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明确了双重劳动关系、派遣、指派、转包和挂靠关系等五类比较特殊的工伤保险责任主体的责任分担。(2)细化了工伤认定中的“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外出期间”以及“上下班途中”等问题。(3)明确了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的三种处理方式。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于2020年12月25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5次会议通过,2020年12月29日*人民法院公布,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时,旧的劳动争议相关司法解释如《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三)(四)皆已失效。为配合新劳动争议司法解释的公布及适用,本书收录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新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希望能为广大劳动者及劳动相关法律职业者查阅和学习提供便利。
2020年12月23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法院关于修改<*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等二十九件商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对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二)(三)进行了修正。 本书收录了《企业破产法》、**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二)(三)。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为广大公司、破产法律工作者、律师等平时查阅学习企业破产法相关法律规定,提供便利。
学习她坚持勤学创新,努力使自己走在审判工作的,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法律工作者必须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提高人文素养,丰富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模式,才能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宋鱼水同志那样,倾心研习法学理论,认真探求审判技巧,精心审理每个案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成为专家型法官,力求做到追求个案公正与社会公正的统一、审判效果与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遵循法律与敢于创新的统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运用法律处理日常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但法律本身所固有的专业术语,对一般人而言学法的难度更大。为了便于读者学法,我们在编辑出版法律注释本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了这套案例本。旨在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内涵。这套书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根据相关法律条文所规范的法律行为,选择与此相关的案例进行解说。 (2)通俗性。本书所选案例,紧扣条文的内容,解析案例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延展性。为便于读者对法律法规之间的连续性有所了解,在条文后面还附有关联法规的目录或者条文,读者可以方便地查寻和运用。
权威性:本书所编选案例的原始资料尽量来源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对于没有相应真实案例的重点法条予以权威的条文注释。 示范性: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实用性:本书设置了“相关案例索引”栏目,列举更多相关案例,并归纳出案件要点。还收录了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应法律流程图表、文书等内容,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
《安全生产法》作为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法治保障作用。2021年6月10日,《安全生产法》迎来第三次修正,安全生产立法的不断完善,将对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配合新《安全生产法》的公布及适用,本书收录了修正后的《安全生产法》及修正案草案说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相关规定。通过深入学习新《安全生产法》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法治素养,强化全社会安全生产法治意识,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1月施行以来,对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赔付风险,规范和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10月28日公布了《社会保险法》,该法专章规定了工伤保险制度,条例的有关规定需要与法律的规定相一致,因此,2010年12月20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586号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强制性原则;二是职工个人不缴费原则;三是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原则;四是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原则;五是一次性补偿和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节录) ·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因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运用法律处理日常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法律本身的专业术语过于艰深,学法的难度很大。为了便于读者学法用法,我们在编辑出版法律注释本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了这套案例解读本。本系列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法律规定的具体内涵。这套书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根据相关法律条文的所规范的法律行为,选择与此相关的案例,进行解说。 (2)通俗性。本书所选案例,紧扣条文的内容,对案例的解析,其语言力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延展性。为便于读者对法律、法规之间的连续性有所了解,在条文后边还附有关联法规的目录或者条文,读者可以方便地查寻和运用。
这十起案件,上至原中共政治局委员及其关系圈的权钱交易,下至底层摊贩杀死城管的悲情暴戾,形成了照出中国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而每一次审判,都是对法治和人性的一次测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案例注释版)(第2版)》所编选案例的原始资料尽量来源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对于没有相应真实案例的重点法条予以权威的条文注释。 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案例注释版)(第2版)》设置了“相关案例索引”栏目,列举更多相关案例,并归纳出案件要点。还收录了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应法律流程图表、文书等内容,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
权威性:本书所编选案例的原始资料尽量来源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对于没有相应真实案例的重点法条予以权威的条文注释。 示范性: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实用性:本书设置了“相关案例索引”栏目,列举更多相关案例,并归纳出案件要点。还收录了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应法律流程图表、文书等内容,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
“例以辅律,非以破律”,案例对审判工作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始终被我国各级法院所重视。《人民法院公报》每期都载有由人民法院批准、或者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案例,要求各级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加以参考;从2000年开始,人民法院向社会公开裁判文书;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自1992年开始,编辑出版《人民法院案例选》。 我们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推出本套丛书。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试图使丛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案例典型、真实。所选案例多属于《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及其业务庭通过其他形式公布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尽可能具有典型性。为了方便使用,我们归纳了每个案例的要旨,并作为“问题提示”列于案例之前。案例均保持真实性。涉及未成年人、个人隐私等内容的案件,隐去了部分真实姓名。 二、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运用法律处理日常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法律本身的专业术语过于艰深,学法的难度很大。为了便于读者学法用法,我们在编辑出版法律注释本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了这套案例解读本。本系列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法律规定的具体内涵。这套书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根据相关法律条文所规范的法律行为,选择与此相关的案例,进行解说。 (2)通俗性。本书所选案例,紧扣条文的内容,对案例进行解析,其语言力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延展性。为便于读者对法律、法规之间的连续性有所了解,在条文后边还附有关联法规的目录或者条文,读者可以方便地查阅和运用。
权威性:本书所编选案例的原始资料尽量来源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对于没有相应真实案例的重点法条予以权威的条文注释。 示范性: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实用性:本书设置了“相关案例索引”栏目,列举更多相关案例,并归纳出案件要点。还收录了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应法律流程图表、文书等内容,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
《刑事审判参考》自1999年问世后,以对典型疑难案例精辟的分析、透彻的说理和权威的阐述为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适用刑事法律问题提供了及时的指导、参考,成为广大司法工作人员和其他读者的良师益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从2001年起,《刑事审判参考》将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在内容上,除原有栏目保持不变外,将增设两个新栏目:一是“审判长会议纪要”,二是“专题论谈”。“审判长会议纪要”栏目将针对刑事审判工作中遇到的适用法律问题,发挥审判长的集体智慧优势,总结审判经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为广大司法工作人员和读者提供参考;“专题论谈”栏目将邀请专家、法官或其他法律工作者对人民法院审判的典型、疑难案件法律理解与适用,或者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研究与
《刑事审判参考》由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第二庭编写,精选了解一些实际工作中较为特别的案例,同时还有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同时每期还会刊载讨论较为深入的专题论读,对广大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
.
《女性法律常识与案例解析》主要针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女性就业、工作、社交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案说法,通过大量案例指导和热点问题指导来引导读者掌握法律知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每章节后选编的案例指导不仅增强了《女性法律常识与案例解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很好地普及了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