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拥有gao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本书收录2018年3月新修正公布后的宪法文本,并在附录收入1982年《宪法》、历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国旗与国徽图样四色印刷,附正红色设计版宪法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的法治举措,这对于维护宪法权威与尊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书围绕如何完善我国合宪性审查的机构、如何科学确定合宪性审查的范围与对象、如何完善合宪性审查的程序与方法等问题,通过扎实的文本规范分析与制度事实分析,探究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基本构成与特点、特色与风格,为推动构建统一、完整、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历史中国何以在诞生之初即成为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在制度层面如何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通过历史中国的宪制实践,我们是否可以揭示一般宪制可能或必须面对的困境,并提出具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反思?解答这些问题,就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
《公共卫生法:伦理、治理与规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公共卫生法体系性著作,对公共卫生法给出了权威、全面、深刻的勾勒。三位来自英国公共卫生法领域的杰出学者,系统描述了当代公共卫生的立法、公共政策、司法判决和公共卫生实践,勾连法律、规制、治理与伦理,以及国内卫生法与全球卫生法,从哲学层面阐释了公共卫生法的理论,从历史层面回溯了公共卫生漫长的立法与规制史,从法律和公共政策层面探讨了行政规制、自我规制与治理,从法学多学科视角出发,考察了私法、公法、刑法及国际法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公共卫生法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被认为是自足的法律体系,但是随着一般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最古老的内容也不断现代化,领事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的规定被重新解读就是新发展的表现。本书采用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围绕着领事的保护职能的实现,通过分析《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的文本,研究国家的相关实践,尤其是国际法院的裁判实践,指出《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作为个人 赋 权的条款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围绕着个人领事通知权的实现,从国家进行领事保护的要求出发,接受国的通知义务被进一步强化,领事保护的内容和范围被进一步丰富,领事保护的权利主体被进一步廓清。同时,围绕着领事通知义务的履行,缔约国无论是作为接受国,还是作为派遣国,都面临着保障国内立法、执法程
在本书中,作者努力简单勾勒出研习宪政的沉重需要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无论他们从政治学家还是从法律学者的观点入手,都需要面对这些问题。本书对它们的论述并不充分,而且在这些问题中,绝大部分都需要一本书来探讨。诸如主权和宪法修改之类的问题,与法的性质和法律系统这样的问题非常类似,严格来说,它们属于法理学和政治哲学关注的对象。其他像行政豁免和公共秩序这样的论题,则属于英格兰、美利坚和英联邦各国宪法中的具体而棘手的问题。 译者刘刚觉得,作者的《宪法理论》是一本比较好的教科书。,它包括了宪法学的主要问题,能给入门者提供指引
法学家的讲演,强调秩序与和谐、自由与权利、公平与正义,其理念之创新,精神之,或使民主更趋进步,或促社会更尊民权,其意义在于国家更显强盛,人民更为幸福。 本社推出此“法学家讲演录”,殷殷之情,端在于增进建设社会秩序之共识,端在于为和谐发展增利器,为建制助其力。当此,我们也向勇敢且智慧的法学家致敬,向年轻的法律人致敬,向关心民主法治的公民致敬。这一群作者和读者,是此社会中的理性发光体。
亚当·汤姆金斯的这本新书开辟了英国宪法的激进的新境界。本书认为,尽管英国宪法的外在形式是君主制,但它 深受共和主义的价值与实践的影响,甚至的确被后者所塑造。书中关于宪法的共和主义解读把政治责任作为宪法秩序的中心。这样一来,《我们的共和宪法》有力地反驳了当前法学界把普通法与法院而非议会视作责任政府的主角的观点。本书进一步争辩说,尽管宪法应被视为具有共和主义的基础,但当前的宪法实践的性质在很多方面却不是充分的共和主义的。本书在结尾时勾勒了旨在确保真正责任政府的共和主义宪法改革方案。
本书实为宪法学习之良伴 安全崭新而典型 近年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的新案例 分析深入而 结合实务操作,阐述理论精华 图表清晰而全面 全匠图解宪法原理与实务
《法与宪法》是要阐释构成现代英国宪法基础的根本理念。作者认为宪法乃是人们的一种结合体,它的特性取决于处于统治和被统治地位的人们的特性。在此方面,宪法是一种转变中的事物,像万花筒的色彩一样变幻不定;对宪法运作的研究包括对各种社会和政治力量的考察,正是这些力量造成了民众及其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愿望和习惯的变化。他还断言:法律家只有了解法律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法律施加于受治者的后果,才可能理解法律。 《法与宪法》几乎是一出版便在研究英宪的不可或缺的著作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时间的流逝只是增加了它的声誉。这部著作尽管篇幅不大却非常成功地分析了今天的英国宪法,即如戴雪(Dicey,他是将司法方法应用于英国公法研究的人)在1885年所做的那样,它对英宪的基本原则作出阵很有价值的阐释和详述。无疑,它含有较
《论公民的宪法义务》篇“本体论”,确定公民宪法义务的内涵,探讨其存在方式及其类型划分以及基本属性,并考察比较目前世界各国宪法中的公民义务的情况;第二篇“历史论”,梳理公民宪法义务的思想史与实践史,总结其理论基石与发展趋势;第三篇“价值论”,回应“宪法不应该规定公民义务”的观点,认识公民宪法义务与宪法权利之间的价值主次关系,阐述公民宪法义务的法律功能与社会作用;第四篇“运行论”,解说公民宪法义务的制定与修改、实施与保障,剖析公民宪法义务的法律效力问题,分析我国公民宪法义务的情况及其完善思路。
宪法是现代国家法律的法律,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法的地位。本书立足宪法与现代人类文明体系的内在关系,以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基本框架为分析逻辑,全面阐述了宪法在现代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内涵与地位,解析了现代宪法伴随着现代人类文明体系的发展 而展现的价值追求。从宪法的产生历程为背景,深刻阐释了完法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演绎的生成路径。紧扣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基本框架,以合法性与合理性为基本线索,系统地厘清了当代中国的宪法构造。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部宪法,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运用制宪权自主地制定的部社会主义宪法。50年以前我们的制宪者们基于什么样的理念、思想与理论制定了宪法,宪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954年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历史与价值联系是什么,如何评价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等一系列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理论思考,我于1999年开始收集有关1954年宪法的资料,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