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面世近二十年畅销不衰。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第三版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基层(特别是农村)司法制度,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背景下,置于具体的社会条件下,从司法制度、司法知识与技术、法官与法律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苏力教授汲取社会人类学、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思想和方法,细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司法实践、司法制度设计及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力求发现只有中国学者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司法的问题,对现实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资源进行了系统开掘,对中国基层法官的知识和智慧给予了 冷静又热烈 的 同情的理解 ,是其在 法治的本土资源 理论之后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理论努力。 本书面世20余年畅销不衰,第三版作出了全新修订。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nbsp nbsp《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及法官理查德o波斯纳的*著作。在《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中,波斯纳总结提炼了他31年的审判经验。他总结了过去30年的时间里,美国司法机构所做出的改变。他揭示了律师如何辩论以及法官如何裁决可以使得审判质量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中讨论了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科技进步面前,法官和律师们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波斯纳认为法律原旨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障碍,而法律原旨主义*显著的代表就是美国*法院的大法官安东宁o斯卡利亚,所以这《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可以看作是对斯卡里亚大法官发起的一场论战。波斯纳主张,一个好的法官应该从所收集的事实出发,仔细斟酌法条的语境,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并避免损害到其他领域的法律。波斯纳认为,他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即当面对法律适用存在争议的案件时法官应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断。本书主张疑难案件的裁决仍然应当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是在既有法律框架之下的一种推理或论证活动。正如简单案件的裁判那样,疑难案件的裁判也应当符合或具备基本的法律属性。这项研究奠定在传统法律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并在关于裁判的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有所推进。
本书围绕《民法典》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展开,一方面从法教义学角度探讨了赔偿法教义对惩罚性赔偿的历史发展和制度适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法政策学角度探讨了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因由和适用规则。以此为基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惩罚性赔偿适用中的实体正义,主要涉及惩罚法定原则、惩罚均衡原则、比例原则等,并且从被侵权人权利救济和侵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等程序正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庭审规则和证据规则。作者还就惩罚性赔偿适用中的公益诉讼问题和一事不再罚思想对于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当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以囚犯的生理年龄和人的代际之间的更替为基础,以囚犯成长关键期的重大社会历史性事件、社会变迁、社会位置、社会经验与思想模式等社会特质作为囚犯代际划分的核心要素。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囚犯分为三代,第三代囚犯是指2012年我国的监狱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已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监狱关押的囚犯。 本研究采用了资料查阅方法、个案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三代囚犯的基本情况、犯罪构成、犯罪成因、改造特征、自我认知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得出当前监狱安全理念转型、深化监狱体制改革、型塑现代监狱品格以及对第三代囚犯进行矫正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日本司法体系中,下级审判机构的判决已经相当固化,从中见不到法官的独立性。法官被 隔离 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无法亲身了解市民的生活感受;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受到 控制 ,从而导致陈词滥调化的判决。司法消极性的这些方面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就不得不分析日本法院系统内由司法行政主导的官僚化人事安排。 司法官僚 是法院的实权者,对法官的人事任命、调动和晋升,对审判的运行,对司法的解释等掌握着*强大的权力,他们是法官中的精英,是身披法袍的行政官。以 司法官僚 为研究对象,新藤宗幸以内部视角观察日本司法行政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司法官僚在整个司法制度中的角色,剖析了司法官僚的精英路线、法官人事系统,以及对下级审判机构的指导等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司法行政制度改革计划的建议。
医事法(第六版)分为绪论、总论(1-4章)、分论(5-21章)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医事法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总论主要包括:医事法概述(医事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及医事法历史发展)、医事法律关系(介绍医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及法律关系运动的基本理论)、医事法制定与实施、医事权利救济(介绍诉讼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程序)、医事法律责任等;分论包括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基础性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医师管理法律制度、护士管理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和处理及医疗损害责任法律制度、健康促进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血液管理法律制度、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健康产品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红十字会法律制度、中医药法律制度、现代医学与法律、国际卫生
我们以各种词藻美化监狱,仿佛那和医院一样是个纯净无菌的空间: 隔离 矫正 治疗 行为管理 ,住进监狱的人叫做 狱友 ,他们是 受刑人 正在 服刑 ,有 管理人员 协助。经过美化,很容易忽视监狱的实际环境,忘掉在那里夜以继日、年复一年,乃至于度过数十年或后半生的,是活生生仍会呼吸的人类。 贝兹 卓辛格以美国刑罚学家和记者的身份,走访了卢旺达、南非、乌干达、牙买加、泰国、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挪威九个国家的监狱,向我们揭开我们以为的正义是什么模样。 把他们关起来 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然后呢 是我们要继续深思的问题。
《责任刑与预防刑》是张明楷教授法律解读书系中的第四本。本书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对刑罚体系中的两大类别——责任刑与预防刑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本书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法哲学、刑法理论功底,适合对理论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二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刑法实务工作者比如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在刑事案件中适用相应的刑罚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对芜湖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法制变迁进行了研究。主要观察与分析了近代芜湖商埠法制变迁的 场域 ,重点探讨了近代芜湖海关法制、芜湖商会与商事法制、芜湖金融法制、芜湖城市管理法制、芜湖司法制度的变迁等。
本书以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为主要线索,借鉴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全面梳理并分析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功能与绩效,力争成为一部有较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独创性观点,并以北京地方档案和口述史料为材料支撑,遵守学术规范的一部农村卫生制度史。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究:一是关于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发展以及衰落的历史进程。二是关于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运行和实施状况,包括合作医疗的组织形式、组织管理、资金的筹集和分配、赤脚医生的选拔、培训、管理、待遇等问题是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关键、“三土”、“四自”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其历史作用。 三是关于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以及其局限性的正反两面的分析,总结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四是对
社会性规制是相对于经济性规制而言的,其三大核心议题包括环境、健康和安全规制。规制性立法的设计一方面需要通过成本 收益权衡,选择社会*的规制标准;另一方面还必须决定由谁(行政还是司法)来实施该标准。对此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形成了社会性规制的两条路径 行政规制和司法控制。二者的作用原理和实施工具虽然迥异,但却立足于共同的规制目标,这为路径选择奠定了基础。在实施层面上,两条规制路径的实施成本就像物理世界的摩擦力一样,严重阻碍了实际规制效果。在此情境下,规制路径的选择,取决于谁能 以更低的成本建设更安全的社会 ?但比较研究发现,两条路径分别在不同方面具有各自相对优势。这同时也意味着,没有谁在特定规制领域中具有*优势。所谓的路径选择,只能是两种不完善事物间的 次优选择 。但令人欣慰的是,两条
长期以来,司法制度的相关研究集中于从技术化的角度考量司法如何实现争端解决功能,研究重心落脚于司法制度的内部。司法制度尽管在功能设定上主要指向为争端解决,作为公共机构乃至国家制度之一部分,其在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社会层面的多面相功用,主要包括促进社会转型、驱动经济发展、塑造民族认同、加速国家建构、改造社会风俗等。 《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制度研究/法学文库》从整体性的社会功用视角出发,深入考察分析近现代非核心西方国家如西班牙,不同类型的继受国家如智利、印度、土耳其、日本等国司法与社会转型的复杂关联,在关切领域、研究理论与观察视角上,均有所创见。
理念是主导和塑造行动的灵魂,方法则是作出决策和开展行动的路径。理念和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决定了决策和行动是否可行和适当。近几年的司法经历使我深有感触,缘于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对法律条文的运用既需要“入乎其内”,又需要“超乎其外”。否则。在复杂的法律适用情势面前就会无所措手足。理念和方法把握和运用得娴熟,恰恰有“一举其纲,万目皆张”的效果。相反,倘若对法律规则背后的理念和方法不能运用裕如。往往在法律适用时流于机械僵化,不能举一反三地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案件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使法律适用的积极效果*化。这样的操作者难说不是目光如豆的“工匠”。
村民民主决策权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其获得 保障与实现的程度是“后选举时代”村民自治能否成功的关键。张旭勇编著的《村民民主决策权的司法救济制度研究(行政 法语境下的理论与实践)》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4条规定的民主决策事项为对象,以《物权 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 的司法救济条款为基础,从诉讼道路选择、村民的原告资格、判决种类或救济手段、村委会成员 的法律责任追究以及诉讼激励等角度,全面探讨村委会擅自决策之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制度。《村民民主决策权的司法救 济制度研究(行政法语境下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的结论是:把侵犯村民民主决策权案件纳入行 政诉讼是村委会管理行为之公权力本质使然;而 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合理地解释与解决村民的原告资格、法院的判决手段、村委会成员 法律
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在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侦查立法的成熟、完善与否,侦查权运作的正当、合法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程度,关涉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双重目的的实现质量。近年来,我国理论和实务界都在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进我国侦查理论的发展和公安法治建设的进步。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师研究侦查理论与实践问题是责无旁贷的任务,同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笔者近年来一直研究公安机关侦查的程序和证据问题。本书是笔者在借鉴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些心得,与读者分享。 本书采用专题式的研究。至五章研究侦查理论和立法的一般问题。第六、七章研究侦查程序中强制措施的立法与实务问题。第八、九、十章研究侦查行为的一般理论和特殊侦查行为
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研究美国联邦法院及其决策方式的*学者。在《正义背后的意识形态:法院与态度模型(修订版)》中,他们系统地描述和论证了“态度模型”,并用其来解释和预测法院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批评了另外两种解释法院决策的模型:法律模型和理性选择模型。 本书通过美国法院的统计数据、法官们的私人著作以及其他资料信息,分析了法院大法官的任命程序、调卷令流程、实质判决、大法官意见撰写的分配、大法官意见的合并等制度……在充分展现态度模型的同时,作者也对法律模型和理性选择模型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批评。《正义背后的意识形态:法院与态度模型(修订版)》作为修订版,充分体现了自1993年前著出版以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吸收了联邦法院在这一时期的判决内容和发展情况,包括“布什诉戈尔案”(Bushv Gore)中
本书辑以民事诉讼法为主题,包括《民事程序法》、《民事司法改革研究》、《民事证据法专论》、《仲裁法新论》、《英国证据法》、《ADR原理与实务》(再版时改为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强制执行法》、《破产法研究》共8种,已于2004年6月全部出齐并先后重印或再版。这套书的出版在法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并被多所法律院校采用为教材。2002年9月,英国文化委员会和驻华大使馆发来贺信,对《英国证据法》的出版表示祝贺并予以高度评价。2003年,《仲裁法新论》获得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英国证据法》获得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民事程序法》、《英国证据法》同时获得“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2006年,《民事程序法》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丁飞教授所著的一部面向高校法学专业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教科书,作者常年研究此领域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共同实践模拟法庭的司法程序,探索一个提高法学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的教学模式。本书的*特点是其实用性,读者和学生一路被本书内容引领感受司法实践活动中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过程。对于司法的理解不再限于书本上的理论,从而提高就业所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