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法学家拉伦茨1966年在柏林法学会所做的演讲。这是一篇驳论,它所反驳的是另一位德国法学家基尔希曼于1847年同样是在柏林法学会做的著名演讲《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拉伦茨在本演讲中认为:法学对于法律实践而言不可或缺,同时法学也依赖于法律实践。他从解释法律、发展法律的角度对法学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法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实在法,还包括法律所调整的各种生活关系,而这种研究对于立法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机构与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业务模式。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日益突出,严重的更是演变为金融犯罪。互联网金融犯罪呈现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智能性、涉众性等特点,由此引发不稳定风险显著增多,给社会带来影响。本书以互联网金融犯罪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章。章论述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立法现状、问题与完善;第二章研究互联网金融刑法的理念;第三章研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刑法问题;第四章研究互联网时代信用卡犯罪的刑法问题;第五章研究互联网证券、期货犯罪的刑法问题。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先对生态保护补偿概念的形成过程做出回顾,进行述评,界定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然后对参与者的主体性质和客体限制进行分析,揭示其私法性质。然后从调整方法的角度分析生态保护补偿有关资源使用权限制与利益弥补关系并阐明其私人利益属性,后推导并提出生态保护补偿行为区别于其他私法行为的关键在于对资源使用权主体采取特殊限制的方式,补偿行为具有为配置补偿权利义务提供民事指引等作用。本书的创新性在于系统分析并论证了调整生态保护补偿行为的方法是一种私法方法。生态保护补偿行为是建立在以自然资源使用权限制为基础的民事利益弥补光系之上的。
莱因哈德 齐默曼编著的《德国新债法:历史与比较的视角》是对德国新债法的权威评述;同时也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对立法改革进行了分析。本书试图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分析德国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参照物是《欧洲合同法原则》,该原则是对欧洲合同法之真正核心的学术阐释。进而,该原则还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联系密切;实际上,《欧洲合同法原则》的前两部分中,至少有132个条文是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为模板的。
一、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所指的"刑事预审"与域外所称的"刑事预审"在概念上并不一致的问题,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刑事预审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 二、厘清了刑事预审、刑事预审程序和刑事预审制度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三者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依法准确适用。 三、明确指出刑事预审制度不仅是一种司法审查制度,而且应当是一种程序性司法审查制度。 四、在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域外司法令状制度适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步走"的方式设计了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阶段性改革方案。 五、提出了重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整体方案,即建立一个由预审法官主导并具备程序性司法审查功能的刑事预审制度。
本书对《基层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条例》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和解读,既有对条例内容综合的论述,又有对具体条文的阐释,还对实践中容易误解、混淆和困惑的问题,进行了辨析说明,内容全面、专业,是基层工会组织工代会实践操作的权威指导读物。
在宪法审查研究炙手可热的当下我国,宪法审查中的价值立场问题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多数宪法学者对宪法审查中的价值立场相当陌生,甚至还有不少人不知道它为何物。其实,宪法审查中的价值立场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大问题。因为它不但直接攸关着宪法审查是否真正启动,而且对宪法审查的结果即是合宪有效还是违宪无效起到决定性作用。基于价值立场问题对于宪法审查制度和整个宪政政制本身均甚为关键,特别地由于我国当下对价值立场这一课题研究极度贫乏之现状,作者就价值立场中的消极主义这一论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罗斯科·庞德的社会学法理学》是对20世纪初年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的社会学法理学的思想史研究,试图将庞德置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其思想体系的脉络,及其与前后相继时代的法律思想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从法伦理学的独特视角和文化的广阔视域。通过对和谐社会的内涵、类型以及文化语境的阐释和对法伦理文化的理论结构分析,从社会变迁的文化维度、和谐文化的释义深度、社会和谐的微观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法伦理文化诉求与文化路径。从法洽文化与伦理文化的交叉融合视野审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实践,构成了作者基本的研究坐标和为文底蕴。本书是作者数年相关理论研究的积累以及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主、法治、道德、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是作者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的一种理论新思考,也是作者力图沟通思辨与实证、文化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尝试之作。
全书以对填海造地可能涉及的物及物权法律关系等问题为开篇,从理论方面进行解析;进而通过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等详细阐述了我国将填海造地作为海域使用权的一种类型加以规制,并深入分析了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填海造地相关制度的考察、分析,创设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的 填海造地权 ,并对我国填海造地物权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全面论述。 全书内容针对我国填海造地物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填海造地中各种物权的取得、效力、变动、限制和保护等提出具体对策,对我国填海造地物权制度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期丰富我国的物权制度体系和完善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制度。
构建未成年人民事诉讼专门程序是落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所规定的儿童利益更大化原则、听取儿童意见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特别程序,提升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发达国家普遍在其关于儿童权利和家事诉讼的相关法案中都针对未成年人民事案件规定专门的处理程序,而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已经在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设中开始不断关注这一问题。相比于普通民事纠纷,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核心特征是涉及未成年人的身份关系纠纷,构建此类案件专门程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下当前纠纷,而是更大程度地修复发生破裂的身份关系,为涉案未成年人的未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无论是传统少年司法的福利模式和正当限序模式,或者是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主义模
本书主要内容为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法律文件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庭教育促进法》等与未成年人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文件。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死与生”中包括“法医探案”、“法医趣闻”、“法医验伤”和“法医感悟”,讲述作者在从事法医职业过程中遇到的难忘案例与内心感悟;下篇“关于法医”部分包括“真正的法医”、“法医的时代变迁”和“我的大学”,重点阐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医要经过哪些淬炼,带你了解公安基层法医普通而不平凡的 。 希望你看完本书,可以真正了解:珍惜好眼前的一切,认真体会生命之美,这就是你的使命,也是你所拥有的生命的意义。
公共空间资源的有偿使用从之前的盘活政府资产、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资源利用的层面上升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高度,而实践中公共空间商业化利用中仍然存在不能很好协调市场化下有偿使用和提高民众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商业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围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有偿使用商业化运营中如何解决利用公共空间的普惠性与可持续性的冲突、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及各方的利益冲突等问题,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既是英国法律史中脱胎于 王庭 (Curia Regis)的 活化石 ,又是当前英国(部分案件)、英国海外领地和许多英联邦成员国的终审法院。对它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对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的研究涉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法律多元主义等不同议题,作者并未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阐述这些议题,而是另辟蹊径,紧扣司法机构研究的核心--司法判例,见微知著, 案论结合 ,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投射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的历史进程和制度变迁。由于 遵循先例 是普通法系的基本原则,这一研究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对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的研究轨迹不会脱离现实司法的范畴,从而使研究不仅具有历史叙事的张力,更充满法律实务的思辨。普通法系研究是外国法制史领域十分重要的课题。作者以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