试点的实地观察以及对几十名这一领域著名的学者的访谈等方法,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本书文笔幽默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通俗性。
本书以人民司法观的发展演变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过程为主要内容,具体考察新中国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法制化理路、难点和亮点。主要通过梳理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如何在政权初创时期,创造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观,进而再现新中国初期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司法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人民司法制度实践的特色,期待能为当前司法文明建设提供属于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
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实施后,我国的反垄断案件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反垄断行政执法案件,还是反垄断司法案件,相关当事人对于所涉具体问题的理解都相去甚远。如果对这些“相左”的意见加以罗列,就会变成一片“丛林”。假如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一片“丛林”,那么引领反垄断法走出“丛林”的出路就在于一个国家须要拥有一流的反垄断司法制度。蒋岩波等编著的《反垄断司法制度》是反垄断司法的专著。概括了各国反垄断司法运作的原理,梳理了反垄断司法制度建设的经验;从比较法入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阐释了反垄断司法发达程度对反垄断法实施绩效的决定作用;提出我国实行反垄断司法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垄断司法制度》按照我国反垄断案件的审判机制、反垄断诉讼的管辖、当事人资格、法律责任及各类诉讼
本书是关于通过程序控制死刑,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的一本专著。作者从程序发的功能、程序正义、程序法定等原理入手,并通过对古代和域外死刑程序的比较研究,阐述了死刑判处和执行的多寡与死刑程序的繁简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利用程序控制死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律师文摘》是国内本以法律职业共同体为主要读者的大型文摘类连续出版物,每年六辑,由江平、梁定邦、张思之、邓正来、贺卫方先生担任学术顾问。文摘以“提升律师人生境界,提高律师业务水平”为宗旨,以“促进中国律师业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中国民主与法制化进程”为己任,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编辑理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中外经典,竭诚营造中国律师的精神家园和权威论坛,选文突出思想性、国际性、前瞻性,是广大律师提高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优秀教材,也是社会各界了解律师业的一个窗口。
《司法过程的性质及法律的成长》的作者卡多佐将法官决断疑难案件时运用的方法和力量具体归纳为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习惯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四类。一是逻辑的方法,也称做类推的规则或哲学的方法。即以法律为大前提,后以事实为小前提,再运用形式逻辑推理得出判决结果。=是历史的方法,也称做进化的方法,即法律原则沿着历史发展趋势发挥功能。三是习惯的方法,也称做传统的方法,即法律原则按照社会的传统或习惯路径发挥功能。四是社会学的方法,即法律原则按照正叉、伦理和社会福利、当时的社会风气发挥功能。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律师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准备技能。本书的部分章节是以说给客户听的语气来写的,因为学习如何好地交流这些想法通常和这些想法本身一样重要。本书首先阐明了原则性的概念,然后把焦点放在一系列言简意赅的规则上面,后讨论了如何把规则应用到不同的具体环境之中,从而对你努力的准备工作提供帮助。
“尚权”,取“崇尚人权”之意旨,承“尚法为先”之精神,扬“权利至上”之理念。 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作为*专司刑事辩护的律师事务所,云集了多名“大腕”。 本书便是尚权律师事务所尽情展现刑辩之魅,闪耀刑辩之美的结晶。 本书收录12个案例,让我们全面而细致地阅读“案例回放”之故事、聆听“律师论案”之专业、领略“律师感言”之智慧、感悟“背景知识”之内涵、欣赏“律师辩护词”之文采。 由此,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刑事辩护挑战与享受并存、艰难与风光同在之魅力。所以,如果要了解一个刑辩律师“痛并快乐着”的魅力生活,如果要感受一个刑辩律师的魅力内涵,你就不能不读读这样的书。
本书是收录了中外著名学者对司法制度建设与人权保障方面的联系与意义等方面的论文。本书的作者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分别对司法公正与权利保障问题进行了论述。内容全面、观点多样,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刑事司法指南》内容包括: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贪污贿赂犯罪中几个新问题探讨、量刑上的禁止不利评价原则研究、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主要制度创新及对检察工作的影响、检察机关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研究、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公诉运行机制创新若干问题研究、审查起诉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实务操作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等。
《中国特殊监所源流研究》分为四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评述、实地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军事监所进行研究。 *部分是引论。对监所、特殊监所、特殊监狱、特殊看守所、特殊劳教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特殊监所的特点,功能、作用等,并比较地方监所与特殊监所的异同,阐明以中国特殊监所研究的依据、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为中国特殊监所的萌芽。从 刑始于兵 ,原始社会的战争、监狱发展的雏形、传统监狱中的军队因素。从监狱发展的历史嬗变,及其孕育、诞生、成长、成型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特殊团体相关的因素的角度,论述特殊因素在我国传统监狱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不同的时期特殊监狱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为中国特殊监所的诞生。清末的特殊监所改革的特点是援引西方,先自下而上,后推行成
刑事法制似远实近,是关乎每位公民福祉的重要法律制度。众所周知,具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在刑事法制建设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本书对 2015 年度*受关注的十起案件进行回顾与分析,力图实现 以案例解说法律,以法律书写正义 。这十起刑事案件是当前国家和社会治理当中较为棘手、较为困难的部分,其中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案,有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紧密联系的流量劫持案,有涉及情与法相互较量的首富被绑架胁迫杀人案、河南大学生 掏鸟案 、母女社保诈骗案,也有彰显司法公正的马乐再审案,更有贯彻 疑罪从无 理念的钱仁凤案、曾爱云案以及福建福清绑架杀人案。可以说,对这些典型案件的处理,既彰显了我国刑事法制建设的进步,也有助于大众了解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状况。
“法庭之友”这一概念起源于罗马法,早是由英国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引入到司法实践当中的。该制度的设置及运作的价值在于”法庭之友” 能够提供不被法院所了解的证据事实和法律意见,为法院作出公正判决提供帮助,从而体现了司法审判活动中的民主精神,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因而,它在英国普通法体制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移植到美国法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司法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法院判决缺乏应有的权威和说服力。这不仅阻碍了中国法治化的深入发展,而且由此导致的司法不公甚至将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如何将“法庭之友 ”制度引入中国并构建其在中国司法改革中的运作体系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圣诵、王成儒两教授主持写就的《中国司法制度研究》一书,是他们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法学科研与教学的累积成果,也是集他们各自研究所长的综合大作。付梓之前,令我先读为快,并乐为之作序。 中国司法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这无论是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建设,还是充满着理性的证据规则,以及显示出的独特文化特质,都使得中国的司法在世界司法制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自己民族的显著特点,发生着深远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司法制度研究》一书的几位同仁,有长于法学理论研究的,有以钻研思想史而颇具特长的,有专攻制度文化而深有所得者,还有长期从事司法实践富有经验的学者,集如此之同仁写作《中国司法制度研究》一书,能充分展现各自的研究特长,让我们感受到此书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律指导丛书”是我社在2006年初推出的一套服务“三农”的普法实务图书。丛书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民读者朋友的欢迎,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农业部联合评定为“推荐‘三农’优秀图书”,其中多本图书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首届“农民读书节”活动中被评为“四川农民喜欢的100本优秀图书”。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农民朋友需求的变化,我们重新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律指导丛书”,不仅对原有品种进行了修订改版,使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而且新增图书品种20多个,力求更多地关注农村民生问题,更好地用法律知识服务“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法律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丛书策划的宗旨是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解决问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监督的广度直接决定法院的受案范围,即哪些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哪些案件应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行政机关有终局的裁决权。监督的深度主要表现在行政行为一旦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法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以自己的判断代替行政机关的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尊重行政机关的判断,法院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的准则与尺度。如果法院的审查标准过严,一方面就会影响到行政机关的效率,另一方面又有行政权受司法权侵越之嫌疑。如果法院的审查标准过于宽松,司法审查就会流于形式司法审查制度设立的基本目的难以达到。如果司法审查标准的设立过于原则,司法实践难以操作;过于具体,又难以满足复杂多交的行政关系的需要。因此,必须设立科学的司法审查标
民众参与司法裁判一直是国内外法学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理论界对人民部审员制度的存废,仍然有不同意见,官方强调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从制度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应该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本书从制度权成的角度,以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刑事审判的制度为核心,选择英格兰、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对人民陪审员参与刑事审判的制度进行了较深入地比较研究。
受益于互联网、全球化、数字化、服务经济年代的便利,更大范围、更高频率、更深层次的经济交流合作成为可能。近年来国内优秀的创业者们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无论是初创企业、兼并重组,还是国际化发展,法律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有效运用法律手段规避风险,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前提之一 法律风险在企业经营中,可谓“与生俱来、如影随形”。市场的规范运作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调整。法律风险在书中主要是指企业运行者因缺乏必要的法律思维、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而导致的法律纠纷,或是不当应对纠纷后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相比于市场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法律风险更具有人为性、可识别性以及可控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法律风险的可防范性大大增加。因此,不断提高发现、识别、预防、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