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018年3月1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通过条文主旨、立法沿革、关联法规等形式对我国宪法条文进行准确介绍,具体包括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等,并收录宪法宣誓决定、选举法、组织法、监察法、立法法等重要文件,这是一本主要面向普通大众读者的普法读物,帮助人们了解宪法规范,促进弘扬宪法精神、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
..........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 宪法 ,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 八二宪法 )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 问题意识 ,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始,我国宪法制度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起经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此后,根据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需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宪法学习宣传,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增强青少年宪法观念,把宪法融入校园文化,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及教育规律,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引导学生认真诵读和学习宪法原文,了解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本书由宪法宣誓誓词,宪法晨读记录卡及精美贴纸,宪法文本,国旗、国徽、国歌插页四部分组成。将宪法条文内容合理分为十六周,通过思维导图、图文结合、打卡学习等全新的体例形式,增强宪法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参与性,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宪法的互动体验,从而实现真正将宪法落实到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的法治举措,这对于维护宪法权威与尊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书围绕如何完善我国合宪性审查的机构、如何科学确定合宪性审查的范围与对象、如何完善合宪性审查的程序与方法等问题,通过扎实的文本规范分析与制度事实分析,探究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基本构成与特点、特色与风格,为推动构建统一、完整、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本次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修改的重点就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要求,健全地方人大特别是县乡人大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选举和代表制度,从法律上、制度上着力解决基层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以及代表选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内容简介:《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包涵八章内容其中包括知情权解析、知情权保护立法在世界范围的演进、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演进与立法概况、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个人信息保护。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十讲,讨论了宪法是怎么来的;中国宪法是怎么来的;宪法是什么;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现代宪法以保护人权为主旨;政权如何被组织;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宪法的实施;宪法意识要求不能 一刀切 ;宪法意识要从小培养。下篇则是旅途劳累、工作繁重、居家隔离人士的 良药 ,读之可览列国、 游 南北, 了解 身边事。下篇以故事、案例的形式讨论严肃的宪法问题,品评宪法事件,感受人类思想,为推动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
《公共卫生法:伦理、治理与规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公共卫生法体系性著作,对公共卫生法给出了权威、全面、深刻的勾勒。三位来自英国公共卫生法领域的杰出学者,系统描述了当代公共卫生的立法、公共政策、司法判决和公共卫生实践,勾连法律、规制、治理与伦理,以及国内卫生法与全球卫生法,从哲学层面阐释了公共卫生法的理论,从历史层面回溯了公共卫生漫长的立法与规制史,从法律和公共政策层面探讨了行政规制、自我规制与治理,从法学多学科视角出发,考察了私法、公法、刑法及国际法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公共卫生法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立体刑法学”倡导刑法学研究要前瞻后望(前瞻犯罪学,后望行刑学),左看右盼(左看刑事诉讼法,右盼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上下兼顾(上对宪法和 公约,下对治安处罚),内外结合(对内加强对刑法的解释,对外重视刑法的运作环境)。 自2003年刘仁文研究员首倡立体刑法学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立体刑法学”已经成为一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标签。刘仁文等著的《立体刑法学》作为 社科基金项目“立体刑法学研究”的 终成果和《 文库》的人选书目,是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 展示。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立体刑法学”立足系统论的哲学基础和刑法效益的经济学基础,在打通刑法教义学和社科刑法学的隔阂、回应本土刑法问题、使中国刑法学在 上成为“有声的刑法学”等方面,部有其积极意义,并带给读者 大的想象空间。
西方宪法文化下中央政府的变革,体现为中央官署与宪法变迁的函变关系:宪法变——中央官署变,中央官署变——宪法变,文本变——实质变,人民诉求变——宪法变。在这些函变关系背后,中央政府变革的原动力是人民,基本途径是中央官署的政治实践,中央官署变革和宪法变迁呈现出法治和正当程序统摄下的良性互动关系。 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建构了近现代宪法体系,并据此组织了中央政府。然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历程呈现出形式上的立宪主义与实际上的“仪式化”宪法的双重特征。工具主义、文本浪漫主义和权力决断是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的突出特点。这种实质上的变革特点意味着,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时以维护控权集团的核心利益为宗旨,宪法应当具有的人权保障功能被剥离;控权集团先于宪法存在并通过宪法分配政治
近世中国,西法东渐。随着外来宪法文化的输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剧变。本书详细阐述了从外国游学人员将宪法文化传入中国后,到清末法制变革,预备立宪,宪法改革,以及北洋时期中国宪法文化的发展。展现了中国从被动接受西方的宪法文化,到主动接学习国外立宪经验。从直接的 拿来主义 到宪法文化的 本土发展 的过程。
依法治国必然要有宪法,法治的核心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要先从严格实施宪法开始。本书从宪法与国家、宪法与社会、宪法与法治、以及宪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讲述了宪法的基本知识、宪法的内容和功能、宪法普及与弘扬宪法精神、宪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宪法的实施与监督等,剖析了人们对宪法的认识误区以及如何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使人们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宪法的存在与实际体现的价值,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实用版系列 独具五重使用价值: 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和利益,是读者选购法律图书的主要目的。法律文本单行本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但单纯的法律文本中的有些概念、术语,读者不易理解;法律释义类图书有助于读者理解法律的本义,但又过于繁杂、冗长。 实用版 法律图书至今已行销多年,因其权威、实用、易懂的优点,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法律的*工具。 1专业出版。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文本的权威出版机构。 2法律文本规范。法律条文利用了本社法律单行本的资源,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正式版本完全一致,确保条文准确、权威。 3条文关联适用。本书中的【理解与适用】均是从庞杂的相互关联的法律条文中精选、提炼而来。 4附录实用。本书收录了宪法宣誓誓词以及我国宪法
本书着眼于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一个方面,以构建这个基本框架的法律机制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八章,作者首先从宏观方面论述了宪法机制对于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宪法解释手段对两岸关系研究的方法,然后论述了构建这个基本框架所面临的法律障碍和解决机制;进而从微观入手,对构建基本框架行政合作机制及司法协调机制的意义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中间穿插了包括两会协议对于克服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法律障碍方面的作用和 陆资入岛 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具体问题的论述。文稿论述较为严谨,且针对现实问题,对于解决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面临的具体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疑难问题解答》是对道路运输条例实施过程中普遍提出的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实施、运营费征收、乡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去留,道路运输监督检查场所,道路运输违法行为认定和处理幅度的掌握等诸多问题的解答,旨在帮助各交通主管机关、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加深对条例的理解和执行。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部宪法,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运用制宪权自主地制定的部社会主义宪法。50年以胶我们的制宪者们基于什么样的理念、思想与理论制定了宪法,宪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954年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历史与价值联系是什么,如何评价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理论思考,作者于1999年开始收集1954年宪法的资料,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 为纪念1954年宪法颁布50周年,作者编著了《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一书。全书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对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新中国制宪思想和制宪理论等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是我国宪政史方面的又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