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介绍专利审查意见的基本内容,以及专利代理师答复工作的 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常见意见类型、引用法条进行分析,每一节由 针对理由、应对策略和案例解析3 个部分组成,其中,针对理由是指《审查 意见通知书》中,针对《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哪一条哪一款,可 能驳回本申请。应对策略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结合行业前辈的指点,总 结出的可能有用的方法。案例解析则是通过介绍真实案例,便于大家理解 相应兵法该如何使用,从而可以借助本书的阐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 今后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答复思路。 第三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关于创造性问题的内容进行展开,创造性问题 是发明专利申请常会遇到的驳回理由,由于创造性问题的应对策略较多,为 了充分向大家介绍
本书是德国法学家拉伦茨1966年在柏林法学会所做的演讲。这是一篇驳论,它所反驳的是另一位德国法学家基尔希曼于1847年同样是在柏林法学会做的著名演讲《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拉伦茨在本演讲中认为:法学对于法律实践而言不可或缺,同时法学也依赖于法律实践。他从解释法律、发展法律的角度对法学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法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实在法,还包括法律所调整的各种生活关系,而这种研究对于立法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为了减少这些不幸的发生,需要大家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既是规范我们行为的标准,也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武器。在开始成熟的花季里,你们要学法、守法,拒绝实施或参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你们要知法、用法,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们是检察官,是未成年人的朋友,保护大家是我们的职责。今天,我们把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知识、自护技巧汇编成这样一本本小书,把法律送进校园,送到你的身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伴随你长大成人!
对我来说,富启示性的发现之一就是,越趋近西方,亦即越趋近自由制度依然比较稳固、信奉自由信念的人数依旧相对众多的国家。那里的人们越不真正准备对他们自己的信念进行重新考察,越倾向于作出让步或进行妥协,也越倾向于把某种他们所知道的自由社会的偶然历史形态视作一种终极标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在那些直接经历过全权式政制(a totalitarian regime)的国家抑或在那些类似全权式政制的国家中,只有为数极少的人从这种经验中更为明确地认识到了自由社会赖以实现的条件和自由社会的价值。
《解词说法:机关工作词义考》是一本考察机关工作中常见用语之内涵的著作。作者从事中央层面立法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十余年,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加强阐释、深化研究的问题,并以 财政供养人员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规划 批示 备案 约谈 责令 取缔 机关与机构 审查与审核 督察与督察 等党政机关日常工作实践和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关键语词为主题,从行政法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形成三十余篇文章,并按照主题分为组织人员、法律政策、行为性质、词义辨析四个部分,内容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各环节。
本书在分析 航空承运人在发生乘客伤亡、延误损害赔偿事故,及运输的行李、货物发生毁损、灭失或延误时,相关 公约对承运人责任规范的基础上,航空承运人为求永续经营,就其因运输所产生的相关责任,有必要通过保险的机制,将其经营航空事业的风险妥善管理与分配,因此对航空承运人责任相关的航空旅客责任保险、航空行李责任保险、航空货物责任保险、航空延误责任保险进行了重点介绍。 从 法的角度探讨航空承运人责任和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问题,借以审视 航空运输的相关法规能否与 公约的规范并驾齐驱,并为日后修法提供准则与建议,促进我国航空法治发展的健全。
每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这既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也是每个关心个人权利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德肖维茨是美国当今 的律师与法学教授,其在中国已经出版的作品都广受欢迎。这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在这本书中,德肖维茨提出了一种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传统的理论中有权利来自上帝,来自自然法--\"天赋人权\",来自法律的规定等等说法。德肖维茨既怀疑真的存在位于宪法与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们如何知道自然法说了什么?而权利为什么会随时空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权利不过是人类法律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允许权利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少数人的权利可以胜过多数人的意志,其论证的基础何在?由此,德肖维茨主张权利并非来自上帝、自然、逻辑,或是仅仅来自法律。 他提出,权利产生于人类对非正义
这是一本对我国农村土地地权进行实证分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于我国农村土地上的 国家地权 与农民地权的冲突、农民集体地权与农民个人地权的冲突、农民个体地权之间的冲突三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全书从贯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形成的农村土地物权属于农民的原则与保护农民的土地物权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上述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法律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地权制度的方案,颇具现实意义。
本书以历史为经线、规范为纬线,展示宪法与劳动在中国大地互动互构的壮阔图景,探讨宪法在平等就业、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劳动纪律和破产保护诸方面的意涵和演进,凝练“中国劳动宪法”的主题,在宪法学与劳动法学之间建立新的连结。本书刚柔并济、博古通今、中西合璧,展开了中国劳动宪法的壮丽图景,延展了劳动法治的生命脉络,体现了作者对于劳动法学细腻而深刻的热爱,处处可见关怀与温情。作者 完整阐发了“劳动宪法”这一兼具理论创新意义和学术发展价值的概念,以劳动法诠释宪法所展望的美好生活,重新发现了劳动的宪法意义,特别是推动法治发展的代际对话与传承。这无疑将劳动法学科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叶静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其思维研究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对所有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介入与渗透,所有的学科,都体现出逻辑应用的痕迹。作为法学学科范畴的司法理论与实践,更是体现了逻辑的工具应用性特征。本书通过对一些中外司法实践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剖析了逻辑思维在刑事侦查、审案判决、起诉辨护等一系列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和特点,分析研究了逻辑思维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从而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思维敏捷性和办事效率,为司法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司法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逻辑爱好者学习逻辑知识、研究逻辑思维提供借鉴、指导作用。
本书立足当前工会改革背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企 民主管理工作,包括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等内容,将学 管理工作业务知识与把握当前的形势任务有机结合,选取了 重要和常见的100个具体问题进行解答。其中,“常见疑难问题”部分是本书的亮点内容,集中系统梳理了涉及民主管理工作中遇到的要点、疑点、难点,另附《民主管理自测题》供参考,以期为各级工会干部开展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本书对《基层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条例》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和解读,既有对条例内容综合的论述,又有对具体条文的阐释,还对实践中容易误解、混淆和困惑的问题,进行了辨析说明,内容全面、专业,是基层工会组织工代会实践操作的权威指导读物。
《哈耶法律哲学的研究》这部专题性的研究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有关哈耶法律哲学的三篇研究论文和作者认为有助于读者理解哈耶法治思想的一篇翻译文字及一篇答问录,当然还依例收录了一份或许对读者有所助益的有关研究哈耶自由主义理论的英文参考文献。
\\\"《青少年权益保护实务》是一本适用于高等院校青少年工作相关专业和法律事务相关专业学生及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其编写贯彻“必需、够用、求实、创新”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思想,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以及编写团队多年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经验选择内容、把握尺度,将专业任务和所需知识、能力紧密结合,凸显了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1)围绕岗位任务,重构课程内容,体现教学与专业的融合。立足于青少年相关专业和法律事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基于专业特征、区域经济特色和时代特点,开发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和案例,重构教学模块,形成以“任务+问题链”为载体的教学单元系列。本教材围绕青少年权益保护的主题阐述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核心理念、主要制度和具体实践,
《天下·修行:生命的证悟》主要是印度文豪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归根到底是泰戈尔在靠前外讲学时阐述的以《奥义书》为主要来源的思想观点汇聚。泰戈尔
《检察研究》由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坚持以推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重,主要刊载检察实务、理论、改革等方面的调研文章。以推动完善和发展
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模式是从法益保护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效果模式选择,是在法意精神探索过程中对法律规则进行的一次结构组合,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基本精神价值的追求,彰显了法律制度和社会观念在科技与人类发展过程中
《应对基于健康状况的歧视:理论、经验和挑战》通过对中国基于健康状况的歧视的典型案件、事例的不接近列举和对现有反歧视制度有限作用的概括,揭示了这一歧视的严重性和应对的紧迫性。在分析、借鉴靠前法和其他国家
一、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所指的“刑事预审”与域外所称的“刑事预审”在概念上并不一致的问题,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刑事预审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 二、厘清了刑事预审、刑事预审程序和刑事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律责任、安全生产相关条例、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事故应急管理、企业安全管理。全书内容精练、深入浅出,每章均附有思考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事故的定义、类型、发生机理、以及事故预警与应急管理技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与安全法规等,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安排、实践训练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实践中知道如何采取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极大限度地减小其引发的损失,以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为稳步化解医疗纠纷,及时发现新问题,积极应对新情况,充分发挥医疗纠纷案件民事审判在规范诊疗秩序、处理医患矛盾方面的示范、 作用,本书通过梳理提炼医疗纠纷案件的相关疑难问题,通过情景再现、法官答疑、法律依据、法官提示四个部分向大众读者普及基本的医疗相关法律常识,希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