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由于我国刑法学与前苏联刑法学的移植和借鉴关系,我国刑法学中犯罪客体理论基本上源于前苏联。本书以犯罪客体这一学术范畴为重心,充分利用相关的学术资源,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可以促进刑法学的研究,扶植刑法学的新生力量。
国歌法于2017年9月1日下午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歌法与国旗法、国徽法一道,以国家立法形式,落实了宪法规定的关于国家象征和标志的重要制度。这部法律为保证国歌奏唱和使用的严肃性规范性,对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的礼仪规范,国歌标准曲谱的审定、发布和使用,以及不得奏唱和播放国歌的场合等,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加强国歌宣传教育,普及奏唱礼仪知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唱国歌、爱国歌。
本文站在刑法的立场,从多个角度综合探讨了我国金融安全的保护问题。首先是对当前我国保护金融安全的法制状况作出总结与评价;并结合刑法原理探讨金融安全的基本问题,认为金融安全是一种有待立法者重视的刑法法益;刑法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充当后一道保护屏障;对金融安全加以刑法保护是出于功利性价值的考虑;提出“危害金融安全犯罪”的概念,并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危害金融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然后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安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问题,提出金融安全刑事立法的基本理念,包括金融安全刑事立法的基本定位、基本原则、必须处理好的几大关系等,以及金融安全刑事立法的若干构想,包括立法模式、立法章节编排、罪名与罪状、刑法配置等方面。在刑事司法问题上,按照司法进程探讨了相关争议问题,如审判
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加大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力度,相继修正或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70余部法律,为便于读者准确掌握修改过程,更好地学习理解法律的内容,我社特编辑出版了法律新旧对照本系列丛书。 丛书对所有修正或修订的法律,均在权威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修改的内容,列出新旧对照表,使读者对该部法律的修改变动情况一目了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1979年7月1日公布,1997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并重新公布,此后又陆续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以及七个刑法修正案,对1997年刑法的部分条款做了修改。本书收录了1997年修订并根据七次修正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历次修正案修改
本书共分十章。章为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定罪量刑的总论,对重大责任事故犯罪概念、过失犯罪、责任认定、立案标准等共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章至第十章对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罪名分别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每章分为两节,节为每一种罪定罪量刑的一般规定,第二节为每一种罪定罪量刑的疑难问题述要,对该种犯罪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学术界意见不一的疑难问题,先概括出各家的不同观点,然后加以评价,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书是对城市经济犯罪、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黄赌毒犯罪、老年人犯罪、公职人员犯罪、计算机犯罪的一次全面透视。正是想告诉人们,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现实,切不可盲目乐观,要以冷静科学的态度去思考,去实践。
本书是本着“以读者为本”为宗旨,秉承“永不自满,深入、细致”的专业精神,编写而成的,旨在解决广大读者学法、找法、用法的困惑与不便。 本书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联系紧密、能直接对刑法条文有注释说明作用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条文置于刑法条文之下,标明效力层级,从权威的角度对刑法条文进行了解读。除了刑法及其配套法规这两项内容,本书还收录了全国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对具体问题的请示答复。这些请示答复是对具体法律适用的问题或具体案件的处理所作出的答复,是对法律或司法解释的重要补充,反映了对某一具体问题或个案的处理思路、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意见》共分5个部分:一是“量刑的指导原则”,规定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罪责刑相适应,宽严相济以及量刑均衡原则;二是“量刑的基本方法”,规定了量刑步骤、调节基准刑的方法和确定宣告刑的方法;三是“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明确了14种常见量刑情节的调节幅度;四是“常见犯罪的量刑”,就经过多年试行的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非法拘禁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等15种犯罪的量刑提出了指导意见;五是“附则”,明确《意见》规范上列15种犯罪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案件范围。 《通知》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量刑规范化工作,是对全国法院的总体要求,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分步实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和中心城市应当先行一步,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抓紧组织实
本书将刑法的趋同视为从全球化与法的发展中开放出的实然命题,认为刑法的趋同是不同法域刑法文化、刑事立法或刑事司法趋于相似或一致的现象。全书系统研究了刑法的趋同之概念、特征及其与趋同论、刑法现代化、刑法国际化、法的世界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以当代中国刑法为视点,剖析了刑法的大趋同在当代中国之表征、形成基础;并进一步考察了刑法的大趋同在当代中国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刑法的趋同在当代中国之发展策略。
2002年12月,笔者参加香港“21世纪罪犯矫正与康复”国际研讨会,并以“中国出狱人社会保护”为题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此次会议,使作者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矫正工作者的发言中深受启发,感触良多,由此萌发了将自己大学毕业40年从事罪犯矫正与康复实际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抒发出来,并以《罪犯矫正与康复》为著作名称向学院申报。该课题经批准,被列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03年至2004年重点科研项目,并获一定的经费资助。 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的比较,对罪犯矫正与康复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手段体系、矫正机构及人员、出狱人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罪犯康复的科学结论。
近年来,人身安全保护令在作出和执行等环节还存在一定障碍。如何充分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作用,最大限度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公安部等六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对家庭暴力的发现机制、证据收集机制以及执行联动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明晰裁判规则,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6月7日制定《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解决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难点问题。
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8月29日下午三点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此次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的修改体现了三中和四中全会,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系列要求,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应社会关切,调整了刑法的结构,减少了死刑的罪名,加大了对恐怖和*主义犯罪的惩治力度,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权的保障,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老年人、儿童、妇女的权利的保障,进一步强化了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同时,针对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一步完善刑法的相关规定,为惩腐肃贪提供法律支持。总体看来,可谓亮点纷呈。