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为了贯彻落实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传播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响应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宪法教育的号召,让宪法真正地走进每个公民的生活,我们特地编写了《新宪法知识题集》一书。 本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条文进行编写,设置判断、选择、填空等不同题型,并附有参考答案,希望帮助读者加深对宪法的重点记忆与全面了解。本书既可以作为民众进行宪法学习活动的辅导用书,又可以作为全社会开展宪法知识竞赛的题库。
美国宪法正位于一个十字路口,凯斯·桑斯坦在一条崭新的宪法解释进路中,清楚地记述了我们当下的困境,告诉我们可以去哪里。 桑斯坦主张,按照当下的解释,美国宪法是偏颇的。首先,它是有偏见的。当下的宪法把现状看成是中立的、公正的,任何对现状的背离都被看作是派系私见。但桑斯坦指出,当现状既非中立也非公正时,这样的推理就会导致不公正。从另外一层意义上宪法也是偏颇的:只能求诸法院的决定才能确证宪法的意义。如桑斯坦所表明的,并非总是如此,这也不是合众国缔造者们的意图所在。相反,宪法常常作为对于宪法的一般条款和热望进行公共审议的催化剂——而桑斯坦为了复兴如是对宪法作用的更广阔理解,做了有力的论证。 根据这样的分析,桑斯坦对今天我们争论为火爆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包括纠正歧视行
《运行的宪法》以推动宪法运行,建设宪政国家为实践目标,从运行的角度研究宪法,提出宪法基本功能三分说,对宪法实施的特点给予了系统阐述,对宪法效力的来源以及宪法**法律效力的根据等给出了新的解释;探讨了文本宪法及"活的宪法"的形成、变更;对宪法的"人为"变动及其各种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中外宪法实施实践的总结和对学者论述的辨析,把宪法的司法适用、宪法审判、违宪审查、宪法实施监督等区分为既相互关联又界限清楚的宪法实施形式,从学理和宪政实践的结合上给予这些制度明确的界定;通过对中国宪法实施中存在的严重缺陷的分析,提出"奉宪"即宪法奉行的新概念,阐述了奉宪在宪政实践中的意义。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中国宪法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相反,无论是话语体系,还是思想蕴含,中国宪法学近一百年来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越西方宪法学。这两条完全相反的发展轨迹使得当下宪法学无法很好地理解、解释现行宪法。究竟是宪法正当,还是宪法学正确?必须抉择。基于现行宪法的已经、即将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笔者深信中国宪法学出了问题。据此,本文重返古典,阐释西方宪法(学)的现代性危机,描述中国宪法的品格,揭示中国宪法学困境,探索走出困境的路径,初步尝试重构中国宪法学。
宪法事例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虽然不存在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但通过这些宪法事例,推进和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的立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未来也必然推动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实效化。因为这些宪法事例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宪法诉求,是宪法理念的深刻体现,是宪法影响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深刻体现,是宪法核心价值的深刻体现。这是它们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走向良好治理是人类文明成长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尽管从古希腊开始,许多思想家都致力于这一目标的探求,但只有通过以国家权力、社会权力整体制度安排为内容、且具有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正义等深厚价值蕴含的宪法及宪政,这一目标的实现才能得到根本性保障。而从中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看,关于治理、良治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而在宪法学视域内,仅有国外个别学者有所触及。 本书在导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探讨治理、良治的基点,提出了良治应有的底线。在对良治与宪法、宪政关系简要考察与分析后,提出以良治为视角研究宪法、宪政问题相对于学科自身及法理学、政治学、管理学所特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对现有良治标准、宪政概念系统述评并提出自己相关新理念的基础上,分别从人民权力与国家权力运行
《1947年宪法体制下的中央立法权研究》由荆月新著。1947年宪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以“大陆法系”为模板的“六法全书”体系告竣,是近代中国移植西法的阶段性总结。此际的中央立法权无论在制度设计抑或现实运作方面,既较从前有较大不同,与此后的新中国更有显著区别。鉴于中央立法权既是立法权力的核心组成,亦是配置立法资源的基础要素,历来是立法制度设计的重点。本书自中央立法权的源流人手,对权力的主体与内容、行使与保障等作了系统梳理,并对1947年宪法体制下中央立法权的现实运作进行了评价,希图通过这样的描述,客观呈现中央立法权的全貌。立基于此,通过对比中央立法权法律文本上的进步与现实当中的倒退,既探究彼时中国法治的真实样态,同时,也希望借此洞见近代以来国人移植西法的规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贯彻和实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案卷在执法工作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既是行政执法的重要载体,也是行政执法水平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形势的不断发展,满足广大执法工作者的需要,特组织有关专家和具有一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验的人员,李卫华、张衍海主编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案例示范与评析》。
本丛书从洋洋数万篇论文中取其精华,分门别类。所收论文概以作品本身的学术影响作为入选标准,其内容或对法学争论有独到见解,或对法律新问题有创见,或对现行法律有精辟剖析,或介绍外国立法例和学理,而不论作者的年龄、地域、职业和身份。各选辑论文的编排,力图按其探讨主题,依照各部门法的法条或教科书的章节顺序分列,不考虑论文发表的时间,概不涉及作者的辈名。各篇论文均在其题目之下对作者的简历和主要学术 成果略作介绍,并在文末注明论文出处,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宪法是实践之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其实践品格显得更为复杂与特殊,但归纳而言,其内涵也不外乎如下几点:,宪法是生活之法。宪法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第二,宪法是精细之法。宪法典虽然抽象;宏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宪法的抽象、宏观,丰富多彩的宪法实践将框架性的宪法规范编织成一个“有效且无漏洞”的体系。第三,宪法是制度之法。任何宪法权利均具有“制度保障”的需求,从积极方面而言,国家所提供的法律保护必须是适当的,宪法既反对“保障不足”,也反对“保障过度”。从消极方面而言,立法者对宪法秩序的形成享有裁量权,但是长期形成的法律制度之核心不得废弃。第四,宪法是技术之法。由于宪法问题的复杂性,传统的三段论式的“自动售货机”分析方法显然不具有实效性。任何宪法问题的解答,必须依赖一套特
本书是对英、美、法、德、意、日、俄、和当代中国宪法的比较研究。考虑到中国宪法与其他七国宪法在社会制度、指导思想方面有原则区别,因而将中国列在后讲述。在那七国宪法中,又以美国宪法为主要研究对象。本书除绪编(包括导论、八国宪法中首先实行的制度和特征)外,分为四编,即人权和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制度与国家机关;其他政治制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本书还收入五篇相关文章作为附录。
本书除绪论外共七章,*章 宪法总论 ,包括宪法的概念、本质、分类、宪法与宪政、宪法结构、宪法制定、修改、解释和违宪审查。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包括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 国家性质 ,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三项文明 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第四章 国家形式 ,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标志。第五章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和公民的基本义务。第六章 选举制度 ,包括选举制度概述、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选举的民主程序。第七章 国家机构 ,包括国家机构概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
《未定案的宪法:宪政主义和司法审查的新辩护》内容包括七章。《未定案的宪法:宪政主义和司法审查的新辩护》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未定案的宪法:宪政主义和司法审查的新辩护》为美国司法监督研究的书,由塞德曼编著。
本书首先对我国十八大以后的制度反腐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进行了梳理;其次,对国家机构设置与廉政建设、选举制度的完善与廉政建设、公民权利与腐败治理、宪法监督与廉政创新、我国宪法中廉政制度建设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再次对宪法与党内法规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腐败的治理领域也离不开党的领导。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我国腐败问题的治理首先应着眼于从严治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行依法治腐时能正确的处理好党内法规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问题。为此,本书探讨了宪法与党内法规的关系、宪法对执政党廉政约束的逻辑与构想等相关问题。*后,本书还探讨了外国宪法及相关法律与廉政制度的问题,以期能为我国依宪反腐提供借鉴。
本书共分五章,除了*章所具有的导论性质之外,主体部分的四章内容都可以分别对应于社会学的不同领域。其中,第二章立足于 政治过程 的研究,侧重于政治社会学,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政治社会学研究。第三章立足于 制度角色 的研究,侧重于功能主义,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功能主义研究。第四章立足于 历史变迁 的研究,侧重于历史层面,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第五章立足于 研究方法 ,偏重于方法论、知识论,为关于宪法的知识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