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法学家拉伦茨1966年在柏林法学会所做的演讲。这是一篇驳论,它所反驳的是另一位德国法学家基尔希曼于1847年同样是在柏林法学会做的著名演讲《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拉伦茨在本演讲中认为:法学对于法律实践而言不可或缺,同时法学也依赖于法律实践。他从解释法律、发展法律的角度对法学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法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实在法,还包括法律所调整的各种生活关系,而这种研究对于立法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对我来说,富启示性的发现之一就是,越趋近西方,亦即越趋近自由制度依然比较稳固、信奉自由信念的人数依旧相对众多的国家。那里的人们越不真正准备对他们自己的信念进行重新考察,越倾向于作出让步或进行妥协,也越倾向于把某种他们所知道的自由社会的偶然历史形态视作一种终极标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在那些直接经历过全权式政制(a totalitarian regime)的国家抑或在那些类似全权式政制的国家中,只有为数极少的人从这种经验中更为明确地认识到了自由社会赖以实现的条件和自由社会的价值。
《解词说法:机关工作词义考》是一本考察机关工作中常见用语之内涵的著作。作者从事中央层面立法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十余年,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加强阐释、深化研究的问题,并以 财政供养人员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规划 批示 备案 约谈 责令 取缔 机关与机构 审查与审核 督察与督察 等党政机关日常工作实践和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关键语词为主题,从行政法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形成三十余篇文章,并按照主题分为组织人员、法律政策、行为性质、词义辨析四个部分,内容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各环节。
每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这既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也是每个关心个人权利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德肖维茨是美国当今 的律师与法学教授,其在中国已经出版的作品都广受欢迎。这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在这本书中,德肖维茨提出了一种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传统的理论中有权利来自上帝,来自自然法--\"天赋人权\",来自法律的规定等等说法。德肖维茨既怀疑真的存在位于宪法与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们如何知道自然法说了什么?而权利为什么会随时空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权利不过是人类法律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允许权利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少数人的权利可以胜过多数人的意志,其论证的基础何在?由此,德肖维茨主张权利并非来自上帝、自然、逻辑,或是仅仅来自法律。 他提出,权利产生于人类对非正义
本书对《基层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条例》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和解读,既有对条例内容综合的论述,又有对具体条文的阐释,还对实践中容易误解、混淆和困惑的问题,进行了辨析说明,内容全面、专业,是基层工会组织工代会实践操作的权威指导读物。
《哈耶法律哲学的研究》这部专题性的研究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有关哈耶法律哲学的三篇研究论文和作者认为有助于读者理解哈耶法治思想的一篇翻译文字及一篇答问录,当然还依例收录了一份或许对读者有所助益的有关研究哈耶自由主义理论的英文参考文献。
《美国土地利用规划权的配置》围绕美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在地方、州和联邦政府间的配置这一主题,厘清了美国地方政府、州政府以及联邦政府规划权力的分配机制、权力内容及其各自的地位,并深入这一权力配置的内部机理,分析以地方规划为主导的规划模式的积极意义及其问题,探究美国为了克服这一规划权力配置模式的问题而在规划体制上所进行的调整,尤其是州政府通过制定统一规划法、收回部分事权以及制定总体规划等方式对地方规划的缺陷的纠正与克服。
《罗斯科·庞德的社会学法理学》是对20世纪初年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的社会学法理学的思想史研究,试图将庞德置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其思想体系的脉络,及其与前后相继时代的法律思想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构建未成年人民事诉讼专门程序是落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所规定的儿童利益更大化原则、听取儿童意见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特别程序,提升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发达国家普遍在其关于儿童权利和家事诉讼的相关法案中都针对未成年人民事案件规定专门的处理程序,而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已经在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设中开始不断关注这一问题。相比于普通民事纠纷,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核心特征是涉及未成年人的身份关系纠纷,构建此类案件专门程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下当前纠纷,而是更大程度地修复发生破裂的身份关系,为涉案未成年人的未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无论是传统少年司法的福利模式和正当限序模式,或者是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主义模
在宪法审查研究炙手可热的当下我国,宪法审查中的价值立场问题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多数宪法学者对宪法审查中的价值立场相当陌生,甚至还有不少人不知道它为何物。其实,宪法审查中的价值立场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大问题。因为它不但直接攸关着宪法审查是否真正启动,而且对宪法审查的结果即是合宪有效还是违宪无效起到决定性作用。基于价值立场问题对于宪法审查制度和整个宪政政制本身均甚为关键,特别地由于我国当下对价值立场这一课题研究极度贫乏之现状,作者就价值立场中的消极主义这一论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论丛为法哲学与法社会学专业性出版物。自二○○六年起,论丛每年两期,兼采中、英、德三种文字,于每年六月三十曰和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出版。诚挚地期待海內外学者惠赐稿件。稿件无体裁和字数限制。来稿请采用电子文本,并附文字打印本。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由中国政法大学郑永流教授创办于1998年。刊物以思考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为旨趣,并衍生出哲学层面与社会层面两个基本维度:以形而上之哲学传统烛照法学作为社会观念的超验品格,以形而下之社会实证落实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实践理性,以求在精深的哲思与具体的实践之中沟通规范与事实的鸿沟,终为法学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语境的开展、运用与解答提供智性支持。刊物在经费紧张等一系列不利外部环境下坚持办刊根本,并一开始就得到了法学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学者朋友
肖峋的这本著作如实记载了他十年立法工作的任务和感受。作为一位立法部门的中层领导,上可以把握立法机关的立法意图,下可以听到、接触到群众对立法的呼声,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到国外去取经。这上下两方面的优势,他都具有。因此这本书具有可读性,在想了解我国法律是如何出台的读者中会很受欢迎。 --江平
本书试图修正若干中外法律用语的错误翻译;试图让“民法”与经济法、“民法”与商法划不清界限这一世界性难题迎刃而解;试图澄清法律体系问题上的数千年历史迷雾。 此次增订增补了六篇论文,既是对法律层次论的运用,也是对法律层次论的补充。另外,本书附录了六篇文章,包括网上流传已久的《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一文。
在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通过法律机制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成为当代学者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从法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促进与激励技术创新的法律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特别是对专利、商业秘密、政府采购、政府担保、税收优惠、风险投资等制度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析,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除了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之外,应当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整体来说,本书视野开阔,理实兼顾;资料丰富,方法多元;立足国情,多维度、多视角地透视了税收、财政补贴、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等法律机制对促进技术创新的不同作用,对于政府机关工
本书旨在从法律职业需求的角度探求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的缺陷,并以美国法学教育作为对照铺陈从教育到司法,再到法学研究的螺旋上升的可能互动历程。 这一比较研究不是简单的罗列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是以普通法教育的思维方式为脉络,展示中国法学教育在培养律师(包括检察官)、法官、法学者的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根本缺陷,进而揭示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失败。再辅之美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当下运行体制及其承载的功能的对照,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得到进一步展示,同时这一对照也表明了本书对突破中国当下法学教育窘境的可能路径。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张力问题研究:以美国为参照的思考》的另一个特点,一方面,不断地提出问题:章在于从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本身揭示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的缺陷,第二章则从法律职业所需的角度解
这是一本从法律视角解释社会变迁的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著作。作者从中国近代社会、法律转型的现实问题入手,在社会变迁和中西比较的背景下,对法律的概念、法律变革与法律传统的关系、法律秩序与法律规则、法律现代化与法律本土化以及法治等重大问题重新加以梳理和解释,提出了 双重社会 的理论模式。作者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源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心智,是依各自的文化传统连续演进的。法治非建构之物。中国近代社会和法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晚清以来在制度层面上移植了西方模式,而这一模式未能与中国固有社会融为一体。只靠移植西方制度解决中国社会和法律问题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社会与法律变迁应该更多地尊重中国传统,恢复并重建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秩序。
本书从法伦理学的独特视角和文化的广阔视域。通过对和谐社会的内涵、类型以及文化语境的阐释和对法伦理文化的理论结构分析,从社会变迁的文化维度、和谐文化的释义深度、社会和谐的微观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法伦理文化诉求与文化路径。从法洽文化与伦理文化的交叉融合视野审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实践,构成了作者基本的研究坐标和为文底蕴。本书是作者数年相关理论研究的积累以及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主、法治、道德、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是作者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的一种理论新思考,也是作者力图沟通思辨与实证、文化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尝试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